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读书报告
来自:面朝大海
初中的时候拿起过杨绛的作品,当时是在书店,看到了《我们仨》。想起老师介绍说她的钱钟书的爱人,顿生敬意,便读了起来,可惜实在读不下去。杨绛的风格就是那种特别平实的笔调,如若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肯定是读不下去的。当年初中的我就是读不下去的一份子。这次看到推荐杨绛的作品先是有些为难的,害怕自己像当年一样会看不下去。然而情况却大不同了,依然平静的风格,却让我感受到了文字后面强大的情感力量,这种反差感就跟读《城南旧事》是一样的。 在下放农村这样的经历里,杨绛是痛苦的,她对整个弥乱的社会感到无可奈何,“经受折磨,就叫锻炼;除了准备锻炼,还有什么可准备的呢。”杨绛的女婿得一在阶级斗争中为了保护同伴,也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自杀了。杨绛对此没有太多的叙述,没有琼瑶式铺天盖地地叙述自己的痛苦,各种斗争而失去生命的事情天天在发生,而苟且活着的人,在精神上也和死去了一样,没有谁同情谁的道理,杨绛想呐喊出来,但自己承受的东西已经不足以支撑起她想要呐喊的愿望了。“阿圆送我上了火车,我也促她先归,别等车开。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放心撇下她。可是我看着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残破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睁开眼。车窗外已不见了她的背影。我又合上眼,让眼睛流进鼻子,流入肚里。火车慢慢开动,我离开了北京。” 随着在干校生活的逐步适应,杨绛也体会着生活中的乐趣,学着让自己发现人性中的美好,农村的生活对杨绛来说也是新鲜的,她们在菜园班看戏,跟小伙子们一起打井,沤肥,因此而渐渐产生了“集体感”“合群感”。在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深深地爱着那里的人们,爱着那里的生活,生活中似乎都是乐趣了。因此很多人都批判这本书,说杨绛在替文化大革命说好话,在给历史涂脂抹粉。其实是这些人只懂政治而不懂文学罢了。杨绛每在叙述一件新鲜有趣的事情时,后面总会忽然带出一件独具那个时代悲剧色彩的事情,而读者如果不细心感受是很难体会到的。比如杨绛在叙述了乡下小伙子们相亲、围剿野兔等趣事后,忽然写道某一天看见一群人在远处的土地上埋了一具尸体:他告诉我,他们是某连,死者是自杀的,三十三岁,男……我慢慢儿跑到埋人的地方,只看见添了一个扁扁的土馒头,谁也不会注意到溪岸上多了这么一个新坟。第二天我告诉了默存,叫他留心别踩那新坟,因为里面没有棺材,泥下就是尸体。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小狗“小趋”,作为那个年代的宠物,人类的朋友,可能并不像今天那么幸运,小趋在生活中非常有意思,通人性,然而也承担着和人一样的痛苦,比如小趋和猪抢着吃人的大便,钱钟书扔给小趋三个臭鸡蛋,小趋添得一点不剩;在杨绛一家要离开干校的时候,小趋却不让带走,交给了解放军,作者叙述道“给人吃了也罢,也许变成一只老母狗,拣些粪吃过日子,还要养活一窝又一窝的小狗……”这些语言正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控诉和指责。 那时杨绛和钱钟书先生都已年过六旬,在承受着这一切精神压力和不公平待遇之余,他们之间的理解、关心也随处可见,毕竟是走过几十个年头的老夫妻,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他们也许已经不相信那个社会了,但他们相信人的力量,他们相信人性是美好的,作者将这些美好一一记下,缅怀自己逝去的岁月,也希望人性中的这些美好在有一天可以大放异彩。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干校六记》——微博评论 (LCHappy)
- 《干校六记》读书报告 (面朝大海)
-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论“改革”与“革命” (面朝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