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漫谈(二)
来自:阿喀琉斯
杜甫最大的缺点就是缺贵族气,也就是雍容闲雅的名士风度,有时太促迫,有时有点气急败坏、有时过于哀怜愁苦。但好在用情深、沉着痛快,句句到肉、字字见血,所以这是他的缺点同时也是优点,我猜很大程度上是多年的苦难生活所致吧。个人觉得以单字为单位的古汉语本来节奏就快,如果意象太密集或单字力量太大,就会反而让人觉得俗了,比如苏轼的《百步洪》诗。所以有时候诗还是需要舒缓一点,不要用力过猛。 旧唐书载“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说的是李白写了一首诗戏弄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注意这里龌龊不是今天龌龊的意思,而是拘束局促困顿的意思,如孟郊的“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从某种意义上说,杜甫实开中国俗文学之先河,盛唐的其他诗人,如果不是李白的飘然出尘,王孟的云淡风轻,就是高岑的慷慨激昂,还是不脱六朝士族子弟贵族文学的传统。而杜甫独有一种写实的市井气,有时口味比较重,而贵族是不会这么写的,那不是他们的style。所以韩愈很推崇杜甫是有道理的,二者都有点酸气,不过杜甫至多只能算醋,还可以调味,而韩愈是浓硫酸,喝下去你就直接碳化了,成了钻石的同素异形体。而且韩愈的酸气是像赵本山一样带着诚意“扑面而来“底,这就好比一个人左手抓着你,右手给你喂浓硫酸。在我看来,所谓“古文运动”本来就是文学界的“屌丝运动”。骈文整饬典雅但嫌板滞,散文疏宕自由但嫌轻浮,骈散结合是王道。 杜甫在他的时代有点非主流,杜甫之后的唐代诗人大多也没有学习他的风格,除了孟郊、贾岛把他的险怪愁苦发展到了极致,直到宋以后杜诗才成为大多数人学习的对象。所以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我觉得唐人未必无骨,但宋人多无韵。 因为杜诗反映了大量社会现实和历史,任何介绍杜甫的资料都会提到“诗史”,提到“诗史”就必然会提到三吏三别。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三吏三别,那就是“惊心动魄”。此前这种题材我知道的比较著名的有东汉蔡琰的《悲愤诗》,王粲的《七哀诗》(西京乱无象)但悲愤诗主要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杜甫写的是别人,王粲虽写了别人但力度不及杜甫。不能说写别人比写自己高尚,但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个非常有共情能力、非常悲天悯人的人。我不喜欢用“忧国忧民”这个词,这个词太笨重,杜甫的诗真是从肺肝中流出,虽然写的是别人,但都是切肤之痛。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如是而已。 不过凡事都有个度,上一篇里我说不大喜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就是过于愁苦而流于俗靡了。而且杜甫这种风格的诗还不少,这一点上他和李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是干谒,你看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不卑不亢,散发着自信的气息,让人一读精神顿爽,一口气上五楼。再看杜甫给天子献赋的表文,“唯臣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天子哀怜之。”姿态太低,有时候谦虚得有点过分,愁苦之意溢于言表,反正看了不大舒服。如果你真像你自己说的那么差,又不想当官,献什么赋?想要什么就坦诚地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写赋给我,但还是要说你想要啊,大家讲道理好不好?他这有点像孟浩然,一面“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面“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难怪皇帝生气,是我我也不爽。 有时候姿态的高低其实也很难说,如果说得深一点,李白才是真的低姿态,因为他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杜甫却说自己其实啥也不想要,那也就是说天子对你来说没用,那你还献赋?作为儒生的杜甫大概没认真研究过政治厚黑学宝典《商君书》、《韩非子》,不知道君主最讨厌的就是这种认为君主对他没用且以品格高尚自许的人。人际交往中像这种自己先把后路留了其实是怕被拒绝,我预测到自己会被拒绝,是不是可以减轻被拒的痛苦?或者干脆说我根本什么都没想要,这样对方如果要满足你的真正愿望岂不是得求你才行?可见杜甫有多拧巴,这真的很无趣,而且看来唐朝皇帝也同意我的看法。 所以说杜甫情商低,旧唐书里说他“性褊躁,无气度,恃恩放恣”,杜诗详注的注者底下写“此句当删”,包括前面那个李白戏弄杜甫的诗他也认为是杜撰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仇兆鳌这治学态度果然是孟夫子嫡传啊,佩服得很,佩服得很。新唐书说杜甫“傲诞”过头弄得严武想杀他,自然,毫无疑问,这也是杜撰的。 这种心态其实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死结,拙于谋生好像成了诗人的标志之一,仿佛必须要衣食不周才能称为诗人,否则不足以言诗之雅趣也。从这一点来说,我真有沦为诗人的危险啊。拙于谋生和“诗穷而后工”是两个概念,一个是人为,一个是不可抗力,不可混为一谈(其实也很难分清)。反正我觉得使自己的儿子饿死绝对就是失职、就是罪过,没有借口,哀悼的诗写得再好也没用。中国古代文人好像有一种心理,我就是君子,我就是“固穷”,这其实是一种偏执的受虐心理,明朝的文臣在朝堂上接受廷杖的时候大概就是这种心理。损失屁股,赢了风骨,这买卖值得做。当然有时候损失的不只是屁股,因为经常有大臣被当场打死。当然了,“求仁得仁,有何怨乎?”士大夫执着于当“君子”,普通人执着于当“好人”,以为占住了道德制高点就能怎么样,其实都是傻,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只剩下用虚幻的道德优越感自我欺骗了,其实很可怜。 还有一种刻板观念就是好像越有才人际关系就应该越差,所谓“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这误导了很多现在的文艺青年,以至于他们努力把人际关系弄得差一点,以符合文艺青年的光荣称号,以为文艺青年就应该踽踽独行,前呼后拥那是混帮派的,以至于生活太闭塞,不知道现在“文艺青年”已经是骂人的话了,地位在妓女之下,乞丐之上。其实你看这种比喻,很值得玩味,古代只有天子一个人算得上是男人,其他的都是女人,他们之间是情敌关系,关系能好吗?“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辛弃疾这样的套马的汉子都一腔怨毒,遑论别人? 杜甫其实还是很有怨气的,这怨气积郁日久,才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这源于他所热爱的事情不能带来尘世的成功,他不是王谢子弟,虽是名门之后,但家道毕竟中落,但是却有诗歌的传统,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因为诗歌从来都是奢侈品。“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诗歌能当饭吃吗?大多数诗人要么本身是贵族,所以衣食无忧,要么被贵族包养,所以杜甫只能被包养。其实,即使有人真的欣赏你的诗,他内心或者潜意识里也会认为你是失败者。这是有道理的,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艺术创作冲动的来源就是受挫的力比多的升华,可见必须先受挫。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一无所成,没事爱写点诗文,就应该注意了,这人处在受挫状态,别说我没告诉你。 有没有人根本不在乎世俗的成功?我个人认为没有,因为不符合进化论,即使有过现在也应该灭绝了。其实你看古诗,很多写得很好的都是关于对世俗成功的愿望的,而且非常能感动人,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人性。古诗十九首就很典型,“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包括盛唐的边塞诗,“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三国演义里我非常喜欢的群英会上周瑜唱的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文艺并不能带来世俗的成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李商隐写给儿子的诗道“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李商隐给儿子这么说,他自己不一定能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对艺术实在爱得深沉。杜甫也一样,他心里清楚“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但没有办法,“为人性僻耽佳句”,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很多曾经的文艺青年幡然悔悟,然后就“打拼事业“去了,这是很合理的,符合进化论,但是有的就不行,不是固执,而是实在做不到,而且一想也觉得划不来。真的文青,不是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而是被迫面对惨淡的人生,只是并没有别人强迫他。所以像金庸这样的人就是真牛逼,艺术上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事业又成功,又享高寿,除了他儿子自杀以外,几乎可以算完美了。我突然发觉我内心有点盼金庸仙逝,这样我们金迷就有理由哀悼并狂欢一下了,想象那种盛况的规模,我的内心那个激动啊,哎哎,我怎么这么邪恶呢? 所以说艺术家其实还是想要世俗的成功的,放弃某些事只不过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经过权衡做出的选择,并不是根本不想要。而且说实话,世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水平,有几个人内心真的认为莫言比金庸牛逼呢?这里面就有高下之分。高手或是认为自己可以成为高手的人一般不会张牙舞爪去引人注意,因为那是毫无意义的。高手不怕别的高手不知道自己是高手,只有不是高手的人才怕别人看出他原来不是高手。“德不孤,必有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那些你想找的人也正在像你找他们一样在找你,所以张牙舞爪并不必要且显得有些傻。问世间情是何物?很多情况下就是惺惺相惜。高手也不需要很多人认出他是高手,只要(也必然)被其他高手认出就已足够,至于那些群氓是不需要考虑的,因为群氓一定会人云亦云、锦上添花的,否则会显得他们自己很愚蠢,好比一个文盲是不会(也不敢)质疑李白杜甫的诗歌水平的。所以尼采说,“We will never be understood,hence our authority.”谁愿意显得自己无法理解尼采、无法欣赏杜甫呢? 所以明智的人只是努力成为高手,不会做别的画蛇添足的事。跟提高自己相比,被别人知道并不是一件需要很着急的事,你有整个死后的时间来被别人知道,却只有数十年的时间把自己这块璞雕成玉。“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加上夭殇、疾病、贫穷的威胁和限制,时间真的很少。所以有时候发现自己有点天赋是一件比较可怕的事,弄好了是应该,弄不好就是浪费了。老天会对你说,你他妈怎么搞的?啊? 人人上有一个人,我本来很喜欢他的文章,以为过我远矣,曾对一个朋友说,我看到这人的文章就像虬髯客看到李世民一样,心都死了。 结果他后来好像名心难抑,文章变得多而且滥起来,且在每篇文章题目后加个(文/某某),俨然大家风范,我渐渐就不看他的文章了。这当然是他文章的质量下降所至,绝不是我不喜欢大家风范,这一节需注意。我预测他难有大成,这并不是说他追求名气不好,而是他太急了,本末倒置了。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智力问题,当然其实所有所谓道德问题都是智力问题。苏轼说,要“流于既溢之余,发于持满之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是有点道理的。当然也不能走入另一个极端,执着于“酒香不怕巷子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要学庄子的“无用之大用”,现在信息爆炸,你太低调的话别的高手根本不知道有你这个人的存在。接触不到高手,气象就不开,就不知道天外有天。所以我的意思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况要分清本末、主次。 以前qq上有个好友,九零后,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大哉!),有几个号,收徒数千,各有名号。我一见之下肃然起敬,一看他的文章,心情就很复杂,因为他的文章不能用不通来形容,只能用光怪陆离来形容。文章照例署名(这些人是不是约好的?),而且是号,注意,你这屌丝,是号,是号!主旨就是玄妙啊玄妙,悠然啊悠然,体现第一人称的超凡脱俗。至于他为什么徒属甚众,我百思不得其解,目前尚在揣摩之中,以期达到他收徒数千(女弟子居多)的效果也。收徒本身没什么意思,不过女弟子是很有用的,君不见周树人、沈从文乎? 可见人民群众也是有艺术的需要的嘛!附庸风雅,抱成团相互吹捧,以壮声势也是可以理解的。你看他们有的人空间里留言说话的方式,就像他(多是她)这个人是被从红楼梦(或者甄嬛传)里拎出来的一样,一看之下我就浑身难受、开放性便秘、腔静脉闭塞、内分泌失调。还有的女的穿汉服、弹古琴、练书法、收藏宋版书、举行冠礼、笄礼、谈佛谈道(其实不知道在说什么),观其文笔,我的赞叹是——真有钱!这种人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self conscious之中,一言一行都要显得自己与众不同、格调高雅,这种人我只要启动写轮眼,一眼就看穿了,不过我一般会配合她们的表演。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现在写诗的其实挺多的,而且越来越多。在我看来由下至上分为几个等级,分别是:老干体、打油诗、声律启蒙型、千家诗型、唐诗三百首型,这之上当然还有无数等级,不过这里用不上了。老干者,老干部之谓也,老干部想写诗,表达革命浪漫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情感,体现和谐社会的喜庆气氛,写得矬一点,大家想必都可以理解并原谅的。大多数人都处在中间三级,打油诗文白夹杂,不成人话;声律启蒙型风花雪月,罗列意象;千家诗型多短小,略有新意。能达到唐诗三百首型的就已经有点功底了,自此精修,摘叶飞花皆可为诗,渐进于古人之境。之后就主要是拼天赋而不是努力了。 扯得太远了,我这篇本来是想写写三吏三别的,这,已经写了多少字了?唉,还好题目里有“漫谈”二字啊。 李白的古风里面有一首写征南诏的诗,如果杜甫见过这首诗,一定对他写三吏三别有影响,而且里面的一些描写都很接近。不过还是有区别,征南诏的战争毫无疑问是非正义的,但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很难说是非正义的,杜甫一方面为黎民的灾难痛心,一方面又希望官军可以胜利,平定叛乱,所以杜甫的内心是非常矛盾郁结的。 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三吏三别不像我上面说的我不大喜欢的杜甫的那种诗,可以说很好的体现了温柔敦厚的美学标准,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也就是要“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感情不能太过火,不能往而不返,要有所节制。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里写道,“尽情倾注,如火如荼,言悲则泪竭声嘶,心肠酷裂,言喜则淋漓尽致,有如癫痫;虽可以感人,而入之每每不深;虽可以得盛誉于一时,终不能系之于永久。故写悲剧不可以入惨局,写喜剧不可以成狂态,必委曲而有深致,借理智以控制其冲动,然后能感人深也。譬诸涧溪水本清浅, 石见水上,激流成湍,声闻远谷;而长江大河,水深难测其底,万里奔流,转无声息;情之深犹水之深耳。”用陶渊明《闲情赋》序里的一句话说就是“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所以诗歌往往于结尾处对情感有所收敛控制,作自我安慰之语,如古诗弃妇诗的结尾“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但其实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实这是杜甫大多数诗的共同特点,也就是沉郁顿挫,大嗓子吼出来就不是沉郁,必“此老无声泪垂血”、“白头吟望苦低垂”才能叫沉郁。 温柔敦厚不只是一种理性的故意,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诗人凡是饱经世事,就会知道即使不节制情感也毫无意义,因为命运不会因为你情感激烈就对你网开一面、格外垂怜。所谓“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不动声色、平静地写出这样残酷的现实,更加使读者心肝欲摧。这种风格如果没有饱尝人世艰辛是达不到的,正如王国维所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我曾写过,“人有居苦寒之地,久而不觉其寒者”,此其为真寒。 个人觉得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不能感人,至于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想要“载道”,就已经落了下乘,我觉得那种情况应该直接去写论文。那么怎么做到感人?能感,能写,足矣。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苏轼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这个标准看似很低,其实一点也不低。首先,能感就很难,每个人对世界感知的细腻程度、思想情感的深度是不同的,而大多数人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并不足以支持优秀的文学作品,所以苏轼说“千万人不一遇”。“曲有误,周郎顾”,说的就是周瑜可以敏锐地觉察到其他人觉察不到的乐曲的错误,也就是说他的感知能力大于常人。“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往情深”这个词就是从这来的。同样读一首诗,有的人心有所感,有的人味同嚼蜡,所以首先要能感。能感之后还要能写,对一个情境、一个描写的对象,能找到最恰当的语言,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即使是近义词、同义词之间也有非常微妙的区别,用“推”还是“敲”,真的是“得失寸心知”,很难讲出道理,正如陆机在《文赋》里说的“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所以我觉得要写出好东西,就要从能感和能写这两个方面下功夫,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奇技淫巧,所以本人一向对现代主义没有什么感觉。我总觉得现代主义是缺乏深刻情感体验的人耍的小把戏,他们无法正常地写出感人的作品,就在别的方面下功夫,但是无论你创新多大胆,结构多精巧,想象多奇特,思想显得多深邃,理念多前卫,如果我的感情没有被唤起,总归是没用,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认为。古典风格的,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你大都可以感到作者是真诚甚至谦卑的,他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而现代主义往往让人感觉到作者强大的ego,因为人为的、标新立异、故弄玄虚的东西太多了,违反常理且不自然,并且这种不自然是作者故意的,作者总是在manipulate,似乎他高于他所写的对象。如果只是玩智力游戏以显得自己很高明,则作品必然流于轻佻,这样还是不要写东西了,因为玩智力游戏数学物理完爆文学。不光是文学,电影、音乐都是一样,这种例子太多,我就不说了。中国古代文学最有现代派感觉的就是南宋的词,如吴文英、王沂孙,他们有的词很难懂,因为时间、空间都是错乱的,所以有人说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王国维对南宋词的评价不如北宋词,因为他觉得南宋词“隔”。不过叶嘉莹倒很推崇这种风格,他们的一些词我也觉得真的很好,所以说技巧是有用的,只是不要在技巧上走得太远以至于忽略了根本(这一段关于现在主义的议论很多观点比较武断,因为本人对现代主义所知甚少,而且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了)。 现在来看第一首《新安吏》: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我论诗还是以释意为主,分析为辅。有的东西真是不可说,即使能说,也会说得很累,说得焚琴煮鹤、大煞风景。而且根据我的经验,80%的人不能欣赏古诗不是审美能力低下,而是没读懂,只要能读懂,诗的好处自然就能体会了。“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我走在新安道上,听到喧闹呼叫声,原来是在点兵,这里用现代文好像有点倒装,但其实读惯古诗的人是觉察不出来的,因为太普遍了。“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只要说到倒装必提的金句,可以体会一下。“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这是杜甫在问,吏在答,已经没有可征用的壮丁了吗?为什么选中男呢?当时二十三岁以上成丁,十八岁以上是中男。昨夜下的府帖,可见征兵很急,次选中男,说明壮丁已经没有了,战争的惨状可以想见。“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杜甫表示自己的忧虑。“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四句白描,写得真好,尤其后两句,真是没法说,只觉得天地间充塞着悲哀。下面的全是杜甫的口吻对被征发的士兵说的话,可分两层,“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四句前面已经说了,而且对高中语文课本有印象的应该知道这四句,是一个台湾女作家的文章里引用了,当时我就惊呆了,不知道小伙伴们怎样,我觉得这句子真好,后来才知道是杜甫的。如果当时我知道是杜甫的的话那时候对杜甫的印象恐怕会好很多吧。“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阜阳身份么。送行巫启贤,仆射如父兄。”这是第二层,全部都是安慰的话,说本来我们很快就能平定相州,没想到敌人难料,我军败退,“星散”是用来形容营的。下面四句说你们要干的活很轻,而且不提上阵。接下来四句是说王师会好好抚恤你们,仆射郭子仪爱惜士卒,就像你们的父兄一样。这么多句一直在宽慰,所谓反者道之动,泣血一句振起,如阳中之阴,反衬残酷现实,最后一句就归于平静。对此人间惨事,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读过《神雕侠侣》的一定记得这首诗,郭靖在带杨过视察襄阳防务的时候背过这首诗的几句,说是蓉儿告诉他的,郭靖这个文盲和杨过这个半文盲都觉得这首诗“真好”。这首诗有一种雍容气度,须要体会得出。“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草草,劳苦貌,士卒是多么劳苦!什么何什么,这是古体诗里最常出现的句型之一,表示感叹。“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大城坚固如铁,小城其高万丈。“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我问潼关吏,修关还是为了防备叛军吧?“下面几句就是吏的回答和行动,很有层次且有细节,妙处纡徐轩昂,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山隅的险要。战格上连行云,飞鸟都不能飞逾。叛军来攻只要固守便可,怎么还会忧愁西都危险呢?然后,这里很重要,又转而描写细节,这种转折我觉得真妙!丈人是对老者的尊称,丈人你看这险要之处,窄狭只容单车通过。挥动长戟都很艰难,只须一夫当关,万夫永不可通过。“万古”是古诗中的常用词,很有诗意,表达一种时光的隽永与枯寂,如杜牧的“万古销沉向此中”。接下来就是“我”的回答,又是一个转折,先悲叹桃林战我军大败,百万(数字应是夸张)大军坠入黄河化为游鱼。请允许我嘱咐防关将领,千万不要像哥舒翰那样轻敌失败!表现作者心思的细密,而心思的细密也是因为关心之切,因为关切才不辞谆谆嘱咐,拳拳之意毕现无遗。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大家太熟了,初中学过,不过老实说,当时我没能体会出其好处,只觉纯叙事,有些枯燥,没意思。现在再看就大不同,没有任何议论,也不需要任何议论,到最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生活还要继续与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乱世,人人偷生,诗人亦不例外,于此各奔前程,明日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惨象,天下各处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陶渊明传世的诗文不多,其中关于“死”的却很多,可见他对死思考地很多,也可以说他很怕死,这一点我和他一样。“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之后写死的很难出陶渊明的范围,这两句也不例外。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妇最后的回答,王嗣奭说得很好,“夜促夜去,何其急也。此妇仓猝之际,既脱其夫,仍免其身,具此智谋胆略,真可谓女中丈夫。而公诗详述之,已洞知其意中曲折矣。”一味的惨而毫无应对不是真的悲剧,真的悲剧是主人公尽己之能,却不过如此惨淡,命运和人力犬牙差互。一切归于平明的道别,也只有各自保重!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今君往(或作生)死地,沉痛迫中场。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忤,与君永相望。 这首应该是这六首里面相对最弱的一首,注意我说的是相对。这首的路数和前面差不多,通篇以新妇的口吻陈述,委屈深婉,缠绵低回。兔丝应该附女萝,结果附了蓬麻,就注定了悲惨的命运。“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句有些超出温柔敦厚的范围了,可以说是沉着痛快,也是好且写实,但毕竟与后面的格调稍微不协调。“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结发的意思是成人礼把头发扎起来,即冠礼和笄礼,代表成年,古人成年就要结婚了,故称结发夫妻。我发现很多人把这个理解错了,以为古人结婚的时候要把头发结在一起,像阿凡达那样,而且还出现在了电视剧中。98年新加坡拍的《东游记》里最后吕洞宾在湖中荡一叶小舟,深情地把自己的头发和白牡丹结在了一起,说我们从此是结发夫妻。我当时超迷这部电视剧,这个镜头的画面也很美,不过还是有点美中不足是吧。暮婚晨告别,真的是匆忙啊,古人结婚都是傍晚,所以婚字的半边就是黄昏的昏。“无乃”这个词表达反问,但语气不是非常强,感觉较缓和。“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妇女嫁三日要告庙上坟,才能算真正成婚,所以说“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姑嫜就是公婆,也叫舅姑,朱庆余很有名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绝句真是让人无限想结婚啊,古人也很浪漫的,李清照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苏轼的妻子“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浮生六记》里这种描写很多,林语堂先生大为叹赏,以为是生活之真艺术也,并把《浮生六记》译成了英文,来教洋人怎样浪漫。我说新婚别较弱一个原因可能是我还没结婚,故体会不深,不是不想,只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在太遥远了,远到看不到,是在地球那边吗?“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藏字下得不好,不过也找不出别的词可以代替。“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表现普通人家期盼女儿出嫁的那种卑微的但又小小温馨的愿望,就带着鸡和狗去吧,好好过日子。“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场,”这第一句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君今生死地”,《杜臆》认为这个版本最好,认为“生死地”妙有馀思,而“往死地”语便直致。我觉得“往死地”更好,“生死地”,出自孙子兵法,“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有一种权衡对待的感觉,不像女子口吻。而且送亲人上战场,尤其是妻子或母亲,都会说这是去送死啊,绝不会说这是去了半死半生之地,那会感觉怪怪的。“死生之地”之下让你感觉就会有一大段议论了,怎样才能生?怎样才能死?有一种凝滞的张力在里面,而这里杜甫要表现的是一往情深,是感情的投注。这些微妙之处王嗣奭没能察觉,注书者多如此,斯不足怪。“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前一句很合常理,想随夫而去,但后一句很认真地思考可能性就不大合理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表现新妇的深明大义,义同前篇。“努力”这个词非常适合表达温柔敦厚的诗旨,如“努力加餐饭”,用来表达绝交时的气度也可以,“永从此诀,各自努力!”“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这句我也觉得不好,首先有点像废话,而且也不切实,不要考虑“兵气”的问题,军中容她随便去吗?这是主将考虑得问题,不是她考虑的问题,有点深明大义过头了,有时形象过于高大也不好。“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忤,与君永相望。”最后八句表达忠贞,用了很多意象,形象思维很重要,也就是画面感,诗人写诗的时候脑子里是有画面的,小说家构思小说也是用画面,你看看张恨水《啼笑因缘》的序言就知道了,音乐家作曲有时候应该(我不是音乐家所以不肯定)脑子里也有画面,甚至科学家的大发现也是,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悟出浮力定律,爱因斯坦自己就声称自己是通过图像发现相对论的。古汉语为什么高端?就因为全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才是诗的语言,才可以“入神”。这个真是妙不可言,就为了那一瞬间的感发,你就会觉得很多事都无关紧要了,“情生一念中”,万事如浮云。关于这一点我隆重推荐一本书,叫《逝去的武林》,此书的境界实在是不可思议,实在不可思议,从文学方面来说也是一本好书。摘一句我印象比较深的话吧,“十年寒窗出一个读书人,七代出一个贵族,三百年出一个戏子。大戏子被称为“妖精”,的确如此,能惊天动地,能颠倒众生。他有绝顶聪明,一个意象很快就抓住,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身上就有什么——这便是习武的资质了。”又扯远了,我是贫家女,早早地就准备罗襦裳 ,就是为了成亲,现在你却走了,从此我不再打扮,“对君”二字好,抬头看百鸟都是成双成对,然而人事错忤,我们只能天各一方相望。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垂老别,这六首诗里面我把它排第一,去年有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甚至流眼泪了,难道我的心态已是如此之老了吗?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四句是愤激语,四郊未宁静,到老本来应该安享晚年的,却不得安宁,还要被征用。子孙都阵亡殆尽了,我还一个人活着干什么?真是说得很沉痛。“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这几句真的好,注意这个“投”字,投字常常怎么用?投笔从戎、“昔见投簮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表达得都是一种决绝的、告别的感情,用在这里十分恰当。一个字、一个词的内涵不是词典里查到的,而是这个字、这个词被使用的所有情况、语境的集合。为什么读书越多对语言掌握得越精细、越准确?因为根据大数法则,了解一个词使用情况的样本量越大,就对这个词理解得越准确(原创理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同行的人都为之辛酸,既见情境之惨,也见人心之厚。幸有牙齿存,振起,所悲骨髓干,终于又落下去。这是反衬,就好比电视里人死都要挣扎几下才死才会显得死得比较惨。“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这句应该是戳中泪点的,我想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披着介胄,花白的胡须被风吹得乱舞,慨然拜别上官的场景。惨是惨,但是又有一种英雄气概。注意“长揖”这个词,这个词的出处是郦生见了刘邦“长揖不拜“,所以常被用来表现傲岸和风骨,如李白古风里的“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孟浩然的“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卧路啼,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我注意到了老妻衣裳单,说明是关心的。我深深知道这已经是生离死别,但还是忍不住为她的衣寒而悲伤。此去必不归,听到老妻让加餐。这个时候还能做什么呢,加餐和生命旦夕不保的命运孰轻孰重呢?但是也只能如此而已了。有的时候你遇到很大的困难,旁人也无能为力,这时候他们嘱咐你吃饱穿暖、照顾好自己,否则还能怎么样呢?这也是慰情聊胜于无了。“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这几句是安慰老妻,和新安吏的最后几句有点像,了。“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这句是宽慰自己,命运不会因为你老了就格外垂青,所以不要想不开。“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感叹今昔之别,这种句型古体诗里数不胜数。“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句子写得,好像你能看到这些画面一样,但是却很质朴,毫无斧凿痕,真正是洗尽铅华。“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还是自我宽慰,没有地方是乐土了,我还盘桓什么?最后总结,从此离开蓬庐,心肝若摧。最后两句总的来说力量不足,因为最后一句在古诗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得太多了,不足以笼络全篇。不过总的来说这首诗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最后一首,这一首和前面诸首比较不同,情绪没有前面那么激烈了,像一组乐曲到了最后一章,就要总结前面,有一种百川归海的感觉。寂寞天宝后,寂寞这个词笼罩了整首诗,任何的悲痛哀苦到最后都是寂寞而已,当真正无能为力的时候也就无谓挣扎了。“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寂寞荒芜的景象。“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是寂寞荒芜的事,用“瘦”来形容日,不合常理但贴切,这就是语言已臻化境的表现。这几句的感觉很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但是这样的生活也不能继续,县吏知道我回来,又要征用我了。不过这时候也只逆来顺受罢了,一直到远近理亦齐,突出一个迷字。迷迷糊糊,按部就班,心灵接近麻木的感觉,“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到这个时候,远近还有什么区别?然而还是有无法释怀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长期卧病的母亲已经死了五年了,她生我我却如此无用,只能一在泉下、一在人世两相哀鸣悲泣。最后,何以为烝黎,是一个最后的总结。 看完这六首诗,可以发现,很多套路是被反复使用的,我不想用技巧这个词,因为诗人并不是在有意识地使用,这些只是诗歌、只是艺术的规律,化进了诗人的骨髓里了,所以他一下笔就是这种感觉,这就是功夫,没有“读书破万卷”、“熟精文选理”是出不来的。到了杜甫这个境界,就只是随便写就可以了,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然后后代的某些庸才们就去研究杜甫布局谋篇之巧、转折之妙、句法之精了。这些人把技术和艺术搞混了。 从没写过这么长的文章,很累。不知道这个系列还能写几篇,其实这两篇我很大程度上是在六经注我,因为论诗本身真的没什么意思,往往还要“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诛求太过,所以也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因此写前半部分挺爽,后半部分就有些难受了。不过这种风格的文章还是挺好写的,只要思维够发散就能一直写下去,可以满足一种文字的囤积欲,可惜我不能多写。 昨天早上听歌突然想写个歌词,只写了个开头就接不下去了,附在这里作为结尾: 风霜遮蔽不了心中暖意 容颜凋谢眸子依然清晰 我热泪纵横只因爱这人世 某天归去朋友别为我叹息 只要躯壳还未离去呼吸 人生永远未完待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诗词游戏:颜色射覆 (云上小树🌲)
- 虽然很老很老,但是应该放来——诗词接龙 (阿紫)
- 来玩逆向诗词接龙 (曾以为已注销)
- 诗词接龙之 叠字接龙 (╯-╰)
- 活动区|反义词接龙(限首字) (己已巳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