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背影
来自:冷空气
金维一/《带着偏见上路》

看过苏联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影片开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厂标:在说不清是黎明还是傍晚的幽暗天际下,一个银光闪闪的雕塑旋转90 度正对观众。左侧一男性工人,左手高举锤子,右侧一女性农民,右手高举镰刀。他们俩昂首挺胸,侧臂后摆,跨步向前,一副天下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 我在莫斯科近郊闲逛,突然发现不远处高高耸立着这个熟悉的造型,体量巨大,气势逼人。这才恍悟莫斯科电影厂的厂标其实有一个真实大型雕像存在。兴奋地端着相机朝那里跑去。雕塑太过巨大,给人造成视觉上的错觉,看着短短的路,一跑跑断腿。 《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是苏联女雕塑家穆希娜1937 年的作品,1939 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苏联展馆展出,由600 多块不锈钢板制成,高达24 米。现场观展的法国观众估计都被这个庞然大物吓着了。人类艺术史上有过许多男女雕塑,但以这样独特而又简洁的造型出现,就像天崩地裂冒出来的苏联一样,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这两个英姿飒爽的形象,虽然性别特征相当明显,但作者更多突出他们的精神共性,锤子和镰刀,男人和女人,工业和农业,一起铺展开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如今,这座庞大的雕塑被安装在全俄展览中心附近的一幢高楼楼顶,成为莫斯科天际线的组成部分。我隔着川流不息的环路眺望,雕塑的细节生动而富有情致,但整合在一起又有一种诡异的霸道甚至狰狞。穆希娜曾说:“今天的艺术,会在遥远的将来讲出人民对于自由、和平与诚实劳动的热爱,以及他们对于压迫的深刻憎恨。”今天,已经算得上是“不太遥远的将来”,如果非得有一个形象代表苏联70 多年的曲折历程,我觉得非此莫属。 苏联已经远去,但红色帝国留下的背影仍然散落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通过幢幢建筑、具具雕塑。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圣彼得堡长期作为沙皇俄国的帝都,其城市面貌在十月革命前已臻完美,后世新留的痕迹不多。莫斯科则是在十月革命迁都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中国人在中苏蜜月期对苏联的仰慕,就仿佛年轻少女对偶像的崇敬,这种感觉,只有在莫斯科才能依稀追寻。 俄罗斯盛产伟大的艺术。真正热爱俄罗斯艺术的人不会错过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Tretyakov Gallery),俄罗斯绘画艺术尤其是巡回画派最伟大的作品,都被一位热爱艺术的商人保存在此并捐赠给国家。十月革命后这里成为国立美术馆,但列宁依然保留了特列季亚科夫的命名。在美术馆看到一幅自己熟悉的名作的愉悦,和在球场看到自己只曾在电视里仰慕的球星是一样的,苏斯洛夫的《女贵族莫洛佐娃》尺幅那么巨大,几乎是一堵墙面扑面而来。而列宾的《扎波罗什人致信土耳其苏丹》,却是那么多丰富的表情都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之中。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之所以不可错失,是因为你在世界很多美术馆都能看到伦勃朗、梵高、塞尚、雷诺阿,但不会遇见列宾、苏里科夫、谢罗夫、列维坦。我常常为俄罗斯的艺术家鸣不平,从总体立意到写实功底都如此出类拔萃,为什么纽约大都会这么顶级的全球性博物馆,找不到俄罗斯艺术家的踪迹,更不要说苏联时代的作品?我揣摩,因为历史和地理的渊源,西方主流社会始终把俄罗斯排斥在外。彼得大帝西学东渐,学得再好在西方人眼里还是学生。等到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时代,大相径庭的意识形态让彼此成了对立的世界,俄罗斯彻彻底底沦为异化的另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俄语教学补习(0基础,兴趣,留学,外贸,商务,财务等) (Alice)
- 俄罗斯黑市一美元换多少卢布 (禅山)
- Learning Russia together! (豆友208108870)
- 有没有想学俄语的朋友? (交流与公益)
- 大家好 俄罗斯华人群 需要的可以邀请大家 各城市行业的都有 (刺猬华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