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精神世界
来自:湄然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精神世界1 看了十部电影,用了一周的时间,终于写完了这篇迄今为止最长的评论。在那年深夏为我列出的感谢名单中,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遗漏是不能漠视的。他对我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位艺术家,我的写作是对他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梳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精神世界,某种程度上也是梳理我自己的思想。 从1996年他去世起,就想写点什么,终于完成了心愿。 本文版权为《新电影》和作者本人所有。 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6.27—1996.3.13) 作品年表 纪录片 《路面电车》The Tram(1966年) 《办公室》The Office(1966年) 《Concert of Requests》(1967年) 《照片》The Photograph(1968年) 《洛兹小城》from the city of lodz(1969年) 《我曾是个士兵》I was a soldier(1970年) 《工厂》factory(1970年) 《集合之前》before the rally(1971年) 《工人们71》worker 71: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1972年) 《叠句》refrain(1972年) 《洛克娄和希隆纳格拉之间》between wroclaw and zielona gora(1972年) 《铜矿场内的安全和卫生原则》the principles of safety and hygiene in a copper mine(1972年) 《砖匠》bricklayer(1973年) 《地下人行道》pedestrian subway(1973年) 《X光》X-Ray(1974年) 《初恋》first love(1974年) 《一个党员的履历书》curriculum viate(1975年) 《医院》Hospital(1976年) 《守夜人的观点》From a night porter′s point of view(1977年) 《我不知道》I don′t know(1977年) 《七个不同年龄的女子》Seven women of diffrerent ages(1978年) 《车站》The station(1980年) 《谈话头》Talking heads(1980年) 《一周有七天》Seven days a week(1988年) 电视剧 《人员》Personnel(1975年) 《宁静》The calm(1976年) 电影 《疤痕》The scar(1976年) 《影迷》Camera buff(1979年) 《盲打误撞》Blind chance(1981年) 《短暂的工作日》Short working day(1981年) 《无止无休》No end(1984年) 《十诫》The decalogue(1988-1989年) 《薇诺妮卡的双重生活》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1991年) 《三色之蓝》Three colors:blue(1993年) 《三色之白》Three colors:white(1994年) 《三色之红》Three colors:red(1994年) 七年后,回忆大师 日本东京的涉谷,一个有趣的所在。一方面,此间是不良青少年男女的大本营,是流行时尚的晴雨表,是通俗乃至粗俗文化的集散地;另一方面,这里是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地,是非好莱坞电影和非美国、非商业文化的展示场,是前卫艺术和独立制作的乐园。在每年承办电影节的文化村大楼,这个春天属于已故的大师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从3月8日起,到4月18日,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回顾展在这里上映,这也是他去世七年以来首次在东方举行大规模的纪念影展。影展上映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部剧情长片,几乎是一网打尽。其中值得说明的是,《薇诺妮卡的双重生活》因版权问题,今后将不得在任何影院公开放映,而日本方面花了大价钱,获得了只放两场的权利。此外,还有一部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去世前数月拍摄的长篇访谈纪录片《我还好》。影展中的十部片子跨度将近20年,此次也做了一定的技术处理,比如统一改为35mm规格。影展原定邀请了《三色之红》的主角伊莲娜·雅各布来参加开幕式,但伊莲娜·雅各布因档期原因无法抽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遗孀,合作伙伴皮斯雅维兹和一些演员给影展写来了祝贺的信件。日本演艺界对此次影展相当热情,年轻导演行定勋、歌坛天后滨崎步、作家江国香织等著名人士纷纷捧场。就连影院旁边的餐厅,也推出了据说是《三色之蓝》中朱丽叶特·比诺什就餐的咖啡和甜点。 我虽然看过影展中的六部作品,但那都是通过电视看录像带,此次有机会亲眼目睹大银幕,真是幸甚。影展的反响相当好,十部影片轮流放了一个多月,还是不能满足观众的愿望,最后不得不加映一个星期,延续到4月25日。在周六周日的各场次,100多人的影院大多满座,甚至有人坐在过道上观看。这充分证明了大师的作品在时光流逝下,依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波兰时代 基耶斯洛夫斯基于1969年毕业于波兰洛兹电影学校,起初被分派到国家纪录片工作室工作。他在多年内一直以纪录片导演身份出现,直到他对纪录片的真实程度产生怀疑,因为“你越想接近某人,他就躲得越远”。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剧情片《疤痕》起,他被称为波兰的“道德焦虑电影运动”的一员。当本来是电视系列片的《十诫》出炉后,他立即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波兰当代电影的顶峰人物。 “我喜欢观察生活的碎片,喜欢在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拍下被我惊鸿一瞥的生活点滴。” ——基耶斯洛夫斯基 《疤痕》(1976年) 主演:弗朗西斯泽克·皮耶兹卡 奖项:1976年格但斯克影展最佳男主角奖、审查员特别奖 简介:在波兰一处风景如画的小城俄累斯克,政府决定兴建一座国内最大规模的生产农业肥料的化工厂。工程师斯蒂文因为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熟悉情况,因此被任命为工程的总指挥。俄累斯克正好是斯蒂文的故乡,他抱着为家乡无私奉献的热忱,接受了这一任务。然而,他没想到工程遭到了绝大多数当地居民的坚决反对。同时,他的妻子因不愿见到过去被政治原因拆散的旧情人,拒绝陪他上任;女儿也认为作为技术人员的父亲无法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果然,斯蒂文在任期内遇到了重重困难。他坚信工业化改造是造福故乡的良策,却始终不能说服群众;他坚信自己的人格正直,虚心听取民众意见,对传媒讲真话,却遭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反对。四年后,工厂正式落成,但斯蒂文和民众的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倒面临矛盾的总爆发。在这样的情况下,斯蒂文只好选择了黯然辞职。 点评:本片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剧情长片处女作,也奠定了他作为波兰“道德焦虑电影”运动主要成员的地位。在此片之前,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纪录片,所以《疤痕》看上去象纪录片和剧情片的混合体。尤其是居民们各抒己见反对兴建工厂的片断,作者仿佛只是忠实的纪录。单纯从表面来看,影片完全符合当时的现实主义艺术准则,而基耶斯洛夫斯基本人却说这部电影是对现实主义的“反讽”,原因之一在于它的着眼点和一般同类题材作品迥异其趣。虽然在观看过程中,《疤痕》和斯蒂文让人联想起多年前看过的电视剧《新星》等等,但基耶斯洛夫斯基没有为角色的任何一方制定好或坏的标签,他看重的是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本身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的无力感、荒诞感。斯蒂文自认在道德上无可挑剔,但在民众眼里却是冷酷的官僚;他不顾家庭分离是为了事业付出的代价,民众则自认付出的代价更大;他越是坚持个人的原则,就越发和民众南辕北辙。这部处女作已经体现出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抓住社会事件的题材后面,根本兴趣是对人性的研究。最后,斯蒂文终于放弃了职务和理想,影片的结尾是他教外孙女走路的长镜头,表明他只有回归家庭才找回了内心的平静。 《疤痕》的影像恰到好处地烘托了矛盾的主题,茂密的白桦树林和庞大的机械设备,静谧的田园风光与浓烟喷吐的化工企业,这种对比手法运用得自然而不造作,或许得益于他的十年纪录片经验。 《影迷》(1979年) 主演:耶尔泽·史都尔 奖项:1979年莫斯科影展金奖、国际批评家联盟奖;1979年格但斯科影展最佳作品、最佳男主角奖;1979年芝加哥影展最佳作品奖 简介:孤儿院出身的菲利浦在一家工厂中上班,生活平凡稳定,他的妻子刚刚生下长女,令他欣喜若狂。他偷偷花了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8厘米摄影机,拍下了这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正逢工厂成立25周年,他被厂长指定拍摄庆祝活动和上级的视察。菲利浦不仅拍摄庆典上的热闹,也记录了后台发生的轶事,结果这部片子受到了专业影人的好评,并在业余影展中得奖。菲利浦开始狂热地迷恋上了拍片,他创作的纪录片在电视上播出,俨然成了名人,并被调派为单位的文宣人员。但是,工厂领导对他拍摄一位残疾工人的生活难以容忍,他在作品中展现的真实令支持他的官员被贬,甚至他的妻子也因无法忍受他对摄影机的迷恋,决定带上孩子离开。最后,苦恼的菲利浦把拍完的底片曝光,然后将镜头对准了自己。 点评:摄影机的功能是记录真实,但这个真实二字却岂止那么简单?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本片表达了他对真实的思考。鼓励并配合菲利浦拍片的干部,也是他的好友,因为片中的真实景象在电视台播出后被解除了职务。是否追求真实就一定意味着善?菲利浦的拍摄是以他的视角看到的外在世界,却忽略了外在世界同时怎样地打量着他。是否了解真相的重要性大于了解自身?在经过一系列的挫折之后,菲利浦把镜头对准自己,是觉悟还是更深的迷惘?更早些时候,基耶斯洛夫斯基曾公开说过:“纪录片已死”,并决定改拍故事片,从某种程度上,本篇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的纪录片生涯的一种反思。 片中有波兰的导演们到各地和电影爱好者们座谈的活动,叫做“与导演对话之夜”,那位导演竟然真的是在国际影坛闻名的扎努西。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这类活动曾在波兰经常举办,他也参加过,这不禁教人羡慕起该国的艺术氛围和文化传统。因为如今的有些导演是不屑和平常群众交流的,他们只允许作为大腕儿被远远的膜拜。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精神世界2 《盲打误撞》(1981年) 主演:博古斯劳·林达 奖项:1987年格但斯科影展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奖 简介:青年韦德克出生于1956年发生骚乱的波兹男,母亲当时很快去世,他在父亲的抚养下长大,并按照父亲的意愿考入医学院,准备成为优秀的医生。这一天,他接到了父亲突然故去的噩耗,觉得自己应该寻找新的人生轨迹,于是办理了休学手续前往华沙。他奔跑着追赶开往华沙的火车,故事呈现三种不同的可能。一,他赶上了火车,在车上认识了一位共产党官员,他在对方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党的积极分子。随后,韦德克遇见了初恋情人,但却在不经意间泄漏了她是反政府人士的身份,导致她被逮捕。韦德克成了爱侣及其同人眼中的告密者,这段爱情也悲剧收场;二,他没赶上火车,和车站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被关进了收容所。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反政府的神父,后来他皈依了天主教,参与教会的地下活动。在教会组织,他和童年时的玩伴重逢,并爱上了玩伴的姐姐。但是印刷地下宣传品的据点被警方破获了,拥有钥匙的他受到怀疑,陷入了困境;三,他没赶上火车,打消了去华沙的念头,规规矩矩地上学、毕业、就职,和一位女同学结婚。他对于政治或宗教全无兴趣,不参加任何一方的活动。他的上司因儿子被捕,取消了前往海外短期工作的计划,请他代行。他告别妻儿踏上旅途,但乘坐的飞机在起飞后不久失事爆炸。 点评:一枚硬币在地上滚动,被一个流浪汉捡到,拿去换了杯啤酒。这时,急着赶火车的韦德克狂奔而来,可能撞洒了流浪汉的啤酒,也可能只是让他吓了一跳。这个场景在片中重现三次,每次都略有不同,而随后的故事发展更是大相径庭。基耶斯洛夫斯基少见地令镜头充满流动感,甚至有些虚化,因为那象征了命运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他第一次将生命中的偶然际遇和变化无常作为作品的主题,而角色的人生因此必须面对种种发展可能,并且经常出乎自己的意料,这样就把人推向了一个不得不置身其间的“困境”。韦德克的三个结局都是困境,而他的三种选择按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说,是波兰人在那是仅有的三条道路。一样的伤感结尾,表明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对祖国波兰的命运持悲观态度。 在艺术作品中设计多种故事发展可能并不少见,特别是在后现代文学创作领域,但作为电影,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误撞》应该算是较早的,此后的《旋转门》、《罗拉快跑》杯普遍认为借鉴了本片的经验。 《无止无休》(1984年) 主演:格拉兹娜·察波洛沃斯卡 简介:律师安德克因心脏病突发而死,抛下了妻子乌拉和幼子雅采克,他的鬼魂却仍围绕在亲人的身边,注视着发生的事情。乌拉难以承受丧夫之痛,生活在浓重的悲哀当中。安德克死前接下了一桩为组织罢工的一名年轻工人辩护的案子,那工人的妻子来找乌拉索要材料,案子则转给一位年老的律师接手。老律师经验丰富,想说服年轻工人作出妥协,而年轻工人终于抵御不住现实的诱惑,放弃了原本坚持的信念,在他的家人和朋友眼里的英雄形象也破灭了。乌拉难以排遣孤独和痛苦,甚至和长得有点象亡夫的外国游客发生了一夜情。后来她认识了某个擅长催眠疗法的灵媒,希望能和丈夫的鬼魂相会。她终于决定把儿子托付给婆婆,自己打开煤气阀门自杀。她的魂魄见到了安德克的魂魄,两人拉起手渐行渐远…… 点评: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皮斯雅维兹初次合作的产品,可以发现与以往的基氏风格略显不同。除了对于波兰戒严法实施时期的司法状况详细的描绘以外,一直秉持现实主义手法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出现了浓郁的玄学味道乃至灵异情结。这种神秘主义的色彩在《盲打误撞》中已露头角,本片以后则成为基氏作品的标识,皮斯雅维兹的影响不可低估。 1981年底,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戒严法,导致波兰社会弥漫着一种浓厚的受挫感和沮丧情绪。《无止无休》对此有深刻的反映,连片名也暗示着倦怠与迷惘。在影像上,则是一种相当强烈的粗砺质感贯穿影片,每个细节都异常清晰,仿佛触手可及,并能感受到波兰社会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坚硬质地。 本片公映后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指责,政府和反对派都称作者在影射批判他们,而天主教会更是毫不掩饰愤慨。影片中不仅有多处裸戏,还有乌拉自慰的场景。作为安德克的遗孀,乌拉和美国游客上床倒还罢了,她竟然收下了游客给她的美元,尽管她把美元悄悄放在了入狱的年轻工人家中,但这种行为是教会难以容忍的。最后,乌拉选择自杀,也触犯了天主教不许自杀的戒条。不过,基耶斯洛夫斯基认为,这部作品正是忠实展示了波兰、波兰人在当时的处境。 《十诫之杀人的短片》(1988年) 主演:米洛斯劳·巴卡 奖项:1988年格但斯科影展最佳作品奖;1988年戛纳影展审查员奖、国际批评家联盟奖;1988年第一届欧洲电影奖 简介:实习律师比约特通过了最后一次面试,成为正式律师,作为理想主义者,他对抑制犯罪追求正义毫无怀疑。青年雅泽克在街头闲逛,从过街桥上扔石头砸汽车,推倒厕所里小便的陌生人。他的妹妹被和他喝完酒的司机驾车撞死,愤怒和哀伤在他心底燃烧。一个出租车司机喜欢调戏女子,故意按喇叭惊吓别人的宠物,他在拒载了几个乘客后迎来了雅泽克。雅泽克残忍地杀死了出租汽车司机,随后被捕。比约特作为雅泽克的辩护律师,无法挽回死刑的判决。在行刑前,雅泽克崩溃了。当他死于绞刑架上,比约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 点评: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影片的整体色调把握有着极其卓越的感觉,在《杀人的短片》中,他和摄影师伊兹亚克独创性地使用了绿色滤光镜拍摄整部影片,据说特制的绿色滤光镜达到600个之多。不过,这种绿色和生命、成长乃至希望完全无关,相反却营造出了刺眼的残酷、空虚和诡异。波兰的城市街景在一种接近褐色的灰绿中显得凋敝破败,死气沉沉。需要说明的是,本片在电视屏幕和电影银幕上的效果略有不同。基耶斯洛夫斯基说可以用电视观看本片的电视版本,但如果看电影版本“效果很烂”。 本片主题不仅关于杀人,而是任何形式的暴力。基耶斯洛夫斯基向来不吝展示生活中的残酷景象,象《影迷》开始的鹰咬死小鸡,《盲打误撞》开头的骚乱中喋血满地的医院,《杀人的短片》一上来就是死蟑螂、死老鼠以及一群孩子吊死了一只猫。暴力是一种最极端的行为方式,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之持坚决的反对态度。雅泽克杀害出租车司机是极端残忍的,法律以正义之名处以他死刑也同样触目惊心。基耶斯洛夫斯基对这两场戏都不厌其烦地记录全部过程,更展示了两个相对应的意向给观者最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个是出租车司机死后嘴里掉出的假牙落在污泥中,另一个是雅泽克在绞架上大便失禁掉在下面的托盘里。自此片诞生后,立即受到世界范围内主张废止死刑论者们的欢呼,也成为他们经常引证的经典著作。事实上,此片诞生的次年,波兰宣布暂缓执行死刑五年。 除了对各种名义的暴力表示摈弃之外,《杀人的短片》第一次提出了对法律的全面终极追问,它或许是《十诫》系列中皮斯雅维兹着力最多的一部。满怀信念的实习律师和以后《三色之红》中的法律系大学生一样,在踏入社会后才渐渐发现理论上的法学和实践中的法律存在多么大的差别。他发现自己难以回答以下的问题:依法之名义的暴力是否一定等于善?恶法是不是法?法律究竟是重于预防还是重于惩罚?罪行和惩罚之间如何判断量刑的公平?比约特回忆起曾在咖啡馆中见到过杀人前的雅泽克,但他却无法预知并阻止犯罪的发生,只能事后现场观看罪犯接受死亡的惩罚,尽管这将导致他的理想破灭。 《十诫之爱情的短片》(1988年) 主演:格拉兹娜·察波洛沃斯卡 奥拉夫·鲁巴申科 奖项:1988年格但斯科影展最佳作品、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剧本奖 ;1988年圣塞巴斯蒂安影展国际批评家联盟奖、审查员特别奖,基督教会审查员奖;1989年芝加哥影展最佳女主角奖;1989年?影展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 简介:19岁的多梅克在邮局工作,他爱上了住在对面楼的女画家玛格达。他每晚八点半准时用偷来的望远镜窥视玛格达的一举一动,当然也看到了她和情人们的幽会,他甚至打电话找来煤气检修工打断他们的亲昵。为了见到玛格达,他还伪造汇款单骗她来邮局,也利用送牛奶的零工大清早上门。在玛格达受到邮局官员的指责后,多梅克坦白了对她的爱,然而不但没有得到理解,反被玛格达的情人殴打。玛格达说:“男人和女人之间根本没有什么爱可言。”在她的房间里,她展示肉体的诱惑,导致多梅克的早泄。在痛苦中的多梅克割腕自杀未遂,得知此事的玛格达开始醒悟,主动去看望多梅克,爱情的方向倒转了。 点评:本片的奖项之多,可以说明它受到的好评程度。影片的女主角察波洛沃斯卡是第二次和基耶斯洛夫斯基合作,她是波兰最著名的女演员,但在《无止无休》之后,据说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关系变得不好。不过,她在看过剧本后接受了角色,只是要求影片应该有一个故事性的结局。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皮斯雅维兹同意了,并修改了剧本。现在看来,《爱情的短片》的结局是一种开放式的,这也是基氏喜欢的方式。当玛格达开始倒过来关注多梅克的时候,她被被拒绝么?会受伤害么?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而是令观者思索爱的本质。 爱是什么?偷窥、捉弄、骚扰,多梅克的爱以这些非正常的形态显现,因为他的爱近似于折磨,对象永远不可企及,所以在玛格达把他的双手拉到自己裸露的大腿上时,他竟然承受不住了。关于爱情的电影实在有太多浪漫的风花雪月,基耶斯洛夫斯基则是要揭示爱被掩饰被擅改的另一种真相。从影片的画面来看,象征冷漠孤独的色调是主流。虽然大多数的场景在夜里,但居民小区内的一栋栋高层住宅并没有万家灯火的温馨热闹,灰暗的水泥建筑丛林透着刺骨的寒意。察波洛沃斯卡也和一般爱情片中追求的美貌女星截然不同,当时35岁的她从相貌、身材到举止都流露出一股硬劲,温柔可人就更谈不上。这些都是为了渲染爱的现实本质。当然,爱纵然如此艰难,基氏仍未曾放弃。他喜欢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话最适合为本片做结:“在我们的地球上,我们确实只能带着痛苦的心情去爱,只能在苦难中去爱。我们不能用别的方式去爱,也不知道有其它的方式的爱。为了爱,我甘愿忍受苦难。” 片中的女配角是多梅克友人的母亲,因为儿子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远在海外,接纳了多梅克寄宿。她的戏虽然不多,但对多梅克的眼神言语中都充满爱意。多梅克为了偷窥,不肯陪她看电视,她的悲哀和失望写在脸上;多梅克住院后,她早起代替他送奶,极为吃力地拉着推车。这是不是爱?基耶斯洛夫斯基只是点到为止,笔墨寥寥,但展现出的一样是爱之痛、爱之难。 欧洲时代 《十诫》系列使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波兰走向国际,确切地说首先走进法国。他开始适应西方的制片人和发行制度,适应多国籍工作人员的协同,适应语言和文化上的歧异。与一些东欧艺术家不同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选择的并不是流亡,而是站在法国和波兰的土地上,把目光投向更广大的欧洲。 “基耶斯洛夫斯基总是用一个别样的角度来审视人生。我能在他的影片中出现,是我的生命里永难忘怀的极其重要的片段。” ——朱丽叶特·比诺什 “基耶斯洛夫斯基总是是用显微镜来观察人性,他的作品和其他人的不相雷同,具有独到的特点。” ——茱丽·德尔碧 《薇诺妮卡的双重生活》(1991年) 主演:伊莲娜·雅各布 奖项:199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国际批评家联盟奖;1991年全美影评家最佳外国电影奖 简介:波兰女子薇诺妮卡告诉父亲,她觉得这世界上还生活着一个薇诺妮卡,她们之间仿佛有冥冥的心灵感应。在克拉科夫,她发现一名坐在大客车中的游客和她长得一模一样,那个“她”在对她拍照。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薇诺妮卡猝死于歌唱队的排练舞台上,与此同时,巴黎的薇诺妮卡在做爱时突然感到了疼痛和忧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的薇诺妮卡带孩子们看木偶戏,爱上了操纵木偶的艺人,她发现自己恋爱了。在收到一根鞋带、一个雪茄盒与一卷录音带之后,薇诺妮卡利用这些神秘的信息,终于再度找到了那个艺人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看到了她在波兰旅行时拍下的照片,其中有位和她长得一模一样的姑娘。他为两个薇诺妮卡制作了两个小木偶,并叙述了一个关于两位过着同样生活的姑娘的故事,但是薇诺妮卡哭了起来。 点评:这部影片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里色调最为温暖的,因为全片都使用了金黄色的滤光镜,世界在其后变得美好恬静。不过,此片的特殊之处是有两个结局版本,在特别的美国版本中,薇诺妮卡奔回了父亲的怀抱。基耶斯洛夫斯基表示,他们曾想把本片制作成一个真正的“手工艺品”,即在不同的影院上映就有不同的版本。或许有的这段戏长,或许有的那段戏短,或许有的戏此有彼无。这是个有趣的念头,再次显示出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命运的可能性这一主题的偏爱。遗憾的是,无论金钱还是时间,都不允许他们完成这个实验。 第一次看《薇诺妮卡的双重生活》,心中想起的是另一位大师的诗作: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里尔克《严重的时刻》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精神世界3 《三色之蓝》(1993年) 主演:朱丽叶特·比诺什 奖项:1993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摄影奖;1993年洛杉矶影评家协会最佳作曲奖 简介:朱丽叶的家庭毁于一次车祸,她的作曲家丈夫和女儿都在车祸中丧生。朱丽叶一度想要自杀,但在难以吞咽的大把药片面前却丧失了死亡的勇气。过去的记忆使朱丽叶无法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主动打电话叫来丈夫生前的助手奥利维,但即使是肉体的欢愉也不能冲淡沉重的往事。朱丽叶拒绝完成丈夫未竟的遗作,并决定逃离郊外的故居,独自搬到喧嚣的城市。她遇到了一位脱衣舞女,一位目睹车祸的青年,一个孤独的街头乐手。后来她更发现丈夫曾有位在法院工作的情人,而且怀着与她丈夫的孩子。朱丽叶终于从悲怅中醒悟,能够淡定地面对现实生活。她接受了奥利维的爱情,同他合作谱写丈夫未完成的交响曲。她请丈夫的情人来到自己家,关切地问起孩子出生的日期,并将遗产转给了丈夫的骨肉。 点评:《三色》系列中哪一部最好?这是个难解的疑问,不过从日本网上影迷调查来看,喜欢《三色之蓝》的偏多。从影像上讲,《三色之蓝》确实有很多精妙的小节,比如四次突然出现的黑屏,不仅表现朱丽叶心中时间的静止,也给观众以同样感受。再比如朱丽叶用手划过长长的石墙,我记得在歌手陈琳的《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MTV中有类似的情景。再比如影片结尾的唱诗声中,镜头平缓转动,所有的人物在一个清晨的神态共时性地呈现,而韩国电影《JSA共同警备区》的尾声也是那几个难逃宿命但尚未相识的朝韩军人在以前的某个时刻,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之中。 《三色之蓝》的主题是关于自由的思索,相关评论已经太多,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片中一个细节。朱丽叶两次去看望孤独的母亲,看上去有些老年痴呆的老人都在看电视,电视上是什么?一个人在高空走钢索。基耶斯洛夫斯基展示这个画面不会是无意义的,或许在他看来,高空走钢索是人的生活状态的隐喻。对于这个行走者来说,何为自由?朱丽叶因伤感而固执地追求“自由”,和高空走钢索又有何异?最终朱丽叶明白,割裂并忘记往事并不是自由,面对并接受才是真正的解脱。基耶斯洛夫斯基说,他在这部片子里讲的是“自由的缺欠”,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句,他为自由的定义是“不逾矩”。 《三色之白》(1994年) 主演:茱丽·德尔碧、扎莫霍夫斯基 奖项:1994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 简介:波兰美容师卡洛尔因为性功能失常,被法国妻子多明妮起诉要求离婚并获准。多明妮将卡洛尔赶出家门,还告他纵火使其受警方通缉。潦倒的卡洛尔连会波兰的机票钱也没有,只得在一位同胞的帮助下藏在大皮箱里被托运回国。在刚刚开始转为市场经济的波兰,卡洛尔由外汇黑市业起家,一跃成为新贵大亨。他设计了自己死亡的骗局,以将财产过继给前妻的名义把多明妮骗来波兰。当他偷偷看见多明妮在“葬礼”上的悲痛,开始意识到了什么。他见到了多明妮,性能力也已恢复,但骗局仍在进行。多明妮因谋杀嫌疑被捕,卡洛尔到监狱去看她。多明妮在牢房中用手语向他说:“等我出来后,我们再来。”卡洛尔流下了眼泪。 点评:一位扔垃圾的老妇重复出现在《三色》系列之中,三位主人公的反应各不相同。朱丽叶沉迷于自由而闭上双眼没有看见,瓦伦婷上前帮忙,而卡洛尔却以一种幸灾乐祸式的微笑束手旁观。这个细节非常巧妙,体现出卡洛尔的冷酷自私,而这种冷酷自私何来?恰恰来自卡洛尔在法庭上呼唤的“平等”。要求平等,意味着量化并计算彼此的差别,但人世间的许多东西如何衡量多少,就象台湾歌手伍思凯的歌中唱到:“我对你好,是不是也要你对我好?在感情的天平上,什么算多?什么算少?”多明妮曾抛弃了卡洛尔,卡洛尔就设计圈套再抛弃一次多明妮,难道这就是平等?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本片中的怀疑和批判色彩要强于三部曲的另外两章,他其实是在提醒人们,人的感情是无法强求“平等”的。影片结尾,卡洛尔流下的眼泪应该意味着他的忏悔和觉悟。考虑到波兰和法国的特殊关系,本片也是对两个民族之间的“平等”的隐喻探讨。 《三色之白》的大部分场景在波兰拍摄,基耶斯洛夫斯基也重回故乡,他再次招集了当年曾经合作的波兰演员们,特别是曾出演《影迷》、《疤痕》、《盲打误撞》的史都尔,多年后此公身材发福,但演技愈发炉火纯青。 《三色之红》(1994年) 主演:伊莲娜·雅各布、路易·特兰蒂尼安 奖项:1994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外国电影奖; 1994年洛杉矶影评家协会最佳外国电影奖 简介:时装模特儿瓦伦婷在开车回家时撞伤了一只狗,她带着狗找到了它的主人,一位独居的退休法官。她发现老法官性情古怪,监听邻居的各种电话。离瓦伦婷的住处不远住着一位法律系学生奥古斯特,他即将结束学业,还有位美丽的女友。老法官在瓦伦婷带来的感动下自己向警方报案,被捕后虽被释放,但遭到了周围邻居的敌视和报复。瓦伦婷去看望他,听他讲起了往事。四十年前,老法官还是个沉醉于爱情中的法律系学生,直到有一天,他撞见自己的女朋友与别人做爱。“什么是爱?” 老法官问瓦伦婷。瓦伦婷请老法官观看她的时装表演,在心灵的交流之后,他们成了忘年交,老法官的封冻生活渐渐消融。但奥古斯特重复着老法官的命运,看到自己的女友“双腿张开,其间夹着一个男人”,他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一艘客轮在多佛海峡失事,老法官在电视上看到了幸存者的面容:瓦伦婷、奥古斯特…… 点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影像向来是现实主义式的,极少运用特技,但本片一开头就有个顺着电话电缆的高速推进镜头,表现讯息由电缆通过城市地下、海底抵达另一端,在他的作品中显得“另类”。事实上,后来的好莱坞大片《珍珠港》中镜头跟随炸弹下落的噱头并非开创性的,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这里早就有章可循。电话在本片中起到的作用不下于任何一位主角,这种从技术上拉近了人与人距离的工具,是否能传达真挚的感情,还是或反倒更利于掩饰欺骗?老法官违法地监听他人电话中的隐私,却发现了生活表面之下的真实,瓦伦婷本来想打电话告诉被偷听的家庭,为什么又无法开口?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这里,人际关系展现出的是虚假、冷漠、疏离,爱如果不是谎言,也会变成碎片,象曾经受伤的老法官说:“从那以后,我再没有爱过任何女人。”但是瓦伦婷是个例外,她对小狗、对扔垃圾的老妇人、对老法官都抱有真诚的爱意并付诸实际行动。基耶斯洛夫斯基把希望寄托在了瓦伦婷这样的“新人”身上,尽管生命只在呼吸之间,爱却始终值得肯定和期盼。
-
Dolce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4-02-18 23:22:15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期待你的来稿。《独立青年》独立杂志第六期约稿函/主题:英雄 (李叔叔)
- 不太可能去看第二遍的电影 (湄然)
- 介绍一些好书 (湄然)
- 最近看的片子 (湄然)
- 粗谈<<伊莎贝拉>> (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