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震惊,我的退休月薪才1048元
本来老六
标 题: 我很震惊,我的退休月薪才1048元 (3千字) 发 信 人: yves [发短消息] 时 间: 2014-01-24 12:57:03 阅读次数: 47 详细信息: [只看帖主] “九斤黄”和冯喆 蓝为洁 去年底看到一则不足千字的报道介绍“九斤黄”将携“毛脚”高价重返市场。副标题写道“春节前可供应1万多羽本土鸡,一年半以上老母鸡售价318元”。 我很震惊,我的退休月薪才1048元,怎么也舍不得花三分之一的收入去买只“九斤黄”母鸡。不过,这则新闻热点让我反复读了三遍,记忆把我推回60年前的青春岁月。传奇、美好、温馨的因素就是两只高大的“九斤黄”…… 当时也是临近年底,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8部新电影都按时停机了。汤晓丹导演的《胜利重逢》公映时间已定,时间太紧张,他只好七天七夜不出剪辑室赶后期制作。那是人定胜天的忘我劳动年代。8部影片的导演都带着自己的后期工作人员靠浓得发黑发苦的咖啡或者一支连一支的香烟提神硬撑。别的摄制组我不了解,我只晓得汤晓丹摄制组的工会主席冯喆在汤晓丹回家的前一天送了两只又高又大的浦东“九斤黄”名种鸡到家里,要我炖鸡汤给老汤喝,补补身体。 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大那么重的活母鸡,根本不敢靠近它,还是请楼下管公用电话的老娘舅帮忙杀了,他拔干净鸡毛,我让他把鸡内脏和头脚全拿去。我还去买了一只特大的钢锅,老娘舅说,纯鸡肉有五斤多,锅小了无法烧熟。那年春节,我们宿舍三层楼的三户人家都品尝到了冯喆送来的“九斤黄”鸡汤和白斩鸡。格外高兴的是帮忙杀鸡的老娘舅,他到处对人说,两只“九斤黄”的内脏炒了两大碗,头和脚烧了大锅鸡汤,闻着香,喝着美。而我,烙印在内心的记忆是送鸡的冯喆和分享这鸡味的邻居。 自从我1944年在重庆进“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工作后,认识了不少当红的男明星。比如项堃、陶金、陈天国、王珏、王豪、钱千里、顾而已等等,他们不但在广告上、银幕上闪闪发光,在日常生活中也平易近人。我内心很崇拜他们,但是与他们并不来往交流,因为他们与我的工作没有联系。我在1946年到了上海以后,大报小报对于冯喆的介绍不少,他的花絮小道新闻很吸引我。解放以后,我才知道冯喆是中共地下党员,舆论对他的宣传当然多一些。特别是他与“金嗓子”周璇合作《忆江南》开始,片约不断,是《一帆风顺》、《恋爱之道》的男一号。在《冬去春来》中与李丽华联合主演后,他人气大旺。冯喆参加汤晓丹导演的《胜利重逢》,是第一部工农兵题材电影,塑造耿海林那个角色,难度很大。冯喆从研究剧本开始就琢磨人物思想感情的角度变化。有不理解的,就主动找导演细谈,主动要求早下生活。在外景现场,没有冯喆的戏,他也会主动到场,协助摄制组各部分工作。他最后还写了长长的个人总结。汤晓丹一直赞美冯喆是个好演员,合作好伙伴。他第一次送鸡到我家时,看见我比他年轻,所以耐心叮嘱我:“老汤回家后要照顾好他,因为导演《胜利重逢》吃苦太多太多……”所以冯喆在我心里留下的印象是亲人,很亲很亲的人。就这么个好同行,好演员,只活到48岁就遭迫害去世。我一直怀念他。好在现在好了,以冯喆为例,冯喆为戒,今后别人的道路走得会稳妥些。 分享过冯喆送“九斤黄”美味鸡的邻居有两家。我家右侧是录音师王仲宣一家。当时王家连老带小三代人共四口,在一间房子里摆了两只小床和一只双人大床。屋门口是他家和我家的两只煤球炉,过路要侧身迈脚。但是我们两家相处得好,互相照应,都少吃油炸,空气还可以。而今王仲宣家老中两代都先后病逝,儿子被迫出走海外,国内没有人了。 我家左侧一间住着演员梁山一家人,当时老中青三代共五人,后来他们调去支援珠江电影制片厂。而今梁山病逝,老岳母也早已不在人间,只有梁山的妻子庄珉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生活在广州,粗茶淡饭,紧衣度日还算过得可以。庄珉比我大不了几岁,她原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是有知识求上进的好人。新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后,庄珉没有进上影而是到里委义务劳动,没有分文收入,她做得也很起劲。我很敬重她,至今还经常通电话有联系。我过去到广州,还住在她家。情同手足,少有的心连心,互助互慰。她只吃过一次冯喆送来的“九斤黄”鸡汤鸡肉,而我吃她和梁山烧的鱼呀肉呀就数不清次数了。我今年88岁,庄珉已90岁了。我想,我们如果能长寿活到100岁,一定互相找时间聚聚,带着青春的心态,迈着青春的脚步,过一次青春生活那才有价值,有品味呢!到时候我买只318元“九斤黄”请她吃过瘾。说不定涨到3180元,我舍不得不会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