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宋代文化
来自:陸鰅痷(LY = Light Year)
第一篇:風尚與品味 A.宫廷 宋徽宗《听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1082-1135),本名赵佶,为北宋末年的皇帝,非常喜欢艺术与文学,并自己擅长书画,尤善花鸟画,书法并以「瘦金书」闻名于历史。他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艺术的方面,确立了画院制度,对提高艺术与文化做出了极伟大的贡献。《听琴图》因画中有宋徽宗书「听琴图」三字为题意,并在画幅左下方题「天下一人」画押,而被认为是宋徽宗本人所画。 此图是一件抚琴赏曲的场景。构思奇妙,背景占去画幅的上半部,枝繁叶茂的松树,树上缠绕着凌霄花,并与婆娑摇曳的翠竹呈现出优雅高逸的自然环境。松下弹琴者正襟端坐,神情悠然的弹奏古琴,头戴道冠,身穿褐色的玄袍,留着长胡须;前方左右两侧穿著官服的朝臣对坐聆听,一低头,一仰首,沉醉在乐曲的旋律中;三人主要人物的位置与前方的奇石台座,形成前后、左右呼应的十字形四角对应的空间关系,主次分明,带有鲜明的宫廷尊卑特征,有封建社会的秩序关系。因此被认为弹琴者正是宋徽宗的自身写照,分列其两侧的听琴者是其重要的辅臣,其中身着红衣的是当朝丞相蔡京(清代胡敬说,待考)。 蔡京并奉旨在画幅上方题诗:「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诗中引用汉代文学家蔡邕的故实,其发现邻家灶下烧饭的桐木,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并将之制作成焦尾琴的故实。同时,诗中又似乎在提示着琴声的旋律,透过此图将此天籁之音送出画外云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常以音乐比喻政治,有意以身为国君的徽宗所弹的「调」,臣子专心聆听,在君王的主「奏」下,君臣一片「和谐」。在《宋史‧乐志》也有描述:「琴者,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文中对琴律的文化意涵有所解释,琴为乐器之君,琴音具有道德元素,能辅导人的行为。因此,《听琴图》除了反映宫庭内崇尚文人性灵的品味,与肖像画性质的徽宗行乐图外,在宫廷政治文化的角度下,是具有鉴戒的作用。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陆源新作品评评理 (邢台爱诗人)
- 陆老师今年有大作出版 (邢台爱诗人)
- 字画 (CONY☁)
- 求教:可否有老师告诉我这幅与孔子有关的画的信息 (八米二十四尺)
- 山海经题材,画风超美 (云中也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