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窗小品
雪衫非湖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我国古代格律诗更是世界诗歌文艺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格律诗曾经被人视作封建腐朽的伴生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黯淡无光的艰难时期。虽然而今情况已略有好转,然而广大爱好者对于格律诗,追随者甚众,了解者实乏。有鉴于此,笔者就根据自己粗浅的理解,对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希望能让广大读者对这种艺术形式多一点理解和感知。 (一)分类 古诗分为两类,一类是古风,多指初唐以前的诗歌。另一类就是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古风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平仄皆可,还可以转韵,十分自由。举例来说,李白的《长相思》就是个中典型: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这类古风诗体沿袭乐府杂诗歌辞而成,句式长短错落不一,押韵自由,表达感情热烈勃发,缺点在于音韵上不若近体诗平缓抒情优美。 近体诗与古风二者的区别主要在是否受格律约束。是唐人把音韵学的规律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更加讲求规范化,对格律要求很高。 格律诗每句字数上分为五言或七言,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七言即每句七个字。按照句数可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分别是四句、八句或者八句以上,一般也可以统称为律诗。律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而且通常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仍举李白为例,他的《早发白帝城》就是一首标准的律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事实上,入唐以来,很多诗人所写的古风都带有许多律诗的特点,如王勃的《滕王阁》,高适的《燕歌行》,律诗出现之后,诗人即便写古风也难不受律诗的影响。这也就导致了我们今天会把一些平仄基本合律的古风误认为律诗。 (二)平仄 平上去入是中国古代的四种声调,现代声调中平调被分成阴平和阳平,也就是一声和二声,上调和去调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三声和四声,至于入调,在普通话中基本已经消失了。 而在诗韵中我们所说的平声指的就是平调,即一声和二声,仄声指的是上去入三种声调,即三声和四声。 格律诗中,为达到声韵和谐,循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对于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要求。以五言为例,一般只有四种句式,即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翻遍所有五言格律诗,除却少数变格诗外,都逃不出这个格式。同样,七言诗也只是平仄相对的基础上在五言诗加上平平或仄仄而已,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以此类推。 根据诗家“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每句诗平仄需相间出现,第二字平,第四字必仄,第四字仄,第六字必平。此外还有所谓粘对的规则,起句与对句之间双数字的平仄必须相反,否则为失对,而上联对句和下联起句双数字平仄须相同,否则为失粘。 对此,举杜甫的《春望》为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我们可以看到,平仄分布基本如此: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中,则举主席《长征》为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平仄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押韵 所谓押韵,一般指在诗歌末尾使用相同韵母的不同字作结。律诗在押韵上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首先每句末尾必须压平声韵。 我们学习写诗,在初期工具书是很重要的,初学写诗要多多翻看韵书,平声韵分为三十部,同一首诗的韵脚必须是同一韵部。大家中学时都学过《香菱学诗》,里面说的“十四寒、十五删”就是说的两个韵部。 平水韵中将平声分为上下平声,各有15韵,上平声为: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为: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盐十五咸。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 本次我们以林逋的《山园小梅》为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用的就是十三元韵,因为每个对句末尾的字,如园、昏、魂、樽都出自十三元韵部中。 (四)对仗 对仗在我们过去写对联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幼时就曾背过“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的顺口溜,已经基本体现了对仗的特点,即同类型词相对。 其次,对仗中词性也应相对,当诗句中出现人名地名时,也最好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总的来说,对仗的词性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九类: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八句的律诗,中间两联务必对仗,如果诗人愿意,自然也可以四联全部对仗,成功典型可参照杜少陵。四句的绝句则一般不要求对仗。 还有一种对仗叫做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流水对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是意义不全。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格律诗的博大精深,就算写上几部大部头也难详尽,绝非我几句话能说得清楚。小可本文的目的也仅仅是给各位有相应兴趣的同志做一简要介绍。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愿各位常读细品,多加吟诵,自然悟入诗心,在学诗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