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刚:书风画道与古今性情(论书画札记与对话)

無竟寓

来自:無竟寓(柯小剛) 组长
2013-12-31 11:06:38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無竟寓

    無竟寓 (柯小剛) 组长 楼主 2014-02-23 23:32:31

      “游于艺”之为游戏活动,有赖个人的和一时的兴致,而个人的兴致则有赖周遭情境(包括外物和他人)的感发,感发又使得一时的情境有可能超越时间,感通古今:这便是“依于仁”对于“游于艺”的基础意义。   所谓“仁”就是感通和感发的能力。所谓麻木不仁,就是失去了感应能力。“依于仁”就是好学敏求,宅心仁厚而善感,疏通知远而力行。“依于仁”才能创造广阔的自由空间,为“游于艺”提供可游的场地。   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仁是一种力量,而且唯有仁才是力量,是使勇成为勇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强大的人,才有更敦敏的感通能力;有更敦敏的感通能力,才能为游艺开辟更宽裕从容的游戏场地。 这种力量是可以培养扩充的。培养扩充的方法就是“志于道、据于德”。现代艺术一听什么“道德”就烦。他们指责道德是扼杀艺术灵感和创造力的说教。好的艺术必须“冲破道德束缚”,“解放人性”,“发泄感情”,“发挥想象力”,“释放创造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现当代书画走向了“透支游戏”的道路。“透支游戏”的意思是说过度征发自己的兴致,挤干每一滴感觉和想法,挥霍殆尽,不留余地,更不注意培养兴致感发的能力。《易经》所谓“发蒙”(蒙卦初六)、石涛所谓“蒙养”都被现代西方所谓“启蒙”代替。顾恺之的“青云蔽月”于是无所遮拦,暴露为“视觉艺术”(参拙文《道路与广场》、《画道、易象与古今关系》和《尼各马可伦理学道学疏解导论》,前一篇见收拙著《在兹》,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后两篇见收拙著《道学导论(外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10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