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银昌艺术人生与书籍装帧、画册设计的历程
来自:上海译文新文本(好好做好书吧)
平面设计是我钟爱的艺术,我将为他付出一生。 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袁银昌艺术设计简历 55年出生与上海南汇,属吃草的羊。1980年毕业业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同年进上海文艺出版社。现任设计总监。是中过装帧工作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会员。总想把事情做到最好。所以总是自找苦吃。爱穿随意休闲的棉织衣物,比如牛仔裤。爱吃大鱼头,以补充大量损耗的脑细胞。经常梦见的是辉煌的落日。最向往的是向自然山水间发呆。 袁银昌自述-我的童年 上海南汇滨海的一个小村庄是我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在我十五岁之前从没有离开过家乡。乡村的生活是贫困的,家里养的猪和鸡是卖了换钱的。过年过节才闻得到肉香。由于滨海,盐碱地也是贫瘠的,但是适合长瓜果,且异常甜爽。乡野的景色其实也是一般,无非是田地、小河滩涂、芦苇丛。但是,田野上有风吹过,有草生长,可以由着性子奔跑。小河里有鱼有虾,可以游水打仗。滩涂上潮涨潮落,会留下无数鱼蹩。芦苇丛秋日获花飞雪,可以呆呆的躺半天,呆呆的看蓝天。原生态的。未经任何人工雕琢的自然最为在、本真,最为养人。小小年纪,虽以初尝艰辛,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抚慰,留意幼弱的心。如今时光滤去了艰辛。留在记忆中的是美好。此生无论身在何处。故乡的记忆永远不会淡忘。春雨不润无根之草。根植于故土上的小草。永不忘泥土之恩。父亲母亲是地道的农民,一辈子在土地上默默的耕种收获,一背子信奉“人不欺地皮,地不欺肚皮”一类最朴素的真理。父亲正直,母亲热心。父母不知“美术”为何物,不知“画面”究竟会有多大出息,只看看到儿子宁肯不吃饭、少睡觉、少睡觉,对他痴迷到像被摄去了魂魄一般,他们能做的就是允许儿子少干活甚至不干活,赞许他去涂去画。自己将应由儿子挑的担子重又分挑起来。平凡而有远见的父母,造就了一个用笔在纸上耕作的儿子。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朴素的真理同样深植于儿子心底。母爱是一种创造。 乡下是孩子的天堂,那里的种种乐趣是城里孩子不曾有的。小时侯,曾与伙伴一起在河中筑起堤坝,然后一盆盆舀干河水,为的是抓到更多的鱼。自家屋前种的桑树,夏天结满了紫得发黑的桑椹,我跨坐在数叉上直吃的嘴角流汁。肚皮溜圆。夏夜的营火虫、蛙鸣声 ,秋天的蟋蟀,半夜海滩模蟹稻田掉黄鳝,无不是美丽而有趣的。至今觉得有点不可能思议的是,放羊时会任羊群跑散,一个人仰望在草滩上默默的看白云在天上缓缓变幻,想象着似牛、似马、似人的图形。更多的时候什么都不想,怪怪的就有一种感动弥漫开来,,浸润全身心。这中与生俱来的对于自然的清净、敏感和邻物,使我和周围其他孩子有写不同。 热爱美术 大概在五六岁时,并没有任何人逼迫我开始乱涂起来。乡下穷,纸是那种很粗糙的纸,数量远不够我尽兴。所以更多的时候,“作品”都发表在泥地上。泥地是我 去之不完、用之不尽的大纸,尽可酣畅淋漓的发挥。没有人告诉我“画画”将来可以怎么样。我画,只是我喜欢,上学后,课本上的插图成了我的范本,每当发下新书,课本上的边角很快的被我认真的画满了。放学的路上,放羊的时的滩涂上。都刻画下幼稚和真实的笔触。想把好看的东西。内心滋生的东西画下来,如此而已。 开始知道素描、速写、油画、水彩已是上初中以后。一位美校分配下乡任教的陆老师,发现我喜欢画画,便不时点拨一下,居然画的有摸有样起来,陆华是我画画的启蒙老师,遇上他是我的幸运。农忙劳动休息时也能画上一两幅速写。大个结婚时我送他的礼物是在他新房的墙上画一幅大壁画—“珍宝岛自卫发击战。”高中毕业后,画画之心不死。以在县剧团的弟弟将我的绘画带给画班的辅导老师是著名农民画家当时那种紧张,期待的心情决不亚于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收到县文化馆通知的那一天是我有生以来最快活的节日。我的老师是著名的农民画家酌翟谷寒,他赏识我的勤奋两年后,我考人上海学院美术系开放的教育思想使我教早认识和接触了诸如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和抽象派,我为大师们作品中流动的色彩涌动的情感而感慨不已。《冰雪摇篮》是进出版社的第一本书。绘画+书名=设计。最初的接段几乎就是这样、设计的概念模糊不清,而对绘画的浓厚兴趣自然而然的延续,贯入封面设计中。 走向封面设计 在设计《生存》封面时,用线条描绘出小说中的各种人物。看似无序实则有益的纠缠在一起并浆其隐于意想化的色块之中。充满矛盾心理的主人公似乎欲行欲行又此,期待一个明智决定的出现。在这个封面中还能发现明显的版画痕迹。但与第一本的是他开始展示一种绘画在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和独特的韵味。此封面曾在1983年全国优秀书籍装帧评选中获奖作品。现在回头来看。在我的设计作品中,始终留有绘画尤其是版面的痕迹,即使在那些根本没有直接运用版画的设计仍然如此,仍然贯穿有一种版画的意味。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八时年代初期,海外的艺术信息还十分有限。为了扩展视野,尽可能的寻觅国外的书籍设计,以活跃自己的思维。当时,对绘画大师米罗、克利、康定斯基的抽象主意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几位大师用儿童般的稚拙的思维方式和手法表达人生感受,很受启发。这时期的设计用类似的稚拙手法,结合平面构成,用于诗歌、散文类的图书封面中。这在当时属于一种相当前卫的风格,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肯定,争议也在所难免。反对者称:这样设计,书还成为其书吗?一味强调视觉效果,书籍装帧中的书卷气哪去了? 当然,现在反思一下,确时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时,他不可能是完美的;今天看来,八十年代上海文艺出版社书籍设计风格的变化,对原有的单调、沉闷、一成不变的设计思路是一个冲击和突变。 我的绘画设计作品 1983年,《呼吸》的设计一种明显的尝试性他融合了绘画中的抽主义、表现主义的手法,形成教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个设计方案不但作者接受不了,甚至被一些同行视为异端,坚持的结果,是作者读者的最终接受。 这个时期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书籍装帧水准在全国已经逐渐处领先地位,我们的创作在每个保持个人风格的前提下,形成了一中难能可贵的集体风格,读者一眼就能够认出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书。这种强大的合力打破了固有的僵硬的设计模式,至今想来仍觉自豪,毕竟我们做过一些开创性的尝试。尤为重要的事,在尝试中领悟到观念更之重要,仅仅在平面上比拼设计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观念有多自由,创作的空间就有多大。 一切优秀的作品几乎有一个共同的创作特征:简约而富有内涵。几年努力设计手法日趋成熟,设计上的个性色彩渐浓,。设计上的构图从繁复到简练,具象的图案被意想化的线条,块面组合所替代。《小说界文库.长篇系列》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因为是小说类题材,多用边形、夸张的绘画来表现他们的情节性、纪实性。1990年的《冰心传》封面,以一枚南国南国的菩提树页为设计的主要元素,没有其他任何琐碎的东西。外形秀丽的树页象征着冰心老人经历丰富的一生的留白,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空间。冰心传的设计手法是现代的,但书。大片卷起仍萦其间,挥之不去。 一个人的设计创作往往具有阶段性,在九十年代初期,我曾较集中大量的使用黑色作为书籍封面的底色,被戏称之为“黑色时期”。确实一,黑色是我偏爱的色彩之一,他凝重、厚实、稳定、单纯、是最具分量感的颜色,当然,我之所以偏爱他,也许是他正与我气质、个性中的某些东西契合。《李斯特传》是第一本黑色称底的封面设计,金色的音乐家头像在黑底色上显得十分庄严而华丽,黑色与金色的交融表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兄牙利音乐家狂放火热的音乐激情。在《李斯特传》的设计中,还第一次用外文字作为主要书名,使他看起来更具现代意味。之后巴的巴金《巴金六十年文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三辑、〈〈中国文学大系〉〉第三辑、〈〈当代文坛大家文库〉〉等书籍都以黑色为底色,这当然是视题材而定的,面对这些文坛具人的作品,不用黑色似不足以表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中国的方块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他或形象或会意,图文一体,具有极高的的审美价值。但是可能从小看惯了方块字,我们的审美能力钝化了,在设计中往往忽略、轻视方块汉字的神奇魅力。而外国设计家却因新鲜、新奇始而发现并注意汉字具有的结构美。在他们的作品中,汉字被设计的十分精彩。文字和图形一样,是重要的设计因素,他们因该是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如果在汉字的内涵、汉字的形态、汉字的表情(文字像人一样亦有喜怒唉乐之表情)方面在有所突破的话,平面设计将会有一个飞跃。同时也将更好的展示中华文化之精深,中华文化之丰盈。个人的素养对设计创作至关重要,设计者应关注与设计相关的各种知识。除绘画外,我个人由喜爱音乐和摄影。从胶木唱片、卡式音带一直听到激光CD。曾经一起动手装配功放的音箱,为的是获得当时顶级的“音响”;可以跑遍大半个上海,为的是寻觅一张心爱的唱片。当我什么都不做,专注聆听时,那种难以说的感动又会使我泪流满面。只要我在工作,无论朝暮都流动着不断的乐生,像空气般不可或缺。音乐与设计的关系可谓密切,音乐的节奏,韵律同样可以展现于设计之中,《北京-100个普通人的自述》的封面线条、色块、图案穿插排列中就有一种轻重徐疾、交化交知的韵律感。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那种瞬间的吸引、瞬间的激情让人着迷。他首先凭的是感觉直觉,然后才是技术所谓感觉、直觉,然后才是技术。所谓感觉,是先天的一种灵性、悟性,也是一个人的理解力、知识积累、文化品性的综合。他是设计创作中的灵感,同属一类。 开放之窗日日吹拂进世界各国的艺术信息,使今天的设计者视野大大开阔,如今要看到国际设计大师的最新作品以是易事。各类国际国际设计展示、海外设计名家的讲座以及相关书籍杂志不断涌入,另人眼花缭乱。面对这种开放的态势,除了学习、借鉴之外,重要的是应该更加注重本土文化,在设计中展露传统的,明族的风格。中华明族的悠久文化宽博丰厚,泽润万代,他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硕大的母腹,孕育出并不断的孕育着优秀“而女”。 《中华民族故事大系》是我过56个民族上千明间故事的结集,这些故事在名间口口相传代代不息,是直接产生于民间的文字因此首先确定封面设计必须有有浓烈的民族民间气息,故而选用简拙有趣的各地民间剪纸作为主要图案,与民间故事中特有的机智、幽默巧慧正乡吻合。此外,古代石刻纹样直排的文字均是传统的民族样式‘整体设计较强的显示出民族风格。 设计应该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艺术土囊中,那里有丰富可滋润我们的养分,当然这里有一个选择、吸收、消化的过程。仅仅是简单的选用了一个古代的纹样或物器,标签式的贴上并非就是继承了传统、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 书籍设计的个性化问题、风格问题。是同行们经常关注和经常思考、讨论的。也曾有过设计者的个性应该隐于书书的内容之后还是应该强化设计者个性的争论。我的理解是,个人风格应建立在对书稿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设计者必须把握书籍的内含表述。在这基础上,封面设计完全可以是独立的艺术作品,他应该贯穿设计者个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就像观赏风景,风景是审美对象,描绘它,拍摄它,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情绪,抒发一种感情。设计也是如此。往往是这样的:书稿中含藏的人文气息、悲剧情绪、个人感情深深打动了我,一种创作欲望从心底升起。有创作欲望则是成功的一半,最后多半也必须是有个性的作品。图解式的、仅仅追求视觉效果的设计不是成功的设计。 《顾准全传》作者向我讲述了传主惨烈的人生经历,顾准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硬骨头的代表,在那个扭曲的时带传承了“士可杀而不可辱”的精神,这一致为可贵的精神使我深深的感动。创作中的第一感觉最为准确,他强烈、鲜明、没有杂念。仿佛在一瞬间有了:在设计中书名用特大的字号充满整个画面,使之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字体做出了班驳、破碎的效果,又不失硬郎的筋骨,寓示了顾准铮铮铁汉的风骨颜色选择也十分精心,给人一种压抑沧凉的感觉,但红褐色的土地仿佛又带给人们一种希望。贯于封面、封底的图片是,荒凉贫瘠的土地上挺立着一株孤独而顽强的小树,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什么是创作设计中的灵魂?立意。没有立意,没有想法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也谈不上形成个性。就设计而言,立意先导的观念应该贯彻始终。 向画册设计挺进 进年来设计了一些画册类的图书。对我而言。画册的设计是一个新课题。画册的容量比一般书籍大的多,除了封面外还包括环衬、扉页、内文版式等等。因此他比单纯的书籍封面设计更要具有一种整体感:对设计者而言,更需要有一种把握力。从画册的开本、字体选择到目录、版式的变化,从图片的排列到到色彩的设定,从材质的挑选到到印刷工艺的求新。无不需要通盘的周密考虑,然后调动一切设计要素。使之有机的确融合在一起。服务的内涵。 《苏州园林品赏录》是我设计的第一本画册,他是由数位园林专家编纂,兼具观赏性和学术性,除大量精美图片外,还有相当大的文字量。图文兼重、文化气息浓重是他的内容特点。选择8开的开本,有利于画面的展开和阅读欣赏、同时也更具有个性。在彩板部分设计上将将一篇主要文章从头至尾贯彻始终,这一图文穿插的排列,使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又可欣赏精美的图片,也打破了画册总是彩板在前、文字在后的集中排列的模式。 我国的书法。棘手的是,如果必须用书法体,对设计就是一种限定。那就要发功夫仔细去观察,去研究,去发现新的东西。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是我画册设计较为精心的一本,我对他倾注了很大的创作热情。当我听说女摄影家倾十数年心血跋涉在湘西的土地上,拍摄了上万幅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作品,让我非常感动。加上我所崇敬的作家沈从文美丽非凡的湘西抒情文字。更激起了我的创作欲望。书中的灵魂便是文字和图片所蕴涵的人性和人情,如此朴厚,如此纯美。那种牧歌式的诗意和弥散期间凄然的美感,是沈从文的文字所特有的。基于此,我觉的在整体设计中必须紧紧抓住的是:一质朴;二地域特色。因此,首先选了一种有草茎机理的艺术纸,来体现那种朴素的乡土味。其次,其次,为了强化湘西的地域特色,在图文间增加了大量缃西明间日用器物和手工艺品,如粗瓷碗、草鞋、烟袋、泥玩具、剪纸、银项圈等等,这些土气十足的小物件对烘托整体效果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成了整体设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也是细节丰富了表现力的例证。 回首审视近二十年来的设计历程,成与败,得与失,甘甜与苦辛涌聚而来。我最想说的是,设计者首先要做人。你是怎样的人,你才会有怎样的作品。 早期的作品并非完全是幼稚的,那种设计手法如版画及其他艺术及其他艺术形式的运用可以更好的融合到现代设计中去。近期作品试图改变、突破自己以往的风格,如何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设计理念、设计语言、设计手法更完美的结合起来,都是应该经常思考、不断探索、不懈追求的。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探寻我的创作之源。在深厚的深厚的民族土浪壤中扎深我的创作之根,到大自然中去常存一颗纯真的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袁银昌艺术人生与书籍装帧、画册设计的历程 (上海译文新文本)
- 袁银昌公司联系方式 (Cynical Road)
- 舒婷《双桅船》 (上海译文新文本)
- 杂志封面设计--全球设计网 (可可)
- 袁先生新作:《小猫杜威》 (上海译文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