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宿在旷野:“人-物-空间”关系的游牧倾向
来自:红拂夜奔三(大家都快要忘记有趣是什么了。)
【书名】 山下 英子. "新・片づけ術「断捨離」" (2009). 【中译本】 断舍离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749465/ 01 山下是一位来自日本的主妇,“断舍离”是她总结的一套家居整理方法。面对现代人越来越凌乱的居室和越来越拥挤的橱柜,“断舍离”强调的是,以“自己”和“当下”为原则进行筛选,只留下对于“当下的我”和“我的当下”有意义的东西——不要的东西不买,是为“断”;无用的东西不留,是为“舍”;放弃对于身外之物的“我执”,学会无常和随缘,是为“离”。这样做的目的,促使每一个人重新思考与自己物品的关系,重新定义“拥有”的概念,从而为“家”创造轻松自在的的氛围。

在这个氛围营造过程中,“断舍离”也表现为一种生活的艺术。在“断”和“舍”的过程中,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就需要作出判断,也就有机会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通过反思对于某些物品莫名其妙又难以割舍的感情,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这更像是一种自我修行,通过思考对于物品的态度反观自己,清楚地辨析自己当下所处的位置,实现自我省察,力求“观我”境界。“断舍离”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于可见的物质实体空间的整理和筛选,来给予内心世界一种积极的暗示,通过物品的整洁有序熏陶精神层面的平和淡定。 是不是经常会有人觉得“我x,最近简直一团糟”?“断舍离”提示人们,通过收拾和整理,也许能够获得一种重新掌控生活的信心。为什么要保持家居环境的清爽和整洁?因为真正让人崩溃的,不是某些关键时刻的决定性失败,而往往是很长时间以来日积月累的细小的挫败感。凌乱的环境本身会产生让人产生很强烈的厌恶情绪,但是一般人都会做出“眼不见心为静”的逃避态度,或者不愿意回家,或者干脆把衣服压箱底——但是这样的做法只会把精力消耗于无形。通过“断舍离”,可以给我们这些空间的使用者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控”的舒适和惬意感,一种清爽的满足感:我对自己的物品没有失去控制,那么我对自己的生活,应该也没有失去控制。

总之,断舍离就是这样“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理想的情况是达到一种状态,脱离对于物品的执念、于轻松自在的空间中游刃有余的状态。这么一说,“断舍离”是维持健康生活状态的工作,也似乎是自我探索的工具,是不去深山老林也能进行的修炼。 02 “断舍离”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就是通过“舍弃”物品,清扫内心的芥蒂,况且精心挑选过后的物品必然会让人上心,生活也变的简单可控了。如此,居家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控制,营造了一个“适宜的轻松的氛围”,也把“家”同“仓库”区分开来。这样理解,“断舍离”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人-物-空间关系”的理论化:把“物”理解为“人”和“空间”的相互作用的媒介,人通过“物”来理解“空间”,也通过“物”同空间发生“关系”。通过对于看得见的物品施加影响,改变看不见的“空间”对人的作用。说得再玄一点,这叫做“场的净化”。

对于我的居室,通过打扫和清理,能够为有效调整我的心理状态,并让我更加喜欢呆在家里。抽象这个关系,结论就是可以通过改变人和物的关系,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以及人和空间的关系,让这个关系变得双向、互动且积极。断舍离背后暗藏的这种“人-物-空间关系”的理论,有着很鲜明的环境心理学烙印,在大一点的尺度上也说得通,这让其中的道理对于家庭主妇和规划师、建筑师有了等价的意义。对于家庭主妇来讲,也许只要打点好自家的客厅厨房,做到轻松惬意的就好了,但对于人的尺度之上的物质空间和建成环境的设计者——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来说,还需要掌握这种通过挪移空间元素来达到空间意义表达的神奇力量。 03 农耕-工业-游牧(?) 准确地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物-空间”关系是使用这个理论的前提。从宏观上,只要有一种特定的“人-物”关系,就有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也就会映射出一种特定的“人-空间”关系,形成特地的聚落形式。农耕文明下生活生产资料仍然相对缺乏,人们的生活总是处于相对的稀缺,用尽手段减少消费,最为忌讳的是“寅吃卯粮”。因此仓储变成了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和家庭活动,聚落的规模也不会很大。福特主义之后,扩大规模的生产教会了人们“消费至上”的概念,也成为了城市中产的价值核心,有消费,才有生产,才有利可图——农耕时代的消费观被彻底异化。 人和物品的关系随着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空间也逐渐被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被各种各样的力量生产出来,消费掉,又再生产出来。于是,这样典型的城市景观形成了: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中心地带,凌乱复杂的街道,两侧公寓式的居室拥挤逼仄,竞价地租下形成了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区,街道上闪烁的是快速消费、轻时尚品牌的招牌,就像蝙蝠侠系列电影里面经典的街景。值得一提的是,扩大化的生产对物欲是极大的释放,快速的更新并没有减少人们对于占有的渴望:我仍然想要更多!

物极必反,以“断舍离”为代表的,强调做减法的“人-物”关系已经发起了对于前两者的反动。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说游牧的蒙古人都是断舍离的高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让他们不可能随身携带过多的没有必要的生活用品,每一件随身的物品都是精挑细选过的、基本的生活用品。这与“断舍离”不谋而合。对待“人-物-空间”问题上,游牧主义的根本价值观在于人身上并不需要携带大量的资源或者装备,因为人可以随时以低成本向环境中索取资源。伟大的游牧民族贝多因人自己不带水,这是由于他们知道哪儿有绿洲。在这种生活中,人和环境以一种相当紧密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轻装上阵,说走就走。

04 工业文明反动了农耕文明,或许将被更“古老”的游牧文化取代。当然,这里说的是不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倒退,而是在移动互联的技术的帮助下,“游牧主义”在现代都市复活了。在这个情境中,生活资料变成了信息,凭借手机和互联网的结合,“都市牧民”中随时随地的获取想要的信息;而各类wifi热点,就成为了这些都市牧民落脚的绿洲。他们没必要随身携带笨重的移动设备,一台联网的手机即可满足需求。《经济学人》最早对于这种城市极客的全新生活方式进行了报道,“如同其戈壁上的祖先,他们(指城市游牧主义着)的名字不由所携带的东西定义,而是由他们所扔掉的东西所决定,因为他们知道环境将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对于现代都市牧民的生活方式,Manuel Castells评论说,“Permanent connectivity, not motion, is the critical thing”。 这种趋势对于建成环境的影响可能被极大的低估了。Urbanism vs. Nomadism,毫无疑问,不断wifi化的城市正在朝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经济学人》说,“建筑师、房地产开发商和城市规划者正在改变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思路,使之更适合于都市游牧民生活的居住习惯。”由传统的农耕文明自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城市景观正在发生改变,城市中心面临着消散的可能性,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时空路径在未来将会出现反转。在建筑圈里,游牧主义也启示着人们对与建筑和“家”的概念的重新思考,Gregory Cowan在2002年完成了他的文章,Nomadology in architecture: ephemerality, movement and collaboration,其中他明确指出了建筑中的游牧主义强调的是一种暂时的、动态的、协作的(temporally, dynamically, and collaboratively)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Stephanie Carlisle的研究深入到了蒙古、印度的牧民家中,得以了解在这种方式下,游牧民族的“家”是如何在动态的过程中得以得以定义的,以及他们的家也是用来表达这种基于运动的生活方式。存在于西方的静止的建筑观念下,诞生了如纪念碑式的建筑物和与之相符的城市景观,但是游牧主义对于暂时性、共有性和灵活性的强调为是存在于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这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冲击。

在更深远的地方,开放和自由的游牧精神一直在不断地挑动主流的“适应和妥协”的理念,architecture of homelessness等等一系列概念的出现实现了经典建筑理论的不断更新。伊东丰雄明确地说过,游牧主义就是“将身体的自由交付给时代与场所的感性,不追求形态而追求状态”,这个状态,就是“离”。当作为一个哲学意义的“游牧”被后现代主义哲学家Gilles Deleuze提出的时候,就赋予了它成为一种碎片化的、动态的城市哲学的潜质。游牧意味着由差异与重复的运动构成的、未科层化的自由装配状态(与互联网的结构何其相似!),将隔断传统意义上人与国家、社会和家庭的纽带,也会塑造新的城市景观。至少,“游牧”的思潮已通过“断舍离”之类的理念开始了对客厅和卧室的改造,城市级别的影响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05 无根据地猜测,在我们生活的当下城市里,“人-物-空间”关系的游牧倾向将成为后现代元叙事的一部分。这源自于人们对于物质泛滥的社会和工厂里标准化产品的厌倦,也基于对“轻装上阵”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人的生活需要一点儿自觉自愿的理论化的意识,”断舍离“很好地展现了这种理论化的魅力所在:在现代社会“被欲望、幻想、贪婪和野心所束缚的人将成为被解放了的新游牧人 ”。 这么说也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毕竟“断舍离”所隐含的“游牧式”的生活哲学有着很深远的源头,就像《旧约·诗篇》中的一段: 55:6 我说 但愿我有翅膀像鸽子 我就飞去得享安息。 55:7 我必远游,宿在旷野。 55:8 我必速速逃到避所,脱离狂风暴雨。 古代的基督徒也知道,他们经受了太多的苦难,也渴望像白鸽一样,“飞离充满苦难和肮脏的人间,得到哪怕片刻的歇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城市生活中,我们这些城市的居民或许也能多少获得共鸣。在这个经常性信息过载的时代里,“宿在旷野”确实是遥不可及又令人神往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热烈祝贺捶朴会(2013/03/01~ )成立一(二)周年! (Tairman)
- 【读书会】20141026-中国的城市变迁 China's Urban Transition (红拂夜奔三)
- 【读书笔记】《地图术的力量:反思、批判与创新》 (大锅小蝈落地盘)
- 【杂文赏析】在112街上的建筑杂感 尹一木 (大锅小蝈落地盘)
- 【水到渠成】S2E3 自我量化的成功学迷思 (Enoc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