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书情:和故乡有关的30本书(转)
潘斯特大王星
也许每个人在自己的写作中都带有故乡的影子,今天推荐30本与故乡有关的书,与大家共享。详情请戳这里:http://t.cn/zTt4OiM 故乡书情之一 《童年与故乡》 (挪威)古尔布兰生 著 吴朗西 译 新星出版社 这本书最早于1934 年出了德文版,1951 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了中文版。丰子恺手书文字,吴郎西翻译。加上古尔布兰生的原版插图,这个梦幻组合再结合童年、故乡这样的主题,书的魅力不言而喻。这本书还有过三联书店版、山东画报版和江苏美术版。再加上读库版,这本关于童年与故乡的书,共有五种中文版。这本书从插画、文字、翻译到版式,都可谓精心细致,做到了“一本书本来该有的样子”。 《边城湘行散记》 沈从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沈从文的《边城》和《湘行散记》,一个小说,一个散文,是描写故乡两个范本。这两本书分别写于1933 年和1934 年,是沈从文两次回乡的所见所闻及所思。1934 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故乡。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见闻。《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这组散文共11 篇,记录了他们彼此的思念以及作者性格和情绪的写照。同时,已成大牌作家的沈从文,笔下湘西迷人的景观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也是这本散文扬名的原因之一。 《故乡》鲁迅 著 同心出版社 鲁迅的小说《故乡》人们很熟悉,小时候,读就读了,记住了闰土、豆腐西施等人名字。但是,这篇短篇应该是被解读最多的故乡小说之一。实际上,鲁迅很多的作品都在写故乡。这本鲁迅的“故乡专辑”,散文部分收录了《朝花夕拾》;小说部分收录了《呐喊》,其中的《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 《呼兰河传》萧红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呼兰河传》是萧红代表作,1940 年写于香港。当时正值抗战最艰苦的时期,远在香港的萧红借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写了这本小说,也让自己暂时躲避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小说有讽刺、有幽默、有反省国民性、也有真实记录生活。既表达寂寞和伤感,又不仅仅是寂寞和伤感。 《一路唱回故乡》黄永玉 著 作家出版社 画家黄永玉的诗与画常常是一体的。诗即画,画即诗。他为自己的诗集《一路唱回故乡》中的每首诗都配了一幅画。在这个诗歌没落的时代,这本黄氏风格的“彩绘本诗集”,可见出黄永玉的性情、诗情,也能从中看到日常生活美好的一面、快乐的一面和幽默的一面。 《故乡》金钢 选编 山东画报出版社 这是一本关于“故乡”的同题选编集,收录了39 位近当代作家的“乡情”文本,乡恋、乡愁、乡梦、离乡、怀乡、思乡、望乡、还乡……真情文字,感同至深。他们是郑振铎、叶圣陶、周作人、柯灵、郁达夫、沈从文、季羡林 月是故乡明、老舍、张中行、巴金、冰心、汪曾祺、三毛、黄永玉、余光中、席慕蓉、苏童…… 故乡书情之二 《乡愁》 余光中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因为他写出了对乡愁的很多情感,一种“乡愁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当然,现在两岸往来密切,“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已不是什么问题了。关于乡愁,还有很多文学和影视版本,比如:三毛的散文、席慕容的诗歌、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等等。 《城南旧事》 林海音 著 北京出版社 这本自传小说初版于1960年,林海音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英子眼中的北京南城风光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好美,字里行间都是温暖。小说1985 年被著名导演吴贻弓改编成同名电影,同样深受欢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送别》让人倍思乡。 《请到我的家乡来》 林海音 文 郑明进 图 五洲传播出版社 这是林海音唯一一部为小朋友创作的作品。在书中,作家林海音化身为世界各地的小朋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邀请小读者到她的“家乡”去玩,书中一共介绍了五大洲二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风貌民情。“台湾绘本之父”郑明进老师则以他丰富的旅行经验、奔放的画风,活灵活现地绘出林海音笔端的异国风情。 《我不可告人的鄉愁》 林俊穎 著 台湾印刻文学出版 小说分两条主线,一条以他的家乡彰化北斗为主线,另一条以现在生活的台北为线。书中有着一股“回不去的故乡”味道,家乡久久才回去一次,但每次都心情复杂,这真的是家乡吗?已不只是物是人非,而是物人皆非了。 《味至浓时即家乡》梁实秋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梁实秋是北京人,49 年到台湾后,写的很多散文都谈家乡的美食。他是老北京一代名士,家底殷实,交游广泛,所以,写起老北京美食,也是如数家珍。上至山珍海味,下至山肴野蔌,特别是北京老字号的饭馆、饭庄,代表美食尽数道来。不仅介绍每种美食的产地、做法,以及名厨名作,而且还旁征博引,佐以诗文、掌故、笔记资料。 《故乡的食物》汪曾祺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汪曾祺也是散文高手,深得老师沈从文的真传。而对于写散文的人,故乡和美食是两大不可错过的主题。他是江苏高邮人,书中写到的很多美食,有部分和我的家乡类似,江浙菜中,有很多的重合。当然,他笔下的故乡美食还有很多的情感和童年记忆在里边,加之优美的文笔。这些美好现在看来都是太遥远太遥远了。 《故人·故乡·故事》郁风 著 三联书店 浓缩到这部小书里的是作者对20 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以及亲人、友人和故乡的回忆,没有自我的哀怨与凄凉,而是充满豪情和亲情的篇章。记述了叶 浅予、冯亦代、王世襄这些几十年的师长、朋友,无论顺境逆境,对文化艺术不懈追求,在作者心中塑立了一组“风雨中的雕像”。还有富春江畔的故乡,不管变好还是变差。也许正是家乡山水的滋养,才使作者历经风雨而无怨无悔。 《乡关何处》野夫 著 中信出版社 野夫是令人敬佩的作家,他的《江上的母亲》等几篇散文大作是近些年最让人惊喜的篇章。书的副题为:故人· 故乡· 故事。在野夫笔下,他的母亲、外婆、大伯、瞎子哥等亲朋好友,仿佛活生生得站在你面前。你除了能看到他们个人的或悲惨或传奇的经历,你还会看到这几十年来大背景下中国乡村的变革和变迁。 故乡书情之三 《贾樟柯故乡三部曲》贾樟柯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分别是《小武》、《站台》和《任逍遥》。背景都在贾樟柯的家乡山西汾阳,表现了边缘个体在急速变化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小武》讲述一个扒手同朋友、家庭和女朋友的关系。抛开“小偷”身份,小武是个十分恋旧十分传统的人,亲情、友情在他心中都有沉甸甸的分量;《站台》见证了中国喧嚣的1980 年代和激进的变化,写一个县城文工团里的那些风流韵事;《任逍遥》则继续了他对变化中的中国的思考,讲述失业 工人子弟的生活,两名19 岁的少年彬彬和小济抢劫银行未遂的故事。 《城门开》北岛 著 三联书店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北岛,阔别家乡十三年后重回北京,发现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于是他便要“重建我的北京”——用他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同时,作者也把我们带回到他儿时的游戏中,带回到他的读书生活中,带回到他的母校。不久前,他和友人编选的《暴风雨的记忆》,就是回忆他们在北京四中时的青春与生活。 《我的故乡在1980》老猫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这是媒体人老猫关于80年代故乡北京的回忆录。从小人书、文化衫到K歌、饭局,再到坐火车、谈恋爱、看电影等,老猫用亲身生活经历,编织起80年代一代人的山河城池,温情不掩激情,理想捎带物质,带人体味昨日之种种趣味和风华,怀念远去的精神故乡。如今,回忆八十年代都成了时尚,仿佛那个年代,一切都是那么文艺,那么让人惦记。更有老六干脆大喊“闪开,让我歌颂八十年代”。关于八十年代的北京记忆,还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记述,其中张辛欣的《我》很值得一读。 《老家旧事》董冰 著 学林出版社 董冰幼时因为家境贫困,由父母做主,许配给了邻村一个大家族的长孙,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李凖。“ 文革”李凖被打倒,对一个妻子和六个孩子母亲的董冰来说,生活就是巨大的折磨。从窑洞里走出来的董冰,晚年定居在北京,她用最平实最朴素的语言,真实地记载下她所经历的老家往事。 《进城走了十八年》十年砍柴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书的前半段,讲述他还没走出故乡的那段日子。那是很纯粹的童年岁月,70 后的童年记忆汇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故事。但是,人们都在玩命地想走出故乡,用稚嫩的双眼去看外面的大千世界。而这一走,就是对故乡的永远告别,再也回不去,只能用文字的方式表达。 《中国在梁庄》梁鸿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梁鸿这本书因为触及当下中国农村很多现实问题而备受关注,获得过很多好书奖。对于她笔下的乡村,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关照和对待。梁鸿用自己的脚丈量家乡的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真是骇人听闻。但现实的农村就是这样,甚至更不可想象。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熊培云 著 新星出版社 其实,熊培云这本书,不能作为故乡的典型读本。他立足点太高,试图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以及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大历史的叙述导致没有小故事的空间,虽然乡村涉及每个人的故乡,但就像游客一样,仅仅是到此一游,没有写出我们对故乡的真性情。对于故乡,我们当然不仅仅是到此一游。 《隐秘的乡村》阿贝尔 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76 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这年,阿贝尔10 岁,正在享受童年的美好。这个土司后裔用文字记录了那年月的美好,河流、山脉、桑田、樱桃树、 石墙、老木屋……都是原生态,像是一幅岷山乡村的“清明上河图”。书将出版时,他笔下的故乡平武在5·12 大地震中严重损毁,这些文字,就成了废墟上的难得的乡村档案。 故乡书情之四 《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 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刘亮程生长村庄,也写村庄。他笔下的新疆农村让人第一次感受到西北村庄的美丽与哀愁,也是我们对新疆最有印象的文字之一。刘亮程保持着乡村人的纯朴和面貌,憨厚的外表下有一副平静的心态。虽然现在住在大城市乌鲁木齐,但他的村庄写作还在继续,还在坚守着“一个人的村庄”,他的村庄。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 著 万卷出版公司 李娟给当下文学注入了一股小清新的力量,她以纯真乡土的笔法描述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刻画新疆日常景象: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明亮。这位新疆文艺女青年,带我们重新认识新疆角落——阿勒泰的角落。当然,对她的文字,很多人也很有看法,也许是在繁华都市习惯了的人们,少有这样的体验吧。 《飞廉的村庄》 舒飞廉 著 华夏出版社 在飞廉笔下,泥土就是泥土,树林就是树林,菜花就是菜花。写出来的故乡似乎比记忆中的美。也许故乡还是记忆中的更真实,更接近心中的故乡。 《故乡明月》 季羡林 著 中国盲文书社 月是故乡明。这是季羡林关于童年与故乡的讲述和回忆。他在一篇《我的童年》中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当然,即便生活再艰辛,能够在父母身边长大,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了。但年仅6 岁的季羡林离开了父母和故乡,跟随叔父来到济南,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他在文章中又写道“这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否则我仍然会在故乡种地。”哥廷根是季老在德国求学十年的地方,被他称为“我的第二故乡”。书中也有很大篇幅回忆异国生活的点滴。 《天使,望故乡》 (美)托马斯·伍尔夫 著 乔志高 译 三联书店 近几年,有五家出版社分别出了沃尔夫的作品,其中都有这本经典成长小说《天使,望故乡》。作为故乡小说,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絮叨的童年往事,正是很多人的童年美好记忆。 《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 ( 瑞士) 约克·米勒 著 南海出版公司 瑞士绘本大师约克·米勒用无声的画面,记录了从1953 年到1972 年,从同一个视角,刻画了一个乡村二十年的变迁。一个曾经宁静的小村落,变得一天比一天喧闹,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改变的不只是环境,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短短的年月中,人们得到了什么?有失去了什么? 《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 我的家乡》 小林丰 文/ 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故事的主题是战争,却通篇没有半点对战争场景的正面描写。只是在静静地叙述孩子平静的生活,把生活中的欢喜和幸福描绘得淋漓尽致。但是,看了这本绘本,我们都会想,有多少美丽的村庄、城市在战争中消失,故乡、家园,什么时候才能重新成为“世上最美的家乡”? 《温州记忆》 瞿炜 著 成都时代出版社 本书以散文的笔调,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温州。作者娓娓地叙述了温州的起源,温州人性格的形成,温州人经商的文化理念,温州的风土与人情,温州人的生活、历史与文化。你想了解温州吗?就从这《温州记忆》开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书》杂志2025年第05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2025年5月14日河岸读书会|第五期《我的阿勒泰》 (白羽)
- 《读书》杂志2025年第04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DeepSeek之读书 (_-Gabriel_-)
- 2025年第1期勘誤 (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