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今朝海味街 昔日西药行
来自:April

2014-01-22 今朝海味街 昔日西药行 上世纪早期一德路是华人制药行业的集散地 说起今天的一德路,除了“石室”教堂外,恐怕联想得最多的莫过于熙熙攘攘的“海味街”。然而,这片“鲍鱼之肆”过去也曾是重要的药房集散地。一路上的骑楼建筑,不少还留下当年“药行一条街”的历史印记。 其中,身处人民南路路口的一德路458号最引人注目:这座新哥特式风格的6层洋楼鹤立鸡群。近日,民间文保团体“省城风物”查证,此处是广州早期华人自办的药厂——安亚药行旧址。 “摩登”大厦暗藏华人药业坎坷史 一德路458号,这座新哥特式风格的大厦长相十分“摩登”,尽管外表没有太多的装潢,一色笔直的竖线条,将外立面的分隔成一个个窄长的细小区间,每扇窄长的窗户致密而垂直分布在上面,营造出强烈的“升腾感”。 建于天台的六角亭尖顶形式简约,却动感强烈,与圣心大教堂上的尖塔有几分神似。这里是一德路的制高点。对于家里长出了这样一座尖塔,大厦的居民都感到相当骄傲。 然而,对于458号的前世今生,住户们众说纷纭。他们只知这里曾是资本家留下的物业,对它药行的身份却相当陌生。“省城风物”的组员,最终还是从1934年的《广州指南》证实了它的身份,这里曾是华侨创办的安亚药行。 1918年,在留美学人黄藻裳、黄凖、邝国珍的发起下,美洲华侨筹集数十万巨资兴办安亚药行,并在一德路建成办公大楼。大楼总面积达二千多平方公尺,兼办公与门市营业部于一体。安亚药行还分别在石涌口和盘福路开设制药工场和玻璃厂,进行药物生产。 由于华侨鼎力支持,安亚制药行动用的资本可达上百万。其振兴民族工业的雄心,可见一斑。药行开业时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尾声,广州的进口药品来货极少。安亚药行凭借优质的自制药品,一度抢占了国内部分英国药品的市场份额。在1922年发行的一份“安亚制药行有限公司股票”上,就清晰记录着当年药行的意气风发。左上角的图案,还印着这座英挺神气的摩登大厦。 然而,好景不长,海外垄断资本很快就卷土重来。由于设备、资金、生产技术落伍,“安亚”只能从事小规模的成药生产。抗战爆发对“安亚”来说,药行大楼被日寇劫掠。抗战胜利后,安亚药行名存实亡,只有少数员工靠着变卖劫余物资,维持残局。 解放初期,安亚药行一度承担进口西药的功能,直到1953年,在政府提出的“转业”号召下,安亚药行转营工业天那水,后并入广州制漆厂。 海味街存记西风东渐印痕 安亚药行经历的辉煌与坎坷已成如烟往事,但这些早期西药房却在一德路上留下不少雪泥鸿爪。 一墙之隔的一德路460号也是一家西药房,名为“必得胜”。这座四层高的建筑也颇具特色:外立面为折中主义风格,顶部还保留着希腊式的三角形山花和巴洛克窝卷。最有意思的则是,山花下还罕有地塑出一个土星状的天体模型,生动有趣且耐人寻味。 位于一德路430号的“中国西药房”,字号也在山花上保留着。斜对面的435号“中兴药房”则略为隐蔽,但建筑使用的两层高塔司干巨柱气势恢弘,立面内凹的阳台、上下阳台栏杆的镂空样式,也是岭南骑楼的特色体现。 当年西药行为何喜欢在一德路上扎堆?“省城风物”小组成员陈晓平向记者分析,这与此处靠近长堤的博济医院(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不无相关。 1835年美国传教士医师伯驾在广州新豆栏街开设的博济医院(当时名为“眼科医馆”)。随着职业西医队伍逐渐壮大,一些华人西医也开始自筹资金开设西药房。1882年,四邑华侨罗开泰在博济医院的帮助下,在仁济路怡和大街开设了广州乃至全国首家华人西药房——泰安大药房。在经营西药的同时,他们也开始探索制造一些家庭用的西成药制剂。安亚药行就采取了这一模式。 在博济医院、泰安大药房的催谷之下,仁济路、一德路、十三行路一带很快就成为西药行业的集散地。一批当年有名的字号星罗棋布,如“广安”、“梁培基”、“必得胜”、“普济”、“何济公”等。上期“广州历史建筑举荐名单”披露的“利济轩”位于豆栏上街,就在这一范围内。 除西药房外,这一区域同为中药药商的集中地。陈晓平表示,从清末到解放初期,仁济路、桨栏路一带的各种生熟药店共计600多家,今天香港仍颇有名气的“位元堂”曾落户于此。广州现存的清平路中药市场,仍在延续其余绪。 过去,无论中药还是西药,其运输主要依靠水运,因此药行呈现依江而设的布局。如今水运萎缩,一德路早已转营海味和玩具,十三行路也变成了服装批发市场。 ◎推荐理由 见证华人西药行业发展史 从建筑外观来看,新哥特式风格的安亚药行,与爱群大厦同出一辙,而且年代更早。它的外立面与六角亭等构件,简洁大方而气度不凡,堪称广州早期骑楼建筑的佼佼者。岭南建筑学社会长袁艺峰表示,安亚药行见证着上世纪华人西药行业的发展史,承载了具体有效的历史信息,与其他药行遗址一同记录下一德路历史街区的行业变迁,具有研究价值。 网站链接: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4-01/22/content_7269151.htm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广州日报:广州古建筑“扫街人” (April)
- 请问哪位有陈晓平老师的邮箱或微信等联系方式? (烁晴)
- 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LIN)
- 信息时报:1932~1938:虽死犹生的勷勤大学 (April)
- 新快报:打通石室与大三元视线通廊 一德路骑楼要让路吗? (Ap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