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史学之父
来自:霍森布鲁兹老爷
中国现代美术史学之父 英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史家恩斯特·贡布里希曾经说过:“黑格尔是艺术史之父,至少是我一贯理解的艺术史之父。”我也想说:“滕固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学之父,至少是我一贯理解的美术史学之父。” 滕固(1901~1941)这个名字,如果不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美术史学的专业人士,恐怕知道的人并不会很多。所以在2003年1月由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的沈宁先生编纂的《滕固艺术文集》出版时,当时就有人比喻为是中国二十一世纪珍贵“文物”出土的大事。 滕固字若渠,上海宝山月浦镇人,自幼天资聪颖,酷爱古典诗文。1918年毕业于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后为上海美专),19岁时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美术考古与美术史学,后获得硕士学位。归国之后曾任教于上海国民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南京金陵大学,加入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从事新文学运动与小说创作。1929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小史》(商务印书馆)是他在各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史时的讲义,虽然此书是一本仅有50多页的小书,但他首次运用了西方进化史观来对中国艺术史予以分期。他抛弃了按照朝代演变来撰写规模宏大的美术编年史的写作方法,而是着重从中国艺术史的自律性的发展脉络,从古到今,上下贯通,一气呵成。他将中国美术发展史分为四个时代:生长时代(汉代以前)、混交时代(汉代至南北朝)、昌盛时代(唐宋)和沉滞时代(元明清),有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风格史的价值观念”。虽然有借用西方历史学的历史分期理论的痕迹,但是已经明显不同于过去的中国历史分期传统(即按朝代更替来分期)。此书还与以前的姜丹书、陈师曾、潘天寿、郑午昌等人所撰写的中国美术史和绘画史有鲜明的不同之处:他引进了西方艺术史学中的“风格史”观念。这显示了滕固先生与现代西方艺术史学几乎同步的视野和前瞻性。所以说他是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具有“世界格局”的独特眼光的美术史学家,并不为过。而当时许多的美术史学者,严格地说其实并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史家。 1930年左右,滕固先生远赴德国柏林大学求学,他想以德国现代艺术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美术史。因为德语国家一直是公认的现代西方艺术史学的发源地,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是此领域里的领头人。如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学界的三位巨匠: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就分别是瑞士、德国和奥地利人。当时在柏林大学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史家是戈尔德施密特(Adolph Goldschmidt,1863~1944),他曾经辅导过的博士就多达一百多人,可谓桃李遍天下,故当时德语国家的大学里艺术史专业的教授大多是他的弟子。所以他在西方艺术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戈氏与当时的一批艺术史家的方法就是“艺术风格史”,但并非是纯形式的风格分析研究,而是与各种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相互联系、相互印证的风格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研究艺术史必须要将科学的研究与个人的好恶严格区分开来。虽然滕固未必受过戈氏的亲自教授,但戈氏艺术史的观念对他的影响应该是不容置疑的。滕固曾经翻译过戈氏《美术史》一文(发表于1937年),在译文的注释里,他简略地介绍了20世纪初西方最著名的十二位艺术史家的生平和主要的著作。2000年中国美院的范景中教授为此文重新发表而写的按语中说:“在20世纪大部分年代里,能深入理解德语国家美术史研究的学者,恐怕只有滕固先生一人,而这一点对于美术史研究来说,可能具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重大意义。” 1932年滕固先生以《中国唐代和宋代的绘画艺术理论》一文,获得柏林大学哲学专业艺术史博士学位,也是中国第一个在西方拿到艺术史博士学位的人。归国之后,历任国民政府行政参事、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大学教授,曾出任过教育部次长,于1938年接替林风眠出任由国立北平艺专与国立杭州艺专合并的国立艺专校长。滕固先生在1933年5月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中国美术史著作《唐宋绘画史》(上海神州国光社)。此书应该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予以撰写的,只不过博士论文是偏重于美术理论,而《唐宋绘画史》偏重于美术史,以画家和作品为主题。他在本书的引论中说:“中国从前的绘画史,不出两种方法,即其一是断代的记述,他一是分门的记述。凡所留存到现在的著作,大都是随笔札记,当作贵重的史料是可以的,当为含有现代意义的‘历史’是不可以的。绘画的——不只是绘画——以至艺术历史,在乎着眼作品本身之‘风格发展’(Stilentwickiung)。某一风格的发生,滋长,完成以至开拓出另一风格,自有横在下面的根源的动力来决定;一朝一代的帝皇易姓不足以界限。断代分门,都不是我们现在要采用的方法。我们应该采用的,至少是大体上根据风格而划分出时期的一种方法。”上海师大美院的陈平教授曾在《从传统绘画史到现代艺术史学的转变》一文中说:“‘自有横在下面的根源的动力’这句话,令人想起了李格尔的‘艺术意志’的概念。这个带有19世纪唯意志论、历史决定论以及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意味的概念,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风格史自律发展的概念。这一概念,在20世纪的德语国家已成为一个流行的艺术学术语。” 但《唐宋绘画史》的主要理论支柱其实是“风格发展”史观,因为探讨艺术风格变化始终是西方艺术史的最基本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史家温尼·海德·米奈在《艺术史的历史》一书中说过:“‘风格’是指某一事物或一系列对象的可辨别的一些式样和特征。因为‘风格’看上去的确能够反映一个人或一种文化,我们觉得它是可以信赖的依据。”以我对西方艺术史学理论的浅见,在众多的西方艺术史学理论中,“风格”理论最适用于中国书画史研究者借鉴与研究。因为中国书画史的确是一条脉络非常清晰的“风格”发展史,而且它具体地表现在个人、时代及其所承袭的传统三个方面,它们互有影响和关联。所以就这一点而言,滕固先生可谓“所知先于众,所觉敏于众”,有筚路蓝缕之功。 滕固先生为什么要选择唐宋绘画史来进行研究?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唐宋绘画史是中国绘画史中最灿烂的篇章,它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顶峰;二是他在写作博士论文时已经为此花费了较大的心血,唐宋绘画断代史研究已具雏形,又则他在繁忙的日常教学和公务中无暇重起炉灶。其实《唐宋绘画史》并不是在原始资料(作品、史料)上取胜的著作,而是在运用西方艺术史的理论方法来整理史料上胜人一筹的著作,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滕固先生先生借用了古代文论中的初唐、盛唐和晚唐的分期概念,但他的着眼点是各时代作品的风格转换和发展变迁。也就是他在本书中一再强调的艺术史写作观点——从艺术家本位历史的传记式写作方式回归到以艺术品本位的历史。西方艺术史家大都认为:“艺术史其实就是对特定的艺术品进行理智及学术性研究的一门学科或知识。”如果艺术史家仅仅注重对艺术家生平的研究而忽略了对艺术品本身的研究,那么讨论艺术风格就易于成为空中楼阁的无根之谈。所以滕固先生就曾经说过:“研究绘画史者,无论站在任何观点——实证论也好,观念论也好,其唯一条件,必须广泛地从各时代的作品里抽引结论,庶为正当。不幸中国历来的绘画史作者,但屑于随笔品藻,未曾计及走这条正当的路径。虽然,这也不能责怪,中国尚少宏大的博物馆把历代作品有条不紊地陈列出来,供人欣赏钻研;而私家收藏分散在各地,且又秘不示人。在这种情形之下,学者丝毫不得研究上的方便,自然产不出较可人意的绘画史了。”但是,滕固先生在撰写《唐宋绘画史》时也遇到了第一手资料缺乏的问题(主要是作品),所以他并没有从具体的作品出发来阐述唐宋绘画史的演变过程,而是将唐宋绘画史中国绘画史的总体发展轨迹来进行阐述——即唐代绘画风格的起源以及唐宋绘画对元代绘画的影响。另外,作者在书中充满了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古人传世的绘画著作保持某种距离,只要有艺术品原作存世的,那他绝不轻信古人成论,宁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一点在今天的中国美术史学界来说亦是难能可贵。陈平教授评价此书:“是中国近现代第一部脱尽古代画论作风影响的绘画史,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解释的艺术史。”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虽然,此书因为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书中有些观点略有瑕疵或失误,但是我们后人不应该对这位现代美术史学的前辈予以苛刻的指责,这有失公允。 1941年5月20日,滕固先生因患急性脑膜炎在重庆中医院遽尔逝世(一说因家庭纠纷而死于非命),年仅四十岁,真可谓天妒英才,令当时的美术界和文化界人士痛惜不已。时任教育部部长的朱家骅先生在《悼若渠同志》一文中写道:“若渠有用世之才,也有用世之志,如果他不死,我相信他的前途一定是非常远大的。而且他对文学和艺术的欣赏力极高,搜集材料作研究的本领也极大,我相信他在学术上的造诣,也会很高超的。他平时脱稿的著作,才不过一鳞半爪;在他多年的计划中有一部伟大的系统性著作,而且已在开始编写,即是《中国美术史》,可惜这部书是再不让我们看见的了!”范景中教授在滕固先生翻译的戈尔德施密特《美术史》一文重新发表时所写的按语中也说过:“我越是感到自己的无知,也越是深深地为滕固先生的早逝感到悲伤。否则,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可能就是另一种景象。” 我对此到稍有不同的观点:在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条件下,是否有适合西方现代艺术史学理论生长的土壤,我深表怀疑。况且在滕固先生逝世的不到十年之后,中国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只允许有一种主义和一种思想存在的时代了。他的名字和西方现代艺术史学理论一起,像一道短暂而又美丽的流星,在人们的眼前飞逝而过,随即就消失在茫茫的夜空里。这位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的奠基人,中国第一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史家,就这样被人们“集体遗忘”了整整半个多世纪。这是他个人的悲哀?还是我们整个文明社会的悲哀?——我为自己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而深深地感到悲哀。 ———————————————————————— 推荐阅读与参考书籍 1、沈宁编《滕固艺术文集》,2003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曹意强主编《艺术史的视野》(《美术史文丛》之一,2007年8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3、《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朵云》丛刊67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
Shane Song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09-11-09 16:29:53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总算知道这个洞是干嘛用的了 (花是我)
- 无锡金匮山钩沉 (霍森布鲁兹老爷)
- 略谈巴塔耶的至尊性概念 (霍森布鲁兹老爷)
- 崇义王阳明纪念馆!有空一起去…… (离歌笑)
- 流弊 (夜觀l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