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论稿
来自:曹小旦(究中西之际,通古今之变)
一、晚明学术风气与清代学术旨趣 中国学术,先秦诸子之学定其规模,两汉经学独崇儒学。两汉以降,佛学为新进之元素,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俱论性命之妙。宋明道学发明道统,期以儒学为本融汇性命之说。时至晚明,佛学与道学之衰颓无可挽回,则学术风气之转变势所必然。 魏晋以来,佛学日寖,至唐而盛,宋明以降,盛极而衰。究其缘由,一则印度佛学在宋初乃致消亡,故再无重要之佛学典籍流入中国,以刺激中国佛学理论之创新;二则道学援佛入儒,才俊之士多致力于儒佛之交融。然儒佛之矛盾终难协调,道学自阳明以后,援佛入儒之努力亦告失败。 盖事有代兴,学术亦然。佛学、道学既无以为继,则晚明学术风气概不得不为之一变。晚明学术风气之转变肇始于阳明心学流弊之反动。心学之陷于佛理,乃源其偏于道学成圣之旨。道学援佛入儒,虽得其成圣之旨,却也因袭空谈之风。晚明学术于是一反心学空疏之流弊,务修“有为”之学,以为“经世致用”。 晚明学术风气之转变是为清代学术之滥觞。心学之反动,在道学范围之内,则为理学对心学之反动。然心学之流弊在其陷于佛理,对此流弊之反动则必致排佛以返儒。排佛返儒与援佛入儒是为两端,援佛入儒非但是心学之特征,而是整个道学之特征,故排佛返儒亦可导致对整个道学之反动。于是,心学之反动,不仅仅是道学内部之反动,而且是对整个道学之反动。 道学自阳明而后本难为继,对其有所反动势所难免。故道学之反动即成清代学术旨趣之一。清代理学虽因之反动心学而流衍,然亦不能脱离清代学术旨趣。清代理学抱残守缺,概失道学固有之旨,此则清代理学与宋明理学区别之所在。 道学之反动着眼于破,然清代学术亦必有所立焉。自晚清西学东渐以前,清代学术并无明显之新进元素,则清代学术之所立概不出中国学术固有之规模。越之道学、佛学、玄学,而返之两汉经学,甚而返之先秦诸子之学,概可成为清代学术之选择。 清代学术旨趣在乎破立之间,其破则道学之反动,其立则欲返本以开新。清代学术或返之汉学与子学,其返本之业灼然可见,开新之举则晦暗不明。盖学术之流变,非一朝一代所能成也。晚明学术风气之转变,尚待有清一代得以展开;清代学术开新之可能与成果,亦需时日。 然晚清以来,西学东渐,中国学术于是而有其极新之元素。道学自阳明以后本奄奄若息,然受西学义理之刺激,“新道学”之构建却成一时之好尚。“新道学”虽有其“新”,却失清代学术固有之旨趣。若本之清代学术旨趣,则极新之西学元素,或恰为清代学术开新之机缘。中国学术或可返之子学,融汇极新之西学元素,成其所谓“新子学”。然此种方向却为“新道学”所逆转。反之,若本之“新道学”之方向,则清代学术之努力殊无价值。中国学术未来之方向,果在“新道学”乎?果在“新子学”乎?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原价代购段熙仲《春秋公羊学讲疏》(已代完) (闕疑焉)
- 陈侃理:京房的《易》阴阳灾异论 (哲夫成城)
- 《经学研究》第八辑《经教的古今之变》出版 (陈愚)
- 《经学研究》第七辑《清代经学与学人年谱》出版暨前言 (陈愚)
- 虞万里:清代学术与高邮二王的古籍校勘 (哲夫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