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才书斋“每日一书”:第一种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来自:阿才
简介: 对于至今城市化率只有30%多的中国,农村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大多数,农村市场更是占全国市场面积的绝大部分。而目前国内关于农村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三农”问题、土地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农村市场则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也只侧重于农业服务社会化等方面的实践层面的政策研究,而关于农村市场的形态、功能、结构、变迁等理论层面的研究还较为少见。由美国著名汉学家施坚雅写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却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本书共分为三部分,均为施坚雅1964年发表在《亚洲研究杂志》上的文章汇集而成。第一部分是对中国传统农村市场的静态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市场的三种形式和集期安排的规则,并对市场作为空间和经济的体系以及市场作为社会和文化的体系进行了描述和理论上的概括。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分别对建国前后中国农村市场的传统变迁和现代变革(1949——1964年)动态的描述和初步分析。 在第一部分,施坚雅首先对“中国农村市场”的概念和范围进行了界定。作者认为,中国存在着三种形式的农村市场:基层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基层市场(基层集镇)是指“满足了农民家庭所有正常的贸易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较高范围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即今天中国的一般乡镇;中心市场则是指“在流通网络中处于战略性地位,有重要的批发功能……一方面,是为了接受输入商品并将其分散到它的下属区域去;另一方面,为了收集地方产品并将其输往其他中心市场或更高一级的都市中心”,也称为“中心集镇”,大致相当于县城(城关镇);中间市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集镇,相当于较大的建制镇。施坚雅在这里区分了村庄和基层市场、中心市场和都市等较易混淆的概念,清晰的界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