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百家讲坛《诗歌唐朝》文字版

青如

青如(生无可恋) 组长
2014-03-26 12:26:48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青如

    青如 (生无可恋) 组长 楼主 2014-04-13 19:42:43

    第一讲 诗歌唐朝(2) 但是,过了几天以后,就出问题了。王禹偁有个儿子,名叫王嘉佑,当时大概已经十几岁了,王嘉佑说:“父亲大人,你前几天写的这首诗,好像是从杜甫的诗里偷来的!”意思就是杜甫已经写过类似的诗,你的诗是从他那里抄袭来的。王禹偁说,这怎么可能呢?我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呀!他儿子就拿出一本杜甫的诗集来,翻到那一页,给他看。王禹偁拿过来一看,原来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写的一首诗,题目叫《绝句漫兴》。这首杜诗是怎么写的呢?杜诗说:“手种桃李非无主”,就是我家里的桃树、李树是我亲手种的,这不是没有主人的花,不是野生的花木。第二句是“野老墙低还是家”,我是个野老,野老就是乡下老头,老百姓一个。我虽然家里很寒碜,我的围墙很低矮,但这毕竟是我的家,意思是说别人不能随意来侵犯我的园子。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下面两句:“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他说好像春风有意欺负我,晚上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我树上的几根树枝吹折了。也是几根树枝被风吹折了,枝头还开着花。为了让大家加深一下印象,我把这两首诗再念一遍。王禹偁的诗是:“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杜甫的诗是:“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两首诗非常接近,它们的构思、内容、句子,都非常接近。问题是王禹偁并没有抄袭啊,他是亲眼看到了这个景色,自己独立思考写出来的诗啊。所以,当王禹偁的儿子说,你的诗是从杜甫诗里偷来的,王禹偁不但没有生气,斥责儿子“你怎么瞎讲一气”,反而非常高兴,他大喜。他高兴什么呢?他说,哎呀,我的诗写得这么好了,都接近杜甫的水平了!为什么他觉得自己跟杜甫写得差不多了呢?因为这是巧合,是暗合啊!王禹偁高兴归高兴,但是从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就是刚才所引的王安石说的第一句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就是好的句子,优美的诗句,差不多被杜甫写完了。当然,唐朝的伟大诗人不仅仅是一个杜甫,不仅仅是一个白居易,唐朝还有李白,还有王维,还有李商隐,有很多优秀的诗人,他们写出了那么多的好诗。我们确实可以说,唐代的诗人已经把古代生活中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差不多都写过了,而且都写得非常好。所以王安石才会有这种叹息,言下之意是我们还怎么写诗呢?   到了现代,鲁迅先生也说过类似的意思。鲁迅有一个朋友叫杨霁云,他给杨霁云写了一封信,说到唐诗。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就是世界上的好诗,都被唐人写光了。他下面又说,假如你没有齐天大圣,就是没有孙悟空那样的本领,你不能七十二变,你不能一个跟头翻几千里路,跳出如来佛的掌心(实际上孙悟空也跳不出如来佛掌心),没有这个本领,你就不要再写诗,“大可不必再写诗”。所以说,唐代绝对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鼎盛时代,我们甚至可以说,整个唐代就是一个诗歌的朝代。闻一多说过,人家都说唐诗,我偏要倒过来说,我要说诗唐。什么叫“诗唐”?就是诗歌的唐朝,唐朝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诗歌,它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既然从唐朝直到现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唐诗的评价都很一致,大家公认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中的一座高峰,甚至说好诗几乎都被唐人写尽了。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唐朝以前,在汉、魏的时代,诗歌没有这么繁荣?为什么唐朝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诗歌也没有这么繁荣?只有在唐朝,诗歌才空前绝后地繁荣昌盛,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当然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所决定的。概括地说,五、七言诗从汉代产生以来,经过了汉魏六朝的长达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很多的教训。到了唐代,诗歌已经有条件实现重大的突破,得到大幅度的升华了。换句话说,诗歌发展到唐代,它进入繁荣昌盛阶段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都是文学史的常识,我们就不细讲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诗的繁荣有什么具体的社会背景。我觉得概括地说,原因就是唐朝全社会重视诗,喜爱诗,崇尚诗。在唐代,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诗人。全社会最崇尚、最尊敬的是什么人?就是诗人,或者说首先是诗人。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一看这个问题。

  • 青如

    青如 (生无可恋) 组长 楼主 2014-04-20 19:39:29

    第一讲 诗歌唐朝(3) 我们先看社会上层,先看统治阶级,从统治阶级这个角度来看。唐朝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后来受到很多批评,大家都知道,到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的时代,大家都批评科举制度。但是应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人非常高明的一种政治设计,所以当欧洲人刚开始知道中国很早就有科举制度时,他们非常惊讶,一千年以前中国就有文官考试制度!国家选拔人才是通过考试的,这是多么先进的制度!唐代的科举有好多种类,名目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类,一类叫做明经科,还有一类大家很熟悉,叫做进士科。但是当时人们最重视的,也是朝廷最重视的,首先是进士科,而不是明经科。当时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话,一句叫做“三十老明经”,还有一句叫做“五十少进士”。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稍微解释一下,“三十老明经”,就是说假如有一个人,他参加明经科的考试,他落榜以后明年再考,不停地考,考到三十岁,他终于考上了。人家就说,哎呀,这个人没出息,很笨,你看,一直考到三十岁,这么老了,才考上一个明经,所以叫“三十老明经”。另外一个人考进士,进士科当然很难考,他考不上,就明年再考,一路考下去,考到五十岁,终于考上了。人家就说,这个人真了不起,才五十岁,这么年轻,就考上进士了!为什么说五十岁考上进士比三十岁考上明经还要了不起呢?就在于进士难考,大家重视进士,所以更多的人才往进士科这边挤。那么,我们来看看唐朝进士科考些什么。有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考诗赋,考生要写一首诗,还要写一篇赋,其中诗又是特别重要。也就是说在唐朝,一个人能不能考上进士,最关键的,是在于你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这样一来,当时全社会的读书人,只要你想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你一定要非常努力地来学习写诗,练习写诗的技巧,因为只有诗写得好,你才能考上。所以说,对于唐代全社会重视诗歌,大家都努力练习写诗的社会风气,科举制度有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跟进士考试有关系的一种社会风气,唐朝有一个名词叫做“行卷”。“卷”是什么东西?就是古人写的作品,古人的书不是像我们现在一页一页订起来,古人是在很长的一张纸上写好作品,然后卷起来,再在中间用一个带子一系,这就叫做“卷”。所以我们现在说一本书有几卷几卷,实际上是古人的说法,现在的书不应该叫卷,古代的才叫卷。那么什么叫“行卷”?“行”就是送,我们说行贿,就是去送钱,“行卷”就是去送这个卷。为什么要送呢?因为唐朝的进士考试,跟宋以后不一样。从宋朝开始,进士考试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就是严格地看你这个考卷答得怎么样,因为考官阅卷的时候他不知道这是谁写的,考生的名字是糊起来不给你看的。宋以后的考官也没法从笔迹来判断考生的姓名,宋朝进士科考生的考卷交上去以后,政府专门雇人把它誊抄一遍,考官阅卷的时候,只看到誊抄过的卷子,所以从笔迹也看不出是谁写的,你要想包庇谁,不可能。唐朝不是这样的,唐朝的考官什么都知道,试卷上就写着张三的名字,李四的名字,一看就知道。而且唐朝还有一个习惯,这个考生能不能考上,跟这个考生在赶考以前有没有名声很有关系。就是有的考生原来就很有名,这个人的诗写得很好,大家已经知道了。还有就是有人推荐也很重要,唐朝的录取程序不是很严格的,如果有人推荐,比如宰相、公主,这些有地位的人,向考官推荐,说某某某诗歌写得很好,你今年一定要录取他,这个很起作用。这样一来,唐朝的考生除了到考场上去好好地写诗以外,他还要在平时做一个工作,就是行卷。所谓行卷,就是把自己平时写的作品,卷好以后,去送给别人看。有的人直接送给考官,也有人送给那些宰相、公主,反正是送给有地位的人,说请你看看,我的诗写得这样好,帮我推荐推荐。这个在唐朝的进士科录取中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传说王维考进士以前,有人带他到玉真公主家里去弹琵琶,王维擅长音乐,就弹一曲琵琶给公主听。公主一听琵琶弹得好,说这个小伙子了不起。带王维去的人就说,他诗还写得好呢。公主一听,把他的诗要来一看,发现那些作品都是自己早已读过的,就马上向考官推荐:“这个小伙子今年一定要录取!”王维就金榜题名了。所以唐朝的这种习俗,助长了行卷之风。广大的考生在参加考试以前,先要把自己的作品到处送,让大家知道,我会写诗,我写得好。这样的习俗,当然对诗歌写作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大家都要努力写诗,要写得好,否则你就不可能考上进士。

  • 青如

    青如 (生无可恋) 组长 楼主 2014-04-20 19:42:59

    第一讲 诗歌唐朝(4) 除了科举制度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帝王将相,都非常喜欢诗歌,所以朝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奖赛,当场来比赛写诗。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在武则天的时候,在唐中宗的时候,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709年正月晦日,唐中宗举行了一次诗歌大奖赛,在长安的昆明池前面,搭了一个彩楼,皇帝、皇后以及评委,都待在彩楼上面,百官都站在楼下面。皇上下令,让官员们每人写一首诗来参赛,写好了诗,把卷子交上去。请大家注意,百官都奉命写同样的题目,那一次的题目是《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就是皇帝自己先写了一首诗,百官一齐奉和。凡是奉和皇帝的诗,就叫做“应制”诗。过了一会儿,评好了,凡是没有得奖的,没有被选中的,就把你的作品从彩楼上扔下去。书里面写得很精彩,说过了一会儿,那些卷子像雪片一样地飘落下来,下面站着的官员纷纷去捡。一看这张是张三的,你就收起来。那张是李四的,他就收起来。为什么呢?你落榜了,你写的诗被扔下来,就是你没有被选中。纸片纷纷地飘落下来,大家都拿到了,最后只剩两个人没拿到,一个是沈佺期,另一个是宋之问,就是这两个人的作品还在楼上面,还在上面评,进入最后一轮了。沈佺期、宋之问是齐名的两个诗人,并称“沈宋”,他们两个人进入了最后一轮,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只剩沈佺期跟宋之问在那里PK,两个人最后决赛。又过了一会儿,又一张纸片飞下来了,大家赶快跑过去,一看,是沈佺期的,这说明什么呢?就是宋之问得奖了,宋之问获得了第一名。评选结束以后,评委会主任上官婉儿,一个女士,很有才气的,武则天非常欣赏她,上官婉儿就出来宣布评奖结果,同时也宣布评奖理由。她还要说明为什么在沈佺期跟宋之问的两首诗中,最后要选宋之问的。她说两首诗的前面部分都写得差不多,水平不分上下,但是两首诗的结尾,就是最后两句,沈佺期说:“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宋之问说:“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上官婉儿就说,沈佺期的结尾两句,句子完了,诗意也枯竭了。而宋之问的这个结尾很好,就是诗歌虽然完了,它的气势还没有衰竭,还有雄健的气势,所以宋之问的诗更好。沈佺期听了也心服,自己的诗确实比不上对方,不敢再争议。   还有一次,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在洛阳的龙门举行诗歌大奖赛,武则天亲自来评,竞赛方式也是众官员当场写诗,当场交卷。武则天性急,下令说谁先交卷就获奖。有一个叫东方虬的诗人第一个交卷,当然他的那首诗写得非常出色,武则天大喜,马上命令左右,赏给他一领锦袍,就是一件用锦缎做的袍子。一件锦袍未必值多少钱,但是武则天那时候已经称帝,她是皇帝,皇帝赏给一件锦袍,这就非常荣耀。东方虬当众把锦袍披在身上,非常高兴,非常光荣。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宋之问的作品也交上去了,武则天拿来一看,哎呀,宋之问这首诗写得更好,武则天就下令:“东方虬,把你的锦袍脱下来,给宋之问穿上!”东方虬只好当众把锦袍脱下来,宋之问当众披上。这说明什么?说明统治者重视诗歌。在这种场合下,你能得到这样的奖赏,就非常的荣耀。既然社会的上层,帝王将相,他们重视诗歌,这对于全社会的风气,对于整个社会上的诗歌写作,当然会产生非常有力的激励作用。   一个人诗写得好,就会有名气、有地位,甚至会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从而进入仕途。可见唐朝的统治阶级重视诗歌,这对于社会上重视诗歌的风气,对于整个社会中诗人的写作,都起到了一种正面引导的作用。但是如果离开社会的上层,唐朝的诗歌在民间又会得到怎样的待遇呢?

  • 青如

    青如 (生无可恋) 组长 楼主 2014-04-20 19:49:55

    唐代社会的上层如此,下层或者中下层又如何呢?让我们离开帝王将相,来看看民间的情况如何。情形也是一样的,下面我先讲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所谓“旗亭”就是酒店、酒亭,为什么叫旗亭呢?古代的酒店外面不是挂一个木头的招牌,更不是现在的霓虹灯招牌,古代是挂一面旗,一块布,上面写几个字,“某某酒家”,挂在酒店外面,所以酒亭就叫旗亭。“画壁”就是在墙壁上面画一道记号。这个旗亭画壁的故事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盛唐时候有三个很有名的诗人,一个叫王昌龄,大家都知道吧?第二个叫高适,大家也知道,也很有名。第三个叫王之涣,也是著名诗人。有一天这三个诗人在长安相遇了,见面以后,三个诗人就走进一家酒店去喝酒,当然一边喝酒,一边就谈谈诗。我们看《水浒传》里写到鲁智深碰到他江湖上的朋友,一起到酒店里去喝酒,就“说些枪唐代宴乐图棒”,喝酒时候说什么呢?说枪棒,讨论武功,因为他们是练武的人。诗人在一起,当然说诗了,所以三个诗人在酒店里坐下来,就谈谈诗歌,谈得很愉快。过了一会儿,突然看到一群歌女走进来,她们在酒店的另外一个角落坐下了。三个诗人就说,我们平时都觉得自己是比较有名的诗人,三个人都以为自己的诗写得不错,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正好今天有机会了,来了一群歌女。你们知道唐朝人唱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就是唱这些五、七言的诗歌,盛唐时代还很少有词。所以歌女唱的歌曲,就是诗人的作品,主要是绝句,诗就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所以三个诗人就说,现在有一群歌女来了,歌女凑在一起肯定要唱歌,她们带着乐器呢,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待会儿她们唱歌的时候,唱谁的作品更多,唱你的诗多,还是唱我的诗多。唱谁的诗多,就说明谁的诗更有名,更流行。果然过了一会儿,那些歌女开始唱歌了。第一个歌女站起来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谁的诗啊?是王昌龄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选进《唐诗三百首》的名篇。王昌龄一听非常高兴,唱我的作品了!王昌龄就伸出手,在他背后的墙壁上画上一道记号,说:“一首绝句。”就是我已经有一首绝句被人歌唱了。过了一会儿,第二个歌女又站起来唱,她唱的是一首五言诗:“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这首诗大家不太熟悉,它是谁的诗呢?是高适的。当然我要稍微解释一下,古书中说,歌女又唱了一首绝句,实际上这四句诗,是高适的一首五言古诗中的一个片段,这首诗原来有二十四句,比较长,这是开头的四句。这四句可以独立成篇的,把它抽出来单独作为一首诗也行,因为有独立的意义,所以当时的歌女拿出来唱。高适一听也很高兴,也在墙上画一道,说:“一首绝句。”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歌女站起来唱,也是唱的七言绝句:“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又是王昌龄的,叫《长信秋词》,也是选到《唐诗三百首》里的,很有名的诗。王昌龄就更加高兴,转过身去又画一道,说:“两首绝句。”这时王昌龄跟高适一起转过脸来,朝着王之涣笑。王之涣脸上就挂不住了,他们两人一个是一首,一个是两首,自己却一首也没有。王之涣就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她们这三个歌女,唱的都是下里巴人的东西!他说还有那个最美丽的歌女还没有唱,待会她唱,要是还唱你们的作品,我就甘拜下风。要是她唱我的诗,你们就要拜我为师!又过了一会儿,第四个歌女,也就是王之涣说的长得最美的那个歌女站起来了,她开口一唱,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的诗?王之涣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是选到《唐诗三百首》中的。这下王之涣就高兴了,给他说中了,最美的歌女站起来就是唱他的诗。王之涣说,怎么样,你们两个乡巴佬,我难道是瞎说的吗?三个人就哈哈大笑。那些歌女听见这边三个人哈哈大笑,就跑过来问,三位先生你们高兴什么呢?他们就说,你们刚才唱的诗都是我们三个人写的。哎呀,那些歌女说,真是有眼不识“神仙”!大家一起过来朝他们行礼,邀请他们一起过去喝酒,大家都很愉快。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就说明在盛唐的时候,社会上面最流行的歌曲,受到人民群众普遍欣赏的作品,就是诗,你诗写得好,你的名声就非常大,你就非常受民众喜爱。

  • 青如

    青如 (生无可恋) 组长 楼主 2014-04-21 16:35:40

    诗歌唐朝(5) “旗亭画壁”的故事发生在盛唐时期,盛唐时期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大,百姓安居乐业,又因为统治阶级的提倡,整个社会都重视诗歌。到了中、晚唐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生活不再那么浪漫、热闹,那么,这种整个社会都喜爱诗歌的风气,还能延续下去吗?   这种风气从盛唐一直延续到中唐、晚唐,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我们刚才提到王安石的话:“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这个白乐天,白居易,就是中唐诗人。白居易一方面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才非常好,诗歌水平非常高;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通俗的诗人,相传连不认识字的老太太对白居易的诗都是一听就懂的。容易懂的作品就容易被人接受,所以白居易的诗在社会上被接受的程度非常高,雅俗共赏。有一年,白居易从长安被贬官到江西的九江,当时叫江州。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这一贬对他是有好处的,白居易到了江州以后,才写出了《琵琶行》,他不到江州的话,一辈子也写不出《琵琶行》来。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好朋友元稹,他对元稹说:我这一次从长安贬到江州,走了三四千里路,一路上路过了许多小旅店,还路过了很多乡村学校,还有寺庙,还坐了客船。这些建筑,这些船只,到处都题着我的诗。也就是说,到处都有人把白居易的诗题在墙壁上、柱子上。他还说,我一路上遇到的人,不分男女老少,白居易画像有的是体力劳动者,有的是出家人,他们都能背诵我的诗。白居易很高兴,这说明他的诗被很多很多的读者所接受,大家都读,大家都喜欢。我们现在还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着,当时白居易的诗还有一个最狂热的崇拜者,堪称超级发烧友,这个人喜欢白居易的诗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个人姓葛名清。葛清有个习惯,他喜欢文身,文身就是在身上刺花,他在身上文的不是什么青龙、白虎的图案,他浑身都刺着字,他刺的是些什么字呢?都是白居易的诗,他在浑身上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诗,前胸、后背、手臂、大腿上全刺着白居易的诗。而且他对身上的诗句非常熟悉,人家问某一句诗在哪里?他用手向前胸一指,说在这里。另一句诗在哪里?他又把手向后背一指,说在这里。他浑身上下刺满了白居易的诗,所以他走来走去,大家说这是一个流动性的白居易诗板,古语叫“白舍人行诗图”。因为白居易做过“中书舍人”的官,所以称他“白舍人”。可见中唐的时候,社会上对诗歌、对诗人的崇尚同样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同样是在中唐,还有一个更加有趣的例子。另一个中唐诗人,当然他的名气没有白居易那么大,这个诗人的名字叫做李涉。可能大家不太知道他,但是他在中唐时候,也是一个相当有名的诗人。有一次,李涉路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做井栏沙,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在今天安徽省安庆市的西南方,有一个小镇叫皖口镇,井栏沙就在那个地方,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庄。李涉经过井栏沙,他写了一首诗,他说:“暮雨潇潇江上村”,黄昏时候下着细雨,江边上的村庄本来就很荒凉,黄昏时候又下着细雨,就更加荒凉了。“绿林豪客夜知闻”,突然来了一个人挡住去路,是谁呢?是一个强盗,一个绿林好汉来了。第三句、第四句我待会儿再讲。这首诗说的是什么事情呢?原来,李涉带了一个书童,一起路过井栏沙,正想投宿,船还没靠岸,突然被一个强盗挡住了。强盗挡住了路,当然会说:“来者何人,留下买路钱!”李涉的书童就说:“这是李涉先生。”强盗一听说是李涉,是个有名的诗人,就说:“久闻大名,久闻大名,既然你是李涉,我知道你是有名的诗人,我就不抢你的东西,你也不要给我买路钱了,你写一首诗送给我吧!”李涉就写了这首诗,前面两句就是“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三、四两句是:“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就是他年我也不用隐姓埋名了,因为现在的世界上,有一半人是跟你一样的,天下已经不大太平了,强盗很多,走来走去都碰到你这样的人,所以我也无所谓了。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说到了将来你也不用隐姓藏名了,你不要说我当过强盗怕人家知道,现在世界上强盗多得很,你没事的。李涉写了这首诗送给强盗,强盗一看,非常高兴,结果不但没有抢他的东西,不要他交买路钱,反而送了很多东西给李涉,说你是大诗人,我送些礼物给你。于是李涉就平安过关了。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唐代,整个社会,上上下下,都崇尚诗歌,都喜欢诗歌,都懂得诗歌的价值,都尊敬诗人。这种风气已经普及到了什么层次,到了强盗这个层次了。连强盗都喜欢诗歌,都懂得诗歌的价值,那么我们大概可以下这个结论:唐代社会从上到下都有崇尚诗歌的风气。在这样一种风气下,当然大家都会来写诗,最有才华的人都把他们的才华用在诗歌写作上。所以我们说,唐诗要想不好也难!这就是闻一多所说的“诗唐”,也就是诗歌的唐朝!

  • 青如

    青如 (生无可恋) 组长 楼主 2020-02-14 18:47:12

    目前只有这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8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