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意义来》选摘
来自:弗兰克尔(缘起性空 不常不断)
P74:一个人如果看不出他的“暂时存在”将于何时终结,自亦无法朝人生的最终目标迈进。他不再计划未来、安排未来,而这恰恰和生活于正常状况下的人相反。也因此,他整个内在生活的结构将随之改观,衰败的迹象亦将渐渐呈现,并由其他的生命领域(如身体)中暴露出来。 P75:人一旦因为看不到未来而自甘沉沦,便容易有满腹的怀旧愁思。在本书前面,我们曾提到营中人喜欢回味过去,借以忘却眼前的痛苦,现状因而变得较不真实。可是,除去现状中的真实特点,很可能伏下一个危机。当事人势必容易忽略现实中的确存在着、而且可堪运用的机会。把目前的“暂时存在”(provisional existence)当成虚幻不实的存在----这种态度本身正是使俘虏丧失其生命力的一大重要原因。人一旦有了这种态度,任何事物看在他眼里都显得毫无意义。他忘了艰困的外在环境通常能给人一个机会,让超越自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成长。他不把集中营的困境看成是考验内力的试金石;他不看重自己的生命,反而轻蔑它,当它是无足轻重的玩意儿。他宁可阖上眼皮,耽溺于过去。这样的人自然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P78:斯宾诺莎在他的名著《伦理学》上就曾说过:“我们只要把痛苦的情绪,塑成一幅明确清晰的图像,就不会再痛苦了。” P80:尼采说过:“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 P81: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面对这个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 P82:人一旦发觉受苦即是他的命运,就不能不把受苦当作是他的使命----他独特而孤单的使命。他必须认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间孤单而独特的一个人。没有人能替他受苦或解除他的重荷。他惟一的机运就在于他赖以承受痛苦的态度。 曾经在集中营内呆过的我们,都不认为这只是与现实脱节的空论。这是惟一对我们有帮助的见解,即使在毫无逃生之望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借着这种看法而免于绝望。很久以来,我们即已不再询问“什么是人生意义”了。这种天真的质疑,是由于把人生看成借着积极创造某种有价值的东西而实现某个目标所致。我们早已彻悟,人生意义的涵盖面不止于此,它包括生存与死亡,临终与痛苦。 一旦看透了痛苦的奥秘,我们就不愿再以忽视、幻想或矫情的乐观态度来减轻或缓和集中营内种种折磨所带来的痛苦,反而把痛苦看作是值得承担的负荷。我们不再退缩,只因为我们已了解痛苦暗含成就的机运。正是这种机运,使德国诗人里尔克写出:“有待了结的痛苦,何其多也!”(Wiel viel ist aufzuleiden!)所谓“有待了结”的痛苦,与一般常说的“有待完成的工作”用意相类。 P84: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切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他了解自己“为何”而活,因而承受得住“任何”煎熬。 P86:过去不论经历了什么,都可以成为来日的一笔资产。说到这儿,我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话:“打不垮我的,将使我更形坚强。”(Was mich nicht umbringt,macht mich starker.) P108:并非每个冲突都必然是病态的,有许多冲突可以是正常而且健康的。类似的概念,“痛苦”并非总是神经官能症者的病理症状,“痛苦”有时可以是人性的伟业,尤其是因存在的挫折所产生的痛苦。 P110:我以为我们如果以为人最主要的需要是“平衡”(生物学上称为Homeostasis),是没有紧张的状态,那将是心理卫生上的一种危险的错误观念。人真正最需要的并非不紧张,而是为了某一值得的目标而奋斗挣扎。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任何代价地解除紧张,而是唤醒那等待他去实现的潜在意义。 P111:“存在的空虚”是20世纪的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类要成为真正的“人”时,必须经历双重的失落,由此而产生存在的空虚。……“存在的空虚”所表现最主要的现象是无聊厌烦。现在我们可以领悟叔本华所说的:“人类注定永远在两极之间游移:不是灾难疾病,就是无聊厌烦。”……因为自动化机器不断进步,使一般人增多了闲暇的时间,但可怜的是其中有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要用这些新获得的自由时间来做些什么? P115:意义治疗学认为“能够负责”(Responsibleness)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这种强调“能够负责”的特色,就显示在意义治疗法的一句金玉良言中:“假设你已经生活在第二度的生命中,并假设第一次做错了,而现在还可能做错一样。” P117:生命的真谛,必须在世界中找寻,而非在人身上或内在精神中找寻,因为它不是个封闭的体系。同样地,我们无法在所谓的“自我实现”上找到人类存在的真正目标;因为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要“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而非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事实上,自我实现也不可能作为存在的目标,理由很简单,因为一个人愈是拚命追求它,愈是得不到它。一个人为实践其生命意义而投注了多少心血,他就会有多少程度的自我实现。换言之,“自我实现”如果作为目的,是永不能获得的,它只是当“自我超越”之后的副产品而已。 P119:痛苦在发现意义的时候,就不成为痛苦了,例如具有意义的牺牲便是。 P129:快乐是,而且必须是一种副作用或附带产品,如果将它视为目标则会消灭或破坏了快乐。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请问这本书市价多少钱 (豆友206415718)
- 世界所给予的本初 (酸奶和果冻)
- 这本书在哪里可以买? (璃诺)
- 回归本源----General“寻牛生活禅”工作坊感受 (Fay)
- 爱自己转变一生 (F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