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来自:霁堂
海子的诗,张慧生极为相得益彰的谱曲,以及周云蓬在录音棚版本里听起来非常真挚细腻的歌声,这首九月真心是我听过最好的诗歌谱曲。汉语诗谱曲最难之处也就在于曲调不能破坏诗歌本来的声韵美。好的诗歌谱曲,曲和原诗的声韵一定要相得益彰。在满足这样的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曲的感情色彩要阐发诗的意境,并且作为独立的艺术家,作曲在曲中也一定要表达对于原诗深刻而独到的理解。这首歌这几点都做得极好,于是是如此令人感动。 先说说原诗,海子的这首诗,最打动人的便是辽阔的意境,深沉的孤独感和历史的纵深感。一开始“众神死亡”与“草原上野花一片”的意象就构成了宏大叙事的消解和依旧生机勃勃的世界的反差。“众神死亡”的意象仿佛让人听到泰坦巨人倒地的轰然巨响,而宁静的野花一片的草原与它又构成了音响上的反差。一起头的意象就奠定了辽阔宏大的整体基调。而作曲在这里运用了平静的有点类似蒙古民歌的曲调和节奏(这一点在之后的几句愈发明显),带听众进入辽阔的春日草原。远方大概是海子最喜欢的意象之一吧,这里“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上承西方游吟诗人和中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对自由与远方渴望的传统,下抒发了自我放逐的感情和孤独彷徨的心境。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意象其实是连贯的,生命作为整体的永恒与信仰或文明的脆弱的对比,人的渺小与宇宙的伟大的对比,这是类似“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悲凉,而远方的风则一直吹响远方的远方,犹如这亘古深沉的悲凉,盈满诗人的心扉。第三句“我的琴声呜咽我的泪水全无”是之前的一切意象的具象,是头四句情感的一个小高潮(不得不赞海子的诗,情感的表达如此富有层次和节奏,情绪的局部极大值和鞍点错落有致,层层递进,比一上来就洒鸡血或者毫无结构可言的那些现代诗或者古诗都好得多得多,更不提故弄玄虚的某些可笑的现代诗了)。之后一句情绪略舒缓,意象回到草原。与之天衣无缝地契合的,是前四句极为工整的曲,周云蓬的处理也极潇洒。尤其喜欢周云蓬在第四句第二个“远”和“归”的唱法,前者#A之前抖了一个#G,和蒙古风格的音乐非常相得益彰,又有远方的落拓不羁的感觉;后者音质虚实对比很强烈,情绪得到了舒缓。第三句“呜咽”的“咽”刻意在清亮的嗓音中带了一点沙哑的哭腔,情绪一下就饱满起来了。总之头四句把情绪铺垫得很到位,很自然衔接到第一个抒情上的阶段性高潮,也是名句,“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这首歌的节奏和字少腔长的特点都能让人听出蒙古音乐的风格,这句“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就是这样,真真是一唱三叹,怎么都抒发不完的孤寂辽阔。刚看这首诗,这句显得有点突兀,非常费解,只能谈谈我粗浅的理解。据说另外有些版本这一句作“一个叫马头 一个叫马尾”。仔细读一读,还是更喜欢“木头”。因为就动势的意象而言,“马尾”已经足够轻扬飘逸,不需要“马头”的重复,尽管“马头”带来方向感和更加厚重的运动感。而“木头”的意象,带来的是对马头琴的联想,与前句琴声呜咽对应,又让这一句有了音乐感。 另外,从音韵上说,木,莫卜切,在头一句嘴型更小,欲扬先抑,第二句马,嘴型更大,也更方便唱出更加浓烈的感情,又构成了对比。这一点在演唱中就很有味道。很难想象同样曲调唱成马头的样子。歌曲编排上,背景中打击乐的进入,辽阔感顿生,让这句醇厚的唱腔更加有味道。这一句在收尾还会一唱三叹地重复,又是另一种深情厚意。 第二段CD版的特色是加入了一段“亡我祁连山,使我牛羊(周云蓬唱词如此,原文为六畜,海子“怅望祁连”一诗作“牛羊”)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对于这句匈奴人的哀歌,各种评论的反差很大,或极爱,认为其出自海子另外诗篇,与全诗意象融和;或极恨,认为其出自境界与本诗相差甚远的诗,突兀至极故弄玄虚。私以为这一句加得还是很好的。首先,下一句就是第一个转调的部分,节奏和调式都与第一部分反差很大。作为一首民谣歌曲,这里一定要用心处理才不显得突兀。Live版本中大多数是用吉他伴奏过渡,感情真挚有之,复杂深刻不足,而且唱不好的时候真得显得很傻很装逼。。。所以CD版中既然可以做很多处理,过渡上就得下更多功夫。这样的西北古民歌,与后文“明月如镜 高悬在草原 映照千年的岁月”照应,强调的就是一开始的统领全诗的历史纵深感。从这个角度,这句加得既有必要性,又非常恰当。另外的一个私人化的联想是,莫名其妙地,这句会总会让我联想到心灰意冷的高欢在凝视草原,斛律金敕勒歌的歌声回荡在天外,怎么样的悲剧英雄,霍去病也好,高欢也好,现在都不在了,只有草原依旧灿烂地开着野花。大概是因为这句和敕勒歌都是游牧民族古民歌的原因吧。 然后来说说我最喜欢的,也是歌曲的高潮的第二段。第二段虽然很短,但是高潮迭起。这一段也是这首歌曲艺术性的体现。周云蓬在CD版中的优美唱腔实在是感人至深。“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这里是第一个转调,风格由抒情的草原民歌转为激越的歌剧性的风格。而不和谐的各种小二度音程的运用让情绪转向激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千古一叹,不外这月光下开满野花的草原,和孤寂的诗人和歌者。“我的琴声呜咽”这一句是第二个转调,风格转回第一段。可是一唱三叹就在于此,这里的“我的琴声呜咽”中的“呜”从一个#D走向另一个#D,情绪瞬间到了最高点,真可谓万古一悲。当然,演唱难度也很大,于是老周貌似没有几场live这里是不演砸的。。。“我的琴声呜咽 我的泪水全无”这里加入清亮的男声轮唱,心中鼓荡的激情真的是难以抒发,全诗和全曲的感情浓烈充盈到了极点。然后,“只身打马过草原”,情绪无可排遣,只能在孤独中远行。工整的曲调和化不开的浓浓深情,优雅真挚,不过如此。最后反复的“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在尾音上音效的回声处理和原本类似于在草原歌唱的回声编排,与第一段尾的同样词句对比。 这是一首唱法上不适合民谣,却只有民谣歌手的心灵才能唱出那种真挚的孤独感。有评论说海子的诗过于悲凉,张慧生的曲感情又极为浓烈,而周云蓬的声音却极富包容力,包容了一切的悲伤孤独并用一种平静而感人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觉得与其说是周云蓬声音的特质,不如说这种方式是阐释这首歌曲最合适的方式,而老周很聪明地找到了它。这首歌曲,过于讲究唱腔,则失去了真挚感,过于用普通的民谣唱腔,则失去了严肃感,也唱不出歌曲的韵味。CD的处理就很好,温柔敦厚,却传递着绝不输给其他民谣的真挚情感。而各种live版本,条件所限,效果都不是很好,尤其是歌词第二段两个转调部分是情绪最饱满,也是最难演唱的部分,可惜live版本的效果都无法和CD版媲美。 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正是被放逐到天涯,故人不相见,前途未卜之际,与这首歌的词曲歌者的心境,也许正好类似吧。 附歌词: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第一次去民谣音乐节有没有要特别注意的? (酸酸辣辣小排骨)
- 求购沈阳票三张 (喀纳斯的茫茫林)
- 求购10月24号 杭州演出门票2张 (喜之)
- 求今晚深圳票 一张两张都行 (唐尧 Ternex)
- 有人要深圳1张票吗? (StinkyLe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