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改版其实豆瓣是在强调自己算法的重要性
来自:扇子(少折腾,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豆瓣又改版了,像上次改版一样,在豆瓣首页测试的反馈小组里,各位豆友对于新版的批评大于表扬,甚至比上次更糟糕的是,这次几乎听不到表扬新版的声音。 我基本上也能算是个豆瓣控了,即使作为一名普通的豆瓣用户,我想我多少还是有一些发言的权利。 1. 这次改版最大的特色实际上就是调换了“豆瓣猜”和“友邻广播”的次序,更加强调突出“你可能该兴趣的东西”而不是友邻的活动。“你可能该兴趣的东西”从旧版首页右上角的位置移到了正中央,推荐项目也从原来的6个翻倍为12个。对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项目,都标有更加详细的信息,包括分类信息(书、电影还是音乐),出版信息(作者,出版时间和出版社),评级信息(豆瓣用户打分得出的星级数)。每个项目最下面还标有该感兴趣项目的来源,目前为止,我只发现了豆瓣猜,音乐排行榜和好友的收藏三大来源。其中,豆瓣猜占据了绝大多数。 2. 因此我认为,这次的改版是豆瓣团队在强调他们豆瓣猜功能即他们算法的重要性。我一直认为”豆瓣猜“是豆瓣最具有技术含量、最原创的功能,豆瓣猜所基于的算法能够算得上是豆瓣最核心的竞争力。此次改版,豆瓣就是在强化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在来源中,我还发现来自音乐排行榜的推荐项目数量居于第二,有意思的是,我并没有看到来自图书排行榜和电影排行榜的项推荐目,我想,如果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话,那么这跟豆瓣之前推出的“音乐人”栏目或许有什么潜在的关系。 3. 豆瓣的改版反映了信息流产生源的变化。我觉得我上网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接受和制造各式各样的信息流。豆瓣之前在首页给我呈现的信息流主要是由友邻活动制造的,这种模式很像是facebook的好友新鲜事形式。而新版豆瓣给用户呈现的则是豆瓣猜制造的信息流。豆瓣首页由”用户制造内容“向”豆瓣猜制造内容“发生转变,这种做法是在facebook式的SNS方向上的回退。豆瓣是在强调自己与校内网、开心网等facebook克隆站的差异。豆瓣似乎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可以做SNS,但不会做facebook式的SNS。我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用户制造的内容,而是我自己的算法。 4. 随着豆瓣的长大,网站的内容和架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小组、九点、广场等栏目的相继出现让豆瓣从开始时简单的书评影评类网站转向了社区交流型网站,阿北曾说过,个人依然是豆瓣的第一中心。那么我想知道的是,豆瓣是否可以在“个人化”的道路上有更大的改变,比如可以借鉴igoogle,让用户自主选择首页上要看到的东西和看到东西的多少。豆瓣首页就像现在“我的豆瓣”所做的那样,可以对栏目进行自由选择和拖拽位置。这样的页面,不是给别人而是给自己看。只不过到了那时,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了一千个豆瓣首页。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想提建议的同学们请加入爱豆小组 (su27根本就没有)
- 这个小组原来是啥? (拉脚)
- 2018-12-14 (死于昨日)
- 建议豆瓣的“出书”功能 (风里的阳光)
- 跪求幼儿园广告语 (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