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文:弗兰克的《美国人》为何重要?
来自:门房大爷(冷)
叶明文:弗兰克的《美国人》为何重要? 文/叶明文 他用一台小相机颠覆整个主流摄影语法的时候,是何等的定力和勇气,他既意识到迎接他的是责难,也同样清楚自己建立了一座摄影的丰碑,所以,索性放下相机不拍静照,不再重复自己。 这个人就是罗伯特-弗兰克,一位独立不改我行我素的异客。他按下的快门:锐利不失温和;激情不失冷静;悲哀不失热爱。1955年,弗兰克获得古根海姆奖,开始了为期二年的贯穿美国的摄影旅程,拍摄了二万多张底片,最后选出了八十三张照片编成《美国人》。凭借一本书奠定摄影史上的地位,就属弗兰克了。 回顾摄影史,有二种情景值得玩味。第一种伟大的摄影师一开场并赢得赞誉和鲜花,人们对其作品顶礼膜拜,争相推崇,典型的如布列松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有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自我修订,设法挑战和超越。第二种伟大的摄影师一开场就遭到否定和责难,甚至激怒大众的情感。 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仿佛顿悟并开始意识到这类摄影师的深刻性伟大性。典型的如弗兰克、阿勃丝和马丁-帕尔等。不妨引用马丁-帕尔面对无数挑逗的记者回答:人类本来就是可笑的。摄影新意识的不断进化和大多数艺术一样按照自身的定律做自我代谢。 这二类不同情景的结果,并不矛盾,不影响各自的璀璨。历史在不同的时间段反反复复,散发各阶段的光芒。 《美国人》以松散性的、充满诗意又略带忧郁的风格,颠覆了当时统治整个西方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群体影像意识,建立了全新的现代摄影审美倾向。它对社会性的感觉良好和摄影长期信奉的美学,发起个人的觉醒号角。此举的意义堪比斯蒂格利茨在上世纪初走向街头提倡自然拍摄的“终点站”一样,具有革命性。 《美国人》可以受到如此的尊敬,何以成为圣经般的典范之作的重要性在哪里呢? 首先需要回到当时的美国背景框架下考量。作为西方同盟的领导者,二战胜利后,美国得到了空前的国家声誉和工业的超速发展,科技领先、生活美好,是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声音就是世界声音。因此,作为美国人,自然也是具有相当的优越感、受人尊重。 然而出生于瑞士的弗兰克,异常冷静清醒。在美国的摄影旅程中,完全背离这个历史背景,发现繁荣美国的丝丝忧伤、过度膨胀、零乱无序、充满矛盾的地方,晦暗情绪正在弥漫,用摄影的样张对一片形势大好的格局给予沉重一击。繁荣滋生颓废;落魄催生奋进,世事无常,作为旁观者的弗兰克感性地描绘出生活中的一些本质与真相,这些真相之处并非来自壮观的大事件,反而从周边的点滴片断中剥离出来,汇聚成弗兰克的视觉力量。他用相机演绎历史的镜像,开创批判性摄影的先河。 再回到弗兰克所处时代的摄影背景:以欧洲摄影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传递到美国后,影响力依旧是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主宰了当时的摄影取向。照片的完整度、瞬间性、完美性牢不可破。弗兰克对影调、焦点、构图则全然不顾。稀松的构图,甚至倾斜,画面偶尔模糊不清,没有决定性瞬间的美学标准,彻底摆脱了理性的照片,代之以充满感性的照片。 由内心感受的照片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恰是弗兰克的伟大之处,在他看来,拍照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性工具去捕获异常完美的景象,而是感性抒情式的即兴发挥,相机才会是有灵气的可爱之物。他对那个时代流行的完美主义丝毫没有兴趣,从而创立来自内心的即兴美学,这种“摄影语法”奠定了他在摄影史上的地位。 即兴摄影美学语法的建立,影响了同时代的克莱因,再传递给森山大道。后辈的年轻艺术家逐渐欣然接受。追溯源头,弗兰克从心出发的视觉之美,可谓艳而不魅,散而不孤。先知先觉的洞察,独立于世的勇气,是弗兰克树立的标杆。 弗兰克作品本身无需作过多的阐释,杰克-凯鲁亚克已经详细注解了他的精髓。我们回放经典,可从不同着落点寻找摄影的无限魅力:决定性和非决定性;严谨的和散漫的;理性的和感性的。弗兰克从后面的方式凸显出来,并形成持续发挥效力的摄影制剂。 转贴自: http://www.ccsph.com/detail_6129.html
-
辛楣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4-05-04 22:00:00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买了两本新书 (my)
- 求关于弗兰克的中英文文献资料 (terrywu)
- 新书 Tal Uf Tal Ab (my)
- 观展有感:“直接摄影”已是历史 (门房大爷)
- 叶明文:弗兰克的《美国人》为何重要? (门房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