港片漫谈之细路祥
来自:spark.Ly
一、剧情梗概 细路祥6岁了,他有一个为生计奔波的父亲,一个好赌的母亲,一个深居简出的奶奶,还有一个被妈妈赶出了家门、从未见过的哥哥。 细路祥家中经营茶楼,这天来了一个6岁的送外卖女孩阿芬。父亲不愿收下,把阿芬赶了出去,细路路祥暗中找到阿芬,和她一同送外卖,一同分享小费。二人有了童真的感情。 细路祥向父亲打听哥哥下落,被父亲痛打一顿。这时阿芬也被发现了偷渡客的身份,被遣返大陆。九七临近,香港人的生活仍然是家长里短,琐碎八卦。细路祥听说奶奶和一个粤剧大师曾经有过一段旧情,自称奶奶男友的海叔有一个儿子,对细路祥特别好。 日子就这样无惊无险的过。九七了。 二、背景资料 1、关于陈果 陈果,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编剧。十岁时跟随父母移居香港至今。香港独立电影的代表陈果刚开始是从场务做起的,逐步由场记、第二副导演、助理制片、一直晋升为第一副导演的坎坷路程,后利用电影公司用剩的8万尺废胶卷和五十万港币及五个工作人员拍摄《香港制造》从而一举成名。陈果以写实风格、浓郁的社会批判色彩以及对社会下层和边缘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为自己赢得了“草根导演”之称。他的主要作品有1997年的《香港制造》、1998年的《去年烟花特别多》、1999年的《细路祥》、2000年的《榴梿飘飘》,2001年的《香港有个好莱坞》等。这些被称为“回归三部曲”和“妓女三部曲”。 陈果是目前香港电影界的一个另类,一个怪才。他拍摄的影片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票房可言的,却颇具艺术水准,并在国际上连获大奖,有人称陈果是又一个王家卫,实际上两人并没有可比性,王家卫是小资阶级的代言人,重情调气氛,而陈果则自诩“草根导演”,从做导演开始就将镜头定位在香港底层平民的生活状态,他的每部电影都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但又与通常我们熟悉的写实电影大相径庭。 陈果的成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入电影圈,做过场务、灯光组小工、副导、制片、以至策划及导演,跟过不少大导演,做副导演那些年学了不少东西。 90年代初,陈果推出了导演处女作《大闹广昌隆》(1993),试图以主流商业路线取得一席之地,但这部商业片并未产生什么特别反响,票房十分惨淡。之后陈果开始改弦更张,意图以独立艺术电影来取得话语权。事实证明,陈果的这种改变非常奏效,1997年,他以区区50万港元自编自导了《香港制造》(1997),公映后的票房虽不甚理想,但却赢得了香港以及国际的多项大奖,随后,陈果受著名导演基耶基洛夫斯基的影响,连续拍摄了《去年烟花特别多》(1998)、《细路祥》(1999)两部以回归为主题的影片,和《香港制造》一起组成“回归三部曲”;又相继拍摄了深刻思考香港和内地之间历史和社会联系的“后97三部曲”——包括“妓女三部曲”的前两部《榴莲飘飘(2000)、《香港有个好莱坞》(2001)以及另一部DV电影《人民公厕》(2002)。陈果以文艺片取得一定的强势地位后,其制片路线也开始改变,2004年,他受陈可辛之邀拍摄了惊悚片《三更Ⅱ之饺子》,重返主流商业路线。2007年,他拍了“妓女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天上人间》。 2、关于电影本身 在“回归三部曲”中,陈果电影出现许多旧式的建筑,《香港制造》中的公共屋邨、坟场、公厕等,《细路祥》中的油麻地旧区等为其中代表。体现了与繁华的高楼大厦中心地区迥异的另类生态。并在香港特有的历史与文化氛围中表现出了土生土长的香港贫民的思想理念和生存法则,加上当时香港人民的97情结。如《香港制造》表现了两个在公共屋邨区成长的边缘青少年的故事,反映出他们犹如被囚禁般地挣扎,以及找不到出路的暴力发泄。在香港多数青少年生长在居住条件非常恶劣的贫民区,这些人一般都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生活贫苦,得不到家人关心,早早辍学混社会,暴躁,不思进取。片名取做《香港制造》极具讽喻意义,揭示香港华丽的都市空间背后晦暗不明的一面。其中人物的绝望情绪和对自我身份的焦虑追寻似在指涉所谓“97大限”。《去年烟花特别多》也是将笔触直伸到香港贫民社会之中,影片表现97回归之际,英国驻港部队解散,吴家贤等华籍军人退伍回家前后的生活和心态。将港人面对“97大限”而产生的集体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点出了97回归前普通港人焦虑而复杂的真实心态。《细路祥》同样取材于香港下层社 会,以一个香港小男孩和从内地非法移民到香港的女孩的角度,反映香港时局的变迁。影片的空间为底层生活和工作的社区,镜头里的油麻地旧区,遍布着像茶餐厅、棺材铺、理发店之类的旧式店铺,展示出了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片中又借用粤剧名伶新马师曾的去世及其妻儿争夺遗产事件,指涉对那个逝去时代的种种怀旧。也暗指前港英政府政策的种种不合理等,片尾,给祥仔讲述新马师曾的奶奶去世,照顾他长大的菲佣被辞退,儿时女伴被遣返大陆,表明随着97的来临,香港上一代的记忆和历史,跟随香港回归中国后,所有的殖民情怀慢慢消逝,也展现了陈果导演对未来的一种期盼。 三、人物分析 祥仔和阿芬两个小朋友虽然彼此的身份和境遇都相差颇大,但是小孩子的交往毕竟不会夹杂着这么多的复杂的因素,互相打闹捉弄,一起嬉戏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虽然最后失散在回归的大潮中,只是他们各自长大以后,都应该还会记得,曾经有这么个小玩伴,一起在香港的那些昏暗潮湿的小巷子里奔跑嬉戏。 片子透过这个纯真又有些调皮的7岁小孩祥仔的眼睛,讲述了生活在香港底层的老百姓在回归前后的生活,以及面对突如其来的回归大潮所表现出来的些许惶恐和不适应,也让我们反思回归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像两个小孩对香港归属问题的争议,也可以理解为陈果导演对港人焦虑的身份认同的一种折射。 片子到接近结尾处有许多有趣的场景,比如在学校里老师教这些小朋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来历,以及怎么样敬队礼。还好,这个老师没有告诉那些香港小朋友,国旗的红色,是因为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而歪歪扭扭的队礼,也反映出了回归后中国政府还任重道远。 四、关于电影中的意像浅析 《细路祥》讲述的是生长于油尖旺的祥仔及身边的每事每物。主要的人物若有所指,充斥着政治隐晦。陈果的电影总是把大陆和香港性别化,把大陆比作女性,在回归三部曲中,大陆总是被他隐喻成生活在底层艰难生活的女性,像在《榴莲飘飘》的秦燕,和在《香港有个好莱坞》的红红等,而把香港比作男性,像在《细路祥》里的祥仔……而电影里也有很多意像耐人寻味。 1、大货车¬ 影片主要有两次描述祥仔与阿芬于大货车内玩耍,一次于雨天,一次于夜晚。第一次,阿芬用木棍捅、祥仔用脚踢着车顶棚,把车顶的积水顶走。第二次,阿芬与祥仔荡“秋千”,凝望如漫天繁星的穿孔车顶。其实大货车正是隐喻香港。 2、横街窄巷¬ 影片中出现街巷的画面很多,机位角度丰富,而利用广角镜拍摄左右延伸的街角镜头,颇具特色。甚至感觉导演是用肩扛摄影机拍摄的,在细细观看这条条横街窄巷,穿梭着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群,无论种族性别籍贯。而恰恰是这些人支撑这香港独特的文化面貌。¬ 3、旧式店铺 电影中充斥了许多对旧式店铺的描绘,我可以把他引申为陈果导演对殖民时代的情怀的拆解,旧式店铺体现着下层居民的生存状态,是迥异于中心地带的另类生态,其实,小市民对政治是不太关心的,正如店铺老板把看着新闻的学生赶走一样,他们只关心家长里短,关心生计,在《细路祥》中,已经没有《香港制造》和《去年烟火特别多》那种浓厚的集体焦虑感和不适感,作为终结篇,他更好地体现陈果导演对未来的期盼,他没有用宏达的篇章,而通过一个大陆女孩小芬来描绘了整个香港时局的一个小缩影,97到了,殖民时代也终结,陈果导演通过旧式店铺还原了居民生态,并通过店铺中居民的谈话感受时局的变化,谈话中可以感觉到市民的迷茫和期盼,这就是殖民情怀的拆解。 五、港片中对97迷茫的回答 其实在很多港片,有蕴含对所谓“97大限”的回答,有绝望的,也有充满期待。就拿星爷做个例子,星爷独创的无厘头的后现代表演,现在也有很多演员模仿,通过对经典角色等的自我颠覆来表达自己想法,我想在这用大话西游做一个例子。 在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一直逃避自己是齐天大圣的身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把取经大业忘至云霄,正如当港人的焦虑的身份认同和各种不适应一样,后来他才幡然醒悟,走回“正道”,回到取经大业。我在这想说的是,星爷在这表达了他对“97回归”的看法,他知道回归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正如至尊宝知道齐天大圣和取经是他无法回避的,还不如正面对待,这是他逃不了的宿命,香港回归中国也是不可避免的宿命,还不如主动回到现实…..这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六、总结 这是一部有深重港人情怀的电影,关注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而陈果导演启用的很少是专业的演员,《香港制造》的李灿森是从街头拉过来演的,《细路祥》直接是以一个小孩的视角来讲述回归前后的香港的社会现状,描述了香港回归前的迷茫。陈果导演的作品总是这样带有强烈的写实风格,值得一看。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浅析《可爱的骨头》 (spark.Ly)
- 从成龙警察系列电影中窥探警匪片的变化 (帅的掉渣)
- 港片漫谈之细路祥 (spark.Ly)
- 女权主义的标杆-浅析电影《时时刻刻》 (spark.Ly)
- 阿诺老矣 尚能演否 (帅的掉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