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差”应定义“较差”
Turn™
摘要:“较差自转”是宇宙非凝固自转天体规律性的东西,地球是非凝固自转天体也不会违反宇宙间的规律,软流层、液体层不但存在潮汐,也必然存在“较差自转”。 “岁差”的观点发现于“大陆漂移”、“地球差异旋转”理论之前。在当时的年代,在漂移和差异旋转的地壳上观测恒星不可能排除“大陆漂移”、“地球差异旋转”对“岁差”定义的干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地质学教授宋晓东等科学家发现地球的铁质内核自转速度比地壳稍快,存在差异旋转,如果以角度衡量,地壳每年要“滞后”地核0.3至0.5度。差异旋转使使春分点、冬至点西移(滞后)。这样一来,岁差的理论存在判断失误问题。根据当代发现的“地球差异旋转”的理论,对于春分点、冬至点西移的现象起码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按“岁差”解释,另一种就是“地球较差自转”。 关键词:理论也要与时俱进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岁差”并不是直接测量地球得来的,而是靠观测恒星间接判断出来的。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恒星表时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发现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的变化则不明显。在这150年间所有恒星的黄经都增加约1.5°。喜帕恰斯认为这是春分点沿黄道后退所造成的,并推算出春分点每100年西移1°。这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 公元330年,东晋的虞喜把他观测得黄昏时某恒星过南中天的时刻,与古代记载进行比较时发现,春、秋分点、冬、夏至点都已经向西移动了,因此他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太阳在恒星背景中的某一位置运行一圈再回到原来的位置所用的时间,并不等于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间隔。于是,他提出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观点,这就是岁差的概念,同时他还给出了冬至点每50年西移1°。成为中国古代对测定岁差值日趋准确的开始,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 为什么喜帕恰斯推算出春分点每100年西移1°?而虞喜定出冬至点每50年西移1°?相差为何如此之大?大家知道,月亮对地球运动影响最大!赤纬角在正负28°之间,公转周期是27.32166日,而岁差周期为什么需要漫长的2.6万年?笔者认为岁差是天文学家在不了解“地球较差自转”的情况下,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其实春、秋分点、冬、夏至点的西移现象是“地球较差自转”造成的,而不存在什么岁差。 现代科学发现地球是层圈结构,即由;地壳、地幔、液体外核、固体内核等层圈组成,层圈间存在差异旋转。由于液体外核的潮汐作用,地壳的自转慢于地核,这样造成春、秋分点、冬、夏至点向西移动。由于地球不是凝固自转天体,必然也存在“较差自转”故而形成高纬度与低纬度的西移角度不同。 岁差是否真是存在?在今天的科技看来证实其实很简单。只要在南半球按喜帕恰斯和虞喜观测恒星看看春、秋分点、冬、夏至点是否是东移?还是“西移”?了即可!在南半球观测的数据应与北半球的数据相同而符号相反。否则岁差不存在!而是“地球较差自转”。 有地壳的障碍,我们看不到地壳下面的较差自转运动,但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地壳板块上。根据较差自转的运动原理,地球上的岛屿,在北半球岛屿应在大陆的东南方,在南半球岛屿应在大陆的东北方,事实也正是如此。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和地球倾斜自转导致“壳、幔弦动”。就是“壳、幔弦动”加之“地球较差自转”不仅給大陆漂移提供动力,而且导致地震频繁发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个只读书的读书群 (新宇)
- 知我心理读书社🧸🎈 (一颗梅子)
- 共读,打卡,线上交流的读书群 (搞钱沙龙宣纸)
- 五一读书《一生》 (喜欢篆刻的呆子)
- 庆云书院 公益读书微信群 持续纳新 坐标上海 (庆云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