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禅语珍藏 之一
来自:kimnara(过去遥遥谁是你,未来云烟你是谁)
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 佛教中的三毒: 贪:渴取一切顺境。嗔:对所遇逆境引起忿怒 痴:心智懵懂,不明事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放下得失心,人生才会更从容。人一旦有了得失心,就会患得患失,结果未必能如愿;如果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放下得失心,执着而不固执,放下而不放弃,看开而不看破,才能不被外物所左右。放下得失心,专注于当下,做眼前该做的事,才会有成功自在的人生。 学会将自己的光芒收拢回来,学会珍惜与节制,用那些光照亮自己,温暖家人。不浮夸,不焦躁。 顺应别人,会得善缘;改变自己,会得善果。万般计较心自烦,万缘放下性清净。不用找寻成功的方法,只要面对失败的原因。攀缘之心一止息,万缘方能都放下。多吃伤身,多想伤神。从易处改变,从近处做起。叛逆之心起,人我皆苦;如随顺之行,你我皆乐。 修行有很多方式,有的人放下了琐碎的事情去了清净的地方,静心学习和观照,这是一种修行;也有的人与世俗共舞,和人们一样的吃穿住行,但时时在内心保持谦卑和内省,这也是一种修行。觉知、即是修行。 ——Tashi活佛 真正的佛弟子,不是念珠的收藏家,不是各大寺庙的旅行家,不是佛经念诵者,禅修爱好者,佛教史、经论、造像的研究者,素食小资主义者,避世的隐居者,俗世的慈善家。而是心相续训练者,因果敬畏者,轮回厌倦者,菩提心践行者,万缘放下自在者,无我空性修行者。-- 索达吉堪布 说话三宝:请、谢谢、对不起;处世三宝:谦虚、礼貌、赞叹;教养三宝:安静、慈祥、沉稳 ;家庭三宝:喜欢、幽默、体贴;饮食三宝:均衡、节制、感恩;健康三宝:步行、少欲、气和;学习三宝:谛听、信受、奉行;交友三宝:诚信、正直、谦卑;人心三宝:真实、善良、宽容。解决问题三宝:面对、处理、放下。 这世界最大的浪费,是在恩怨对错中纠缠,不要说解脱有多远,就在转身之间。 【堪忍世界】有一句经典禅语说:“婆娑往来八千度。”“婆娑”的意思是堪忍。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红尘世界,虽然有五欲八风种种煎熬人心的东西,但只要我们应该乐在其中,不思出离,能够忍受,如此菩萨也就会充满爱心地来到这个“堪忍世界”中来度化众生。 禅修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增进觉照力,使我们以更开放、清晰和了解的态度来响应。禅修不只让我们更平和,禅修是为了启发对自我的了解,一旦我们了解自己,就能了解他人;当我们了解他人,就能终止痛苦。我们可以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响应一切,以尊敬和慈悲响应他人。 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念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博学多才.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宇宙,对人生,对命运,对自然法则探索和思考,学佛目的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颗纯洁,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众生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阿底峽尊者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那就是:希望受到赞美;不希望受到批评;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希望声名远播;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这就是所谓的世间八法,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掉入的八个陷阱,我们应谨记在心,如果你陷入了就会变得脆弱,反之,你会变得强大。 真正的修行人是赞叹别人的善行,绝不批评别人的不是,不会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在外面恒顺众生,见到人家欢喜,我们表面也欢喜,内心清净。遇到不好的事情,偶尔也可以发个脾气,那是表面生气,心里面是清净的。所以要知道,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都要保持清净心,不起贪嗔痴慢疑,这是修行的关键。 当你息妄归真,观察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那里是一片宁静的大海,没有任何念头的波涛。你已在不知不觉中,止息了所有的计较与猜度。这时你自然会明白,为什么许多智者喜欢教导我们“停下来,享受生命”。需要“停”下来的是你的脚步吗?不是,真正需要停下来的是你那个总是在制造痛苦假象的妄心。 这世上真正属于你的只有几样东西: 造过的孽、受过的罪、流过的泪、花出的钱、得过的病、受过的伤、失去的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诸如贪婪、嗔恨、愚痴等一系列的烦恼……丢掉这些“属于”你的东西,你会发现,你还有一颗空灵智慧的心;你会发现,「你本来就一无所有,你原本就一无所求」。 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 人人有佛性,本来是佛,可是我们却不知自己即佛.我们的心被虚妄所左右,心每天在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来来去去,不知道多少次,时而佛心,时而魔心,时而天堂心,时而地狱心.参禅,就是从禅里面找回自己的佛性,找回自己的真如,找回自己的禅心。 如幻的世间,一切有为法皆在无常中生灭。由是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亦不可得。诸法无自性,不永恒故,所以名为"空"、"无我"。即没有一个不变的主宰。生命的无常,其经历就是从每分每秒中消逝, 我们就象坐上火车去往终点,人生永远没有重复的昨天。放下那颗浮躁而纠结的心,好好的珍惜当下。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暄。若能钻木出火,污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六祖慧能大师 烦恼只是一个念头,一个妄想,其产生离不开众多因缘和合.若能在众多因缘中保持智慧观照,烦恼就无从生起.烦恼到底会不会成为菩提,关键在于觉或不觉.不觉就是烦恼,觉了当下便是菩提.烦恼和菩提都没有离开我们现前的一念,只是烦恼生起时,菩提就被遮蔽了;而菩提显现时,烦恼则烟消云散. 过去遥遥谁是你,未来云烟你是谁。流沙之间谁温暖,风华路上感动谁。保持此刻的一份清静,安住一念一念中,心头有座如来,问心何必问佛。所谓过客,不过是红尘看我,我看红尘。 佛法就是一轮明月,水中映月,无水者以为天上无月,是玩钝人看佛,开口便谤佛谤法。水浅者以为天上月薄,是缘浅人看佛,只求佛保佑一己之私。水浊者以为天上月远,是德浊人看佛,知佛而难近。水动者以为天上月碎,是多欲人看佛,求名求利,求福求寿。只有水静无痕,才能月印天心,天印水心,一览无余。 "当你在一个地方做一件好事时,善行在宇宙每个角落都会有回应和影响。别担心你只能在宇宙一个小角落做一件小善事,只要在那一处,便成为一个佛身。"在我看来,佛教的最大教义就是善,与自然为善,故不杀生;与人为善,故圆融不争。善如水,故能汇成大海。——《一心走路》 【无常无我】人一生都生活在五欲六尘的追逐里, 但世间并无永远存在的东西? 无常即如此。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但无常,而且无我。 所谓“我”,是恒常不变的实体,具有自我主宰的功能, 然而,世界上没有能单一独立、自我存在、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 明白此真理,人生才能如行云流水般自由逍遥。 总要慢慢成熟,将这个浮华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不再相信。但是,这个世界里美好总要多过阴暗,欢乐总要多过苦难,还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 人生,切莫以得失来相论,真正的得与失也远不是我们所看见、所理解的,所有外在的“得”,最终走向“失”,而真正失不去的是每一场经历时的感受、经历后的领悟。埋怨、仇恨,一定让自己失去更多,当爱走向宽广,当爱大到无疆,带来的必定是心灵的充盈和宁静。带着祝福的了结,是一场自他的宽恕。 世事变幻莫测,人心无常善变。今天想拥有的,未必在未来是幸福的,很多事情想得太多只会是一种负累。生命是个复杂的东西,我们谁能够预测下一秒的故事呢?那么,就好好活着吧,用这一秒的行动去改变下一秒的命运。因为,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只有好好把握当下才能把握未来。 【禅悟人生】 1、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 2、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3、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4、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 5、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个悔字。 6、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 7、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我们能够看到的光,只是光谱上的一小部分;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只是声波中的一段频率;我们能够知道的生命,也只是轮回里的一个小阶段,其余的我们既看不见,也听不着,但却都是存在的。 【切记】人生逆境时,切记忍耐。人生顺境时,切记收敛。人生得意时,切记看谈。人生失意时,切记随缘。 心情不好时,当需涵养。心情愉悦时,当需沉潜。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2.生活其实没什么变化,变来变去只是我们的心;3.在生活路上,我们就像许多个轮,碾过,看似深刻的刻画着印子,其实最后什么都没留下;4.随缘而不任性,便是修行;5.为自己绽放,当下你就最美;6.我们最不需要在乎的就是别人的目光;因为你怎么看自己,世界就怎么看你. 漂泊人间,由业所转,因果报应一豪不差。一切的一切皆是你我自作自受。让痛苦来医治我们麻木的爱心;让灾难来唤醒我们迷失的良知;让风雨来洗涤我们原本富有同情的悲心;让诽谤来寻回我们原来慈悲的愿心;让忏悔来换回我们原来清静的佛心。 有福德的人,通过欣赏别人的优点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光明;通过赞美他人的功德来让自己的福德更加圆满;通过观照自心来让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更加发挥。缺福德的人,常常观察别人的缺点来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污染;常常谈论他人的是非来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烦;常常评判别人的对错来惩罚自己使自己倍受折磨。 佛说一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各有前因,致获现果。了此,只宜自忏宿业,何暇怨人乎哉。所以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受宠若惊,受辱不怨,逆来顺受,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 【佛教暮鼓禅语】一盏灯点燃另一盏时,没有一盏会因之减弱;当一颗心照亮了另一颗心,它会使你内在更为光明。 【虚云长老修禅录】 ① 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②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③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 利。 ④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⑤妄想来了,就让它来,我总不理会它, 妄想自然会息。 ⑥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真正的平静,就是虽然身处车马喧嚣之中,仍然能够静下心来,默默雕饰寻常的生活。 人们以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其实是我们对无常的态度,我们的希望和恐惧,让人持续处于焦虑中。对于无常,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因为无常就是生活。年轻的会衰老,相聚的会离散,拥有的会失去,就是这样。 认识到这点,我们终于可以放松,这对缓解焦虑、愤怒、嫉恨等情绪会很有帮助。 ——希阿荣博堪布 哪里有迷妄,哪里便会有平静生起:当以智慧洞察迷妄时,留存的就是平静。 只有离开了对期望的追求,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内心平静。 内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归宿。 面对逆境,你若忐忑,造访者就是恶魔,你若平静,那就是天使。 如果我们无法做大事,那么就怀着大爱做些小事。 一切万法皆由因缘条件聚合而生,缘起则生、缘尽则灭,没有任何坚固长久不变的驻留。如果执着于身体房子是我、我所有的,则当其变化时就会悲伤忧愁;而了解亲证这一真理者,由于认识到万法的无常,所以面对变化,能够平静坦然、心平气和,因为已经能够如其实际地了解万法的本质,世界因堪透而澄净。 生命是什么,每个人都是岁月的山光云影,花香雾岚,这些能留在时空隧道的记忆,终将淡去,散远,故说生命即是瞬间,当下才是永远。珍重。 一切快乐的因,在於“我们能给予别人快乐”;一切痛苦的因,在於“我们始终放不下自己的执着”。快乐与痛苦,在于我们的“一念之间”,所有人都是希望快乐的,没有人愿意沉溺在痛苦之中。因此,降伏自心,转变心念,放下我执,比什么都重要。 做人,应该以良心、正直、宽容、利生、深信因果为原则,这些也都是佛教中所含括的道德內容,也是一切修行的基础。如果这些都做不到的话,诵经、礼佛都只是形式,不是真正的修行。佛法的核心有两项:平等对待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及破除一切执著的大智慧见。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皆不离此两项原则。 【还债就是修行】1.当下无论再苦,想想世事无常,没有苦难会伴随一生,再大的苦都始终会过去;2.所以,你活着不能只为为了自己.所以,要死也要把债还完了再死;3.像堂吉诃德一样,走向属于我自己的人生战场;4.红尘情债,世间恩债,你欠下那么多,好好还债就是修行;5.还债即布施,布施即感恩. 阿弥陀佛说: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领悟无常;不要等到无药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终结才断恶行善;不要等到面临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离开人世才寻求解脱;不要等到身心分离才求生佛国。如果那样,一切来不及了。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当下内心做起。 很多名为学佛的人不了解无常,甚至不敢思考死亡问题,认为死就是生命的终止。我在此确切地告诉大家,死亡不是终止,而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即是踏上死亡的起步,而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佛教称其为轮回。如果认识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了解到什么是因果、无我智慧。 世界原本就是清清静静的,只是人的欲望扰乱了这个世界才会有纷乱。 你若不修一颗清净心,走到那里都是喧嚣世界。 漂泊的心易感到孤寂,孤寂的目光最想觅到希冀;其实,人每时每刻都踏在选择点上,瞬间可以万念放下,又可以奢求中继续;但是,无论今生你有多么辉煌,或有多落魄,总有那一天,当下的尘缘都将慢慢散去;心外无一物只有业随身,爱恨情仇悲悲戚戚永不停息;如果真倦了,就沿着心路向佛皈依。 不是所有的擦肩而过时都会相识,不是所有的人来人往间都会刻骨,离散不过是最平凡的结局。刹那便是永恒,让我们感怀轮回路上的每一个际遇,珍惜每一次重逢。 “得”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学问。没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没有悟性的人“舍不得”。舍得金钱,才能赢得自己,主宰生活;舍得功名,才能静下心来,顺其自然品味人生。痛苦是因为舍不得,幸福是因为舍得;忧郁是因为舍不得,快乐是因为舍得。舍得之妙,妙在微言大义;舍得之精,精在有舍有得。 「凡是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也会给你带去痛苦。」 在滚滚红尘中,坚持做一个清醒的人。在物欲横流中,坚持做一个干净的人。在众人都说人心叵测时,坚持相信人性的善良。在礼崩乐坏时,坚持信守心中的道德和理想。在天下人都笑我傻时,坚持用简单的心,天真的眼睛看世界。坚持自己的心灵和信念,哪怕这坚持只剩下自己孤独一人。 心念决定言行,未来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现在的起心动念。人若能活出自我,自然不会与他人攀比,不会在意他人的评价,自然变得乐观坦荡,生命也就变得单纯而喜悦了。人的每一个夜晚都是一次死亡,每一个黎明都是一次重生,每天都欢喜地面对人事物,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回报。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莲若珍藏句子箴言之二 与有缘分享 愿心有灵犀 如有所悟 (kimnara)
- 脾气原来如此重要! (kimnara)
- 般若禅语珍藏 之一 (kimnara)
- Samsara 轮回 天地玄黄导演新作 (kimnara)
- 天地玄黄 (kimn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