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有文采 但散文存在大量文史谬误 不容置疑
来自:中原一点红(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不谈余在政治上的表现 我很认真读过余的散文 也读过 金文明指谬的 书 别人批评了余秋雨 就说别人是小人 这是什么神逻辑 金文明:诡辩是余先生一贯使用的手法。他在“致仕”一词上所作的诡辩,让他在世人面前进一步出尽了洋相。余秋雨《山居笔记·十万进士》文中的原话是:“大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便是争取科举致仕。”很明显,余秋雨在这里是把“致仕”当作“获得官职”来用了。“致仕”自古以来就只有“辞官”一个意思。现代生活中已经不用,人们只有在谈到古代人物的生平行历时才偶尔使用,必须符合古义,不能任意发挥创造,一走样别人就看不懂了。 余秋雨谈的是古代科举的话题,用得到去创造新义吗?所谓“新义”不是哪个人可以自说自话凭空创造的。它必须能为人们所接受,并在语言的实践中逐步推广,约定俗成。词义具有凝固性与整合性。“致仕”这个词的意思并不是“致”和“仕”两个字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因为“致”的常用含义有“达到、给予”的意思,就可以把“进入仕途”的意思强加给“致仕”。这是语言学的常识。现在余秋雨的用法,不但在他之前的古人没有用过,而且在他之后的今人也无一用过。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独家创造!如果他是个人念念有词地乱说,别人无法干涉,但想要强加给广大的读者,恐怕是办不到的。 胡适先生谈论的“死文字和活文字”问题,是针对新文学创作而言的。某些死去的旧词经过改造,赋予新的意义,可以让它复活,但必须符合现代语言发展的规律,并不意味着让他个人随心所欲地乱说乱用。他的名声再大,也没有这个权利。余秋雨过去不需要胡适先生的时候,曾经把他强行按纳在“真空与卖国之间”;一旦现在需要他了,又把他请出来为自己壮胆。 当然,时过境迁,应该允许一个人转变。过去他在署名文章中对胡适先生的评价,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并且也向我们推荐读他评《水浒》的言论,称为“投降派论投降主义,很值得一读”。我按照你的“指示”认认真真地读了。今天你又耳提而命,指导我去读胡适先生关于“死文字和活文字”的理论,不过你总得先把我心中的一个疑问消除一下:胡适先生究竟是个“臭名昭著的投降派”,还是一位在新文学史上有过大贡献、应当肯定的学者。如果属于前者,那他的理论再好,我也“不敢”读了。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古籍一定要繁体竖排吗? (越南人嗎個)
- 文学纪念碑浪漫星云系列是不是绝版了 (Freesia)
- 求购转让|因搬家,处理上百册书,大部分免费送出(邮寄到付... (槿木落篱)
- 读书的顺序,别搞乱了 (事已至此先吃饭)
- 各位书友,可以推荐你认为最值得一看的一本书吗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