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蛙》有感
来自:第一印象
莫言曾经说过:“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那些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 于是我翻开《蛙》...... 合上书,看着书名《蛙》,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关于一个农村女医生的故事、不会想到是关于计划生育的故事。但后来细细品味,发现作者的用心。 书名的《蛙》,很有趣。蛙、娃、娲,音近而字不同,一语三关,将本文的主旨阐释殆尽。蛙是本文故事的主线,以牛蛙生意为外在幌子,而实则做起了代孕的买卖。蛙声与孩子的哭声很像,而且让“我”姑姑觉醒的,也正是雨后田野中让她感到狰狞的蛙声。娃,是指孩子,这是本文的核心,一切的缘起与结束都是孩子。姑姑的一生都离不开孩子,年轻时是送子娘娘,把多少孩子带到了世上。后来计划生育期间,又把多少还未出生孩子扼杀了。娲,是指文中的这些具有母性的,或者表面上母性过剩的女性形象。比如,后来“我”的妻子小狮子,她后来特别爱孩子,可是自己又不能生。她为了孩子甚至要人代孕。 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一个个人物都活于纸上。 主人翁万心,“我”的姑姑,一位在乡村工作50余年的妇科医生,她是计划生育的倡导者,亦是执行者。在高密东北乡那片混沌的土地上,她就像盘古开天辟地时期的女娲一样,主宰着生灵的生与死。她曾是这片土地的“黑白无常”,因为她的手里有阎罗王的生死簿——计划生育政策; 她也曾是这片土地的“圣母娘娘”,因为她让无数新生命平安降临于世间。就是这么一双普普通通的手,却能像凤凰涅槃一样,孕育无数生灵,吞噬无数亡魂。她这双手是矛盾的,那颗心同样也无比矛盾。她想在自己葬礼的那天播放所有经过她手的娃的哭声,以表示对生命的热爱,但她却害怕蛙,害怕像娃的哭声一样的蛙叫声。她既是社会主义的唯物主义者,又是一个迷信者,她相信亡魂之说、相信轮回、相信女娲捏泥娃这样的神话故事。姑姑她自己也说过,她的双手上沾满了鲜血,一半十芬芳的,一半是腥臭的......还有善良淳朴的小狮子,狡猾阴险的肖下唇,可悲可怜的陈眉...... 最后的最后,莫言让他创造的这只鲸鱼,隔绝人心灵地遨游以后,响亮地打了一个喷嚏,撼动了所有知晓他存在的人 。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给自己一颗充实的心 (第一印象)
- 痛爱一生——读《飘》有感 (第一印象)
- 读《蛙》有感 (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