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嘟哝:关于李斯特钢协

马儿

来自:马儿 管理员
2008-11-22 05:10:1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roro

    roro 管理员 2008-11-22 05:23:04

    帕格尼尼要是不炫耀技巧还有啥可炫耀的呀?

  • 马儿

    马儿 管理员 楼主 2008-11-22 05:25:29

    不一样啊罗侠,帕格尼尼VioCOn-1的思想深度还是相当的有,我以前就想忽有过这部作品,但看大家的潮流不对,故作罢。酱紫。

  • roro

    roro 管理员 2008-11-22 05:39:38

    刚注意马儿披挂上阵了。:)

    你得经常忽悠忽悠,潮流就对了。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11-22 06:02:44

    但把个人好恶带到作品中来,是不是不当啊?

    所謂的個人好惡, 不就是作曲家的風格嗎? 如果不帶入個人好惡, 天下的作品豈不就都一樣了嗎?

  • henry™

    henry™ 2008-11-22 06:14:46

    李钢协不戏剧性,还什么戏剧性?

  • Noproblem(密西洒家)

    Noproblem(密西洒家) 管理员 2008-11-22 07:13:26

    俺搅着,音乐作品不同于哲学作品,不需要有思想,有情感足以。。。

  • schonne

    schonne (ne jugez pas) 2008-11-22 08:18:43

    为啥一定要有情感。。贝一贝四交响曲有啥情感?

    不过,李斯特到底首先是钢琴家、作曲家还是思想家,这问题的确值得探讨

  • 马儿

    马儿 管理员 楼主 2008-11-22 09:06:54

    >2008-11-22 05:39:38 roro  > 刚注意马儿披挂上阵了。:)   >你得经常忽悠忽悠,潮流就对了。

    举目远望,雪覆四野。 冬至孤岛,唯余天籁。

    酱紫。

  • 马儿

    马儿 管理员 楼主 2008-11-22 09:12:10

    >2008-11-22 06:02:44 S同學|♥北川悠仁 (Toronto) >所謂的個人好惡, 不就是作曲家的風格嗎? 如果不帶入個人好惡, 天下的作品豈不就都一樣了嗎?

    李斯特的个人好恶,融入作品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钢琴高”。看他的PIACON-1的引子,是钢琴与乐队的打斗场面,最后以乐队失败告终。这态度就不对了嘛!对不对?

  • 马儿

    马儿 管理员 楼主 2008-11-22 09:15:38

    >2008-11-22 06:14:46 ice ice baby >  李钢协不戏剧性,还什么戏剧性?

    来福有所不知,李斯特钢协的戏剧性,不体现在情感和思想上的冲突,而是一种技巧的炫耀,声响的冲突。

  • 马儿

    马儿 管理员 楼主 2008-11-22 09:17:32

    >2008-11-22 07:13:26 Noproblem(密西洒家) >  俺搅着,音乐作品不同于哲学作品,不需要有思想,有情感足以。。。

    NP有所不知,情感是肉体的,思想是精神的。作品的差别是巨大得很哪!

  • 马儿

    马儿 管理员 楼主 2008-11-22 09:22:58

    >2008-11-22 08:18:43 schonne (上海) >  为啥一定要有情感。。贝一贝四交响曲有啥情感?  >不过,李斯特到底首先是钢琴家、作曲家还是思想家,这问题的确值得探讨

    介个,贝1不好讲,可能是比较嫩的那种。但是的但是,你说贝4没情感,介个就不对罗!贝4第一乐章写得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堪称精华!刚开始的郁闷的云层亚过头顶,然后天开云散,阳光普照大地。。。。怎说是米有情感咧?

  • schonne

    schonne (ne jugez pas) 2008-11-22 09:27:38

    照这么说,贝一的开头,从F大调开始——“哎?走走看。”——绕行A小调——“耶?不对嘛!”——转G大调——“嗯,好像通。我走,我走……赞,找到门啦!”——降落至主调,也是有情感了?

  • 马儿

    马儿 管理员 楼主 2008-11-22 09:47:08

    F-Am-G要是绕过Am是比较突兀,但有时怪有怪的美。和弦转换搞出惊人之美,勃拉姆斯是大家,比如勃拉姆斯SYM-3第一乐章,还有他的SYM-4第一乐章呈示部。

  • schonne

    schonne (ne jugez pas) 2008-11-22 09:57:58

    嗯,其实往大了说,有调性的音乐总是有情感的,只不过不只是浪漫派那种宣泄(宣泻?),海顿、贝多芬他们玩味调性,也表现出他们的趣味的——不好玩的事情他们才不做呢。F-Am-G,实际上就是为强调主调 C 大调服务的。不然,完全可以不要这个引子嘛。又,从 F 可以直接到 C,但这样的话,C就成了线段的一个终点,而不是中心了,所以他才需要绕到 G 去,F 和 G 在 C 两边形成均势,于是 C 才成为中心。

  • 马儿

    马儿 管理员 楼主 2008-11-22 10:08:18

    说起和声,不得不说到拉摩。。。 拉摩的和声体系主要是PLAY人类的情感。。。 大调的稳定,小调的漂游,属和弦的蹩脚感。。。 把他们搞到一起,按一定次序进行,。。。 音乐就一会儿使人很坚定,一会儿又跌入深渊,一会儿由试图爬起来。。。

    就酱紫搞,人才觉得过瘾!:)))

  • schonne

    schonne (ne jugez pas) 2008-11-22 10:12:06

    "大调的稳定,小调的漂游,属和弦的蹩脚感。。。 把他们搞到一起,按一定次序进行,。。。"

    西人就是喜欢搞绝对化。稳定、漂游、蹩脚,都是相对的……据说那时候的和声学精确到“大六度表示‘期望’”这种?

  • 马儿

    马儿 管理员 楼主 2008-11-22 10:18:08

    你是说六和弦吧?是滴,我感觉是一种期盼。因为它不稳定,但没有属7那么蹩脚。就好比吃蜜糖之前,先让你喝口黄连汤,或者喝口鱼腥草汤。。。嘿嘿。

  • schonne

    schonne (ne jugez pas) 2008-11-22 10:30:23

    我觉得还是相对的。刚才在琴上随便弹了一串(方括号里的音表示一个和弦,后面的数字表示相对的拍数,比如[c e g]3 表示 3 个时间单位的c e g大三和弦):

    allegro 7/8

    [c e g b]3 - [c e g b]2 - [c e g b]2 | [d f a c1]3 - [d f a c1]2 - [e f a d1]2 | [c e g b]3 - [c e g b]2 - [c e g c1]2 | [c d f a]5 - [0]2 |

    最后那个是六和弦吧。。一点没有期盼,反而是回家的感觉;之前[c e g c1]大三和弦也不是终止。

  • henry™

    henry™ 2008-11-22 10:48:47

    now that's 1337

  • schonne

    schonne (ne jugez pas) 2008-11-22 10:52:20

    what's 1337?

  • 马儿

    马儿 管理员 楼主 2008-11-22 11:07:32

    >2008-11-22 10:30:23 schonne (上海) >  我觉得还是相对的。刚才在琴上随便弹了一串(方括号里的音表示 >一个和弦,后面的数字表示相对的拍数,比如[c e g]3 表示 3 个时间 >单位的c e g大三和弦):  >  allegro 7/8    >  [c e g b]3 - [c e g b]2 - [c e g b]2 | >  [d f a c1]3 - [d f a c1]2 - [e f a d1]2 | >  [c e g b]3 - [c e g b]2 - [c e g c1]2 | >  [c d f a]5 - [0]2 |

    好,很过瘾!希望以后有机会咱哥俩面侃,通过例曲来相互切磋,这样才更痛快!    你上面这组和弦不行,这样进行当然毫无味道。首先第一个和第二个就不这样连接。    你试试: C - Am - F - G7 - C 每个和弦按这样分解: C2 C E G c G E C (以C为例)    然后上来报告效果。:)))

  • schonne

    schonne (ne jugez pas) 2008-11-22 11:23:43

    C - Am - F - G7 - C

    这串,不用试,看着就知道是什么效果了。和我的完全不是一个体系的,我故意拿爵士味的捣乱呢。。。

    但是,实际上我要说的是,有很多其他因素是可以超越传统和声所试图营造的效果——比如声音的扩张和收缩。我那串里,开始的时候张力就很大;第二句和弦张力差不多,但是往上走了一步,一则色彩明显变化,二则在第一句基础之上完成了一个八度的进行,确定了地界,完成两个 C 音扯皮的过程;第三句,底下那个 C 把和弦扯了回来,上面那个 C 音在最后试图拉回去——因此这个 C 大三和弦实际上是张力最大的;第四句,上面那个 C 拉不动了,往回一弹,但是整个和弦却被它拉回去了,底下的 C 虽然还在,但其根基远不如之前那么稳定,因此这个和弦是在前面 C 大三和弦基础之上的一个强烈紧缩。

    实际上和是不是六和弦关系不大了。如果要再纠结一点,最后的[c d f a]可以改成[c e f a]。

  • 马儿

    马儿 管理员 楼主 2008-11-22 12:07:51

    好,理解你的用意了!你的解释很清楚,就这理儿。

    其实从古典向浪漫转变的过称中,已经有不少试图拓展古典和声逻辑功能的事例。比如勃拉姆斯SYM-3引子的 F - bA - F(移位) 的进行,随后弦乐组演绎的第一主题也是根据这个和弦组构造出来的,其强大的张力把人心紧紧抓住。

    我觉得,和声的内在张力在交响曲创作中,比经典和声的逻辑功能更为重要。前者在于内心的表白(浪漫),而后者偏于保守的抒情。

  • 马儿

    马儿 管理员 楼主 2008-11-23 02:06:35

    一觉醒来是中午,精神格外爽朗。。。

    刚才又重听了李斯特钢协-1,恰好WNED-HD正在播放Remembered Earth: New Mexico's High Desert,惊人的自然风光配李斯特的钢协,也别有一番风味噢!!!

    http://www.pbs.org/cgi-registry/golocal_stations?station=WNED&site=http://www.pbs.org/rememberedearth/

    特此记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236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