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现代西方哲学发展脉络
来自:走来走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无形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56800502 最近,由于工作需要,我通过阅读了一些资料,突破了以前那种唯物主义和非唯物主义的划分方法,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现代西方哲学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 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1.实证主义——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2.马赫主义——马赫(1838~1916)奥地利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马赫主义亦名“经验批判主义”。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德国、奥地利以及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作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从这一立场出发,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作业假说,它们只有方便与否之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别。马赫主义曾吸引了不少哲学家和科学家,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并在当时的工人运动中有一定的反映。 3.逻辑证实主义——赖兴巴赫(1891~1953)德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重要代表。塔尔斯基(1902—)波兰、卢克西维兹(1878—1956)等华沙学派。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4.批判理性主义。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1902~1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受其影响的一些学者对它的基本原则提出批判, 从而形成批判理性主义, 后来研究者又将其称为“证伪主义”。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在50至60年代盛极一时,对哲学界和自然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库恩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1922年7月18日生于辛辛那提。就学于哈佛大学,194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科学观,即把科学看作一定的科学共同体按照一套共有的“范式”所进行的专业活动,并描绘了一种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他系统论述了科学作为一种人的社会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这个侧面,把科学从认识论范畴扩大到社会历史范畴,从而补充了科学哲学中传统逻辑主义的不足。 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1.意志主义。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2.生命哲学。狄尔泰(1833~1911),德国生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解释学之父”。曾先后在巴塞尔大学、基尔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狄尔泰的哲学思想是新康德主义的发展。他严格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并以生命或生活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认为哲学不仅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说明,它更强调人类的生命,指出人类生命的特点必定表现在时代精神上,但他却把生命解释为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著作有《精神科学序论》(1883)、《哲学的本质》(1907)等。现象学。胡塞尔(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胡塞尔试图借助描述现象学的悬置原则将一切有关客观与主观事物实在性的问题都存而不论,并把一切存在判断“加上括号”排除于考虑之外。他以为这一哲学立场既可避免当时自然科学中的经验论的“自然主义”,又可避免当时德国“精神科学”中的历史相对主义,从而在哲学研究中奠定具有普遍确定性的认识基础。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 性活动或意向关系。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用(noesis), 又包括意向对象 (noema)。 3.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法国哲学家萨特尔(1905——1980)是西欧现代存在主义的著名人物。法兰克福学派。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 4.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同中世纪的老托马斯主义(经院哲学)一样,始终以上帝为最高原则,以上帝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同的是,它为了适应时代需要,突出认识论和自然哲学,力图论证理性和信仰、科学和宗教的一致性。人格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理论体系,是形成于19世纪末,现代西方宗教哲学流派之一。早在18世纪末就已出现于德国的著作中。后以美国为中心,主要创始人是美国哲学家B.P.鲍恩,代表有R. T.弗卢埃林、E. S.布赖特曼和W. E.霍金等人;20 世纪30年代法国的代表是 E.穆尼埃和 J.拉克鲁瓦。他们各有自己的特色理论,共同之处是:认为人的自我、人格是首要的存在,整个世界都因与人相关而获得意义;人格是具有自我创造和自我控制力量的自由意志;人的认识是由人格内在地决定的,认识实在只能凭借直觉,不能凭借概念和推理;上帝是每一有限人格的理想和归宿;人格是一种道德实体,其内部存在着善与恶、美与丑等不同价值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一切社会冲突的根源,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在于信仰上帝,以调解人格的内部冲突。
-
欧几里得23岁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4-07-20 16: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