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去看了《赤壁下》

走路去纽约

来自:走路去纽约 组长
2009-01-08 01:04:0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走路去纽约

    走路去纽约 组长 楼主 2009-01-08 01:32:48

    转帖: 《赤壁》的上部中,非常贴近生活的搞笑台词和恢宏的战争场面成为看过电影的观众谈论最多的两点。而这两点,在下部当中,也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整部电影中让人快乐和振奋的元素。

      在上部当中,金城武扮演的“诸葛亮”贡献了诸如“我还是不够冷静”等经典台词,而在下部当中,这个帅气幽默版“诸葛亮”的形象进一步得到深化。譬如,“诸葛亮”在跟“鲁肃”解释自己为何天文地理都懂的时候,说道:“什么都懂一些,生活可以更多彩一些”,而在蜀吴联军对抗曹操的大军前,“诸葛亮”更是以一句“以我多年种田的经验”让试映现场笑声如雷。另一方面,在上部当中,还原了刘备“草根皇叔”形象的编草鞋的桥段,在下部中,替换为刘备携着关、张、赵三员大将一起包元宵的戏份,再次制造了出人意料的笑料。担负起另一部分较活泼轻松戏份的,是赵薇和佟大为之间有些暧昧的友情戏,他们两人的戏,最终也成为阐述吴宇森拍摄《赤壁》主旨的关键。

    《赤壁》上部共有600多个特效镜头,而到了下部,这些特效镜头的数量翻倍达到了1400多个,由于著名的“草船借箭”、“火烧连环”战役都在下部中呈现,因此运用特效成为下部中战争戏的一大看点,而“草船借箭”和“火烧连环”分别体现了“静”、“动”两种不同的战争场面。

      而在文戏方面,“孙尚香”和“小乔”这两个角色在故事中,变得举足轻重。吴宇森之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初拍摄《赤壁》,一是出于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想法,另一着眼点则在于为经济状况低迷、竞争环境激烈的观众拍一部励志的、鼓舞人心的电影。而“孙尚香”和“小乔”这两个角色对于吴宇森这一拍摄初衷的表达,无疑具有点题的作用。

    孙尚香:“我娘叫我胖猪。” 孙叔财:“我娘叫我饭桶。” 孙尚香:“呵呵,我们一个是饭桶,一个是胖猪。” 孙尚香夸孙叔财:“北方人比较潇洒。” 孙叔财顺话道:“我是有点傻。”(孙尚香、孙叔财第一次见面)周瑜:“你真是一个疯子。” 诸葛亮:“我们都是疯子。”(周瑜与诸葛亮互立军令状)诸葛亮:“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才多彩一些。”(诸葛亮借东风,鲁肃诧异其懂天气) 诸葛亮:“以我多年种田的经验,这个风向应该……”(借东风) 曹操:“我输给了一场风,败给了一杯茶!” 关羽:“你已经过时了!”(曹军大败,曹操被周瑜等人围住)

    试映会后,各地院线经理大都认为,下集比上集更有话题性。重头戏莫过于“草船借箭”“蒋干盗书”“火烧赤壁”。情节由孙尚香(赵薇饰)开始,她渡江混入曹营打探,并结识了曹将孙叔财(佟大为饰)。孙叔财将孙尚香招入了蹴鞠队,还上演了一出跨越战争、跨越仇恨、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最令人期待的感情戏是小乔(林志玲饰)和曹操(张丰毅饰)的,小乔不顾周瑜反对只身前往曹营,试图说服曹操撤兵。下集中,林志玲的戏份明显增加,她的表现也获得了更多的好评。最终“火烧赤壁”的震撼场面,足见吴宇森对大片场面的控制力,张弛有度,节奏刚刚好。

    《赤壁(上)》的“萌萌”和“略懂”给观众留下了雷人印象,而下部中不少台词将继续成为经典“段子”。

  • 走路去纽约

    走路去纽约 组长 楼主 2009-01-08 01:37:49

    转: 我刚发现原来赤壁的英文名是red cliff,于是我轻轻地被雷了一下。      这是一部我很久以来看得完全没有感觉的电影。原以为搞笑色彩会很浓,可惜因为上部实在是太有喜感,以至于下部的笑点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出彩的地方。唯一记得的一句就是小武同学的“都略懂则生活多彩一些。”不能不说,亮同学不愧足智多谋,连搞笑的话也都这么有道道。      于是以己之见,这片好像是大杂烩,正史野史导演自己加的历史,喜剧悲剧正剧,战争爱情国家天下,黑泽明张艺谋冯小刚,都揉在一起,你可以当它是一顿丰盛的什锦大餐,也可以将其看成是所有剩菜混合而成大锅粥。不过是一部电影而已,没有必要加上那么多的历史和意义。于是我给这部电影的评价是“还行”,实在说不出什么好与不好的地方了。      亮和瑜。电眼依旧,魅力无边。老娘我真是越来越萌这两个大帅男了。若是没有他们,这部片子还会怎样?当然两人暧昧的情感也是无法挥洒,四眼相对,虽是无言,定是情谊三千两。小乔走的那一夜,小武安慰着小伟,两人对弹古琴,人生几何。最后一幕,终是要三分天下,瑜是瑜亮是亮。却是不诉离伤。p.s诸葛小亮同学走路的动作还真是内个什么呢。      尚香叔才。我可以说,孙尚香就是花木兰么。可是她还是没有花木兰幸运,自己爱的小傻子死了,而且是死于自己人手中,而且若不是自己要跟他说话他也死不了。吴导加这么一段戏,是为了这部男人戏里有爱情么。不懂。p.s关于佟大为。1.他胖了。2.现在看他完全是《苹果》里的印象了。。。。      孙权。啊。萌啊萌。小震震的声音太好听啦!虽然眼没有小武和小伟那么电,但是整个气质要飒爽很多。帅。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原本觉得赵子龙很帅气,可是让胡军演起来怎么就那匪气逼人。当年看他的《潘玉良》的时候还觉得蛮温文尔雅风流倜傥的。至于刘备,咳,越看越不顺眼。至于张飞,话说我一直分不清他和李逵。关羽么,上部的时候他每次出来造型都很惊天地泣鬼神。下部完全没有关注了。      鲁肃。这个哥哥真好玩,真好玩啊真好玩。      小乔:嗲神不愧是嗲神,花瓶充当得很到位。仅此而已。      曹操。一直觉得张丰毅演戏挺不错的,看这部片子时我发现我错了。但是当我看到曹操失败时他披头散发的绝望神情时,我发现我错怪张丰毅同学了。吴导这部戏为周瑜平了反,却把操同学刻画得太过险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心中的历史。      只是这一战打到这个份上,谁都不是赢家。

  • 走路去纽约

    走路去纽约 组长 楼主 2009-01-08 01:41:29

    其实印象最深的是,曹操杀了蒋干之后,对着他的尸体愤愤表明自己杀其之由时说,你蠢也就算了,还害我也蠢!

    kao,编剧太有才了!

  • 走路去纽约

    走路去纽约 组长 楼主 2009-01-08 01:42:16

    转: 总体来说,这个片子里的人分为三种:打酱油的,比较认真地打酱油的,非常认真地打酱油的。不过总的来说,都是打酱油的。华佗算很不认真的,半截莫名其妙跑了。    用向《本杰明奇事》致敬的方法来写,最后应该出一个总结:有些人会放鸽子,有些人会做汤圆,有些人撑杆跳,有些人养乌龟,有些人会泡茶,有些人哞哞叫,有些人当人弹,很多人点火,有些人蹴鞠,有些人头疼。差不多就是这样。。。接着上集的关二爷小碎步当然还有。    雷人的台词就不说了,果然是奥运之年拍出来的电影,各种体育运动一应俱全,踢球、撑杆跳、跨栏、扔标枪、射箭……撑杆跳还是背越式!赵云大叔太牛了。    看完出来觉得脸都笑疼了,战争片拍成这样也挺强的。“青年英雄”曹操真应该让张达明来演啊,“别闹”~~

  • 走路去纽约

    走路去纽约 组长 楼主 2009-01-08 01:45:36

    转: 太好看了!从头笑到尾!我被点笑穴了,暴笑。08年已经过去了,09年又一部雷人片震撼问世,没看得赶紧了,不然就会有人对你说:叔才,别闹,你个青年英雄过时了,别字连篇,这完全是你的风格,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才会多彩一点,只是我跳过来,你干吗又跳过去,你当你刘翔啊,还跨栏跳,你蠢也就罢了,还害得我跟你一样蠢,气象预报员说今晚有大风,不过以我种田的经验,现在我们都很平安,我也不冷,所以萌萌,你就去吧,我是不会让你上战场的,我会很珍惜的!因为你是我接生的啊,虽然这部电影儿看得很让人流汗,但我的汗你就别管了,帮我看看咱乌龟流汗了没?(唱)啊,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呀买一碗,汤圆汤圆卖汤圆,汤圆一样可以当茶饭,唉嗨哟~~快,谁最后吃完,谁洗碗那,中村狮童,你果然很狮童,哎,一头雾水,俺真的是被那电影雷疯了   结尾闪电:场景让俺有种错觉,有点像<西游记>(诸葛亮那顶雷人的帽子)\有点像<断背山>(远处的山水,设想将诸葛亮与周瑜背对背谈话,靠得忒近了~两个鼻子之间就10厘米/有点像<小马王>(可爱的萌萌已经长大了)

    ——其实我也想说,周瑜和诸葛亮没事儿说个话总靠那么近干嘛,诸葛同志还自己昵称自己为“亮”……迎着周瑜走来的时候还不是的小跳跃的蹦跶,完全不知道是撒娇还是愉悦

  • 走路去纽约

    走路去纽约 组长 楼主 2009-01-08 01:47:44

    终于有了一篇正面赞扬贴,全文转载如下:

    《赤壁·下》:喋血双雄的三国

    文/公元1874      上集在毁誉参半中卷走了3.12亿的票房,这部《赤壁》的终章,还未公映便已经早早的树立起各种阵营的观点。不管是抱定心思认为这是部破片烂片,还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吴宇森版的三国,总之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从戏院那爆满的观影人数来看,这必然又会掀起比上集更高的票房热潮。      我一直认为,《赤壁》是大制作中少有的作者型电影。这个名词何解?例如,《钢铁侠》谁导的?《全民超人》谁导的?《哈利波特》那么多集又是谁导的?如果不是整天烂熟在这些电影当中的极品影迷,谁又能说出个大概呢?      这就是因为,这些A级大制作的导演,都被投资方磨掉了自己的锐气。因为投资成本高,制片方不容许这些电影的走向偏锋,它需要中庸,用来最大限度的吸引影迷入场。偶尔的例外,不是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票房惨败,被人诟病,就是像《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一样,成为经典之作。就拿上面说过的《哈利波特》系列,《阿兹卡班的囚徒》为什么就被人记住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名字了呢?因为这是整个系列里,最有作者型光芒闪耀的一集。      就算吴宇森在香港名气多大,他在好莱坞的几盘头菜,做得一样都是中庸至极。《终极标靶》、《断箭》与随大流的好莱坞B级动作片无异,翻拍自己的《新纵横四海》同样面临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直到《变脸》才真正磨出自己的气质。而徐克、林岭东甚至晚辈刘伟强在好莱坞的境地莫不是如此。在投资人的强制之下,导演不得不妥协掉自己的个人风格,交出电影最终的剪辑权利----好莱坞的A级制作,拥有电影最终剪辑权的导演屈指可数,甚至连拍出《黑鹰坠落》《角斗士》这样的大导雷德利·斯科特,都有被剥夺影片剪辑权的情况出现,以致于被20世纪FOX剪得支离破碎的《天国王朝》,只能在导演剪辑版DVD里得以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赤壁》,就是一部完全属于吴宇森自己的,作者型电影。这种电影的问题,就在于,他不会像磨掉陈可辛个人锐气的《投名状》那样,迎合绝大多数观众。喜欢和不喜欢的,肯定会各占一半。      不是所有的作者型电影一定会好,这要看导演是否能掌握这种类型的题材。大卫林奇或者贾樟柯都是出色的作者型导演,但他们的作品十几年如一日,你要他们拍二战或者拍黑帮片,恐怕立马露怯;但吴宇森不同,他对于大场面、大制作、古装题材、历史改编题材,都有经验。而在这些经验里,吴宇森开始添加自己的想法。      上一集《赤壁》,我认为是“英雄本色的三国”;而这一集,我认为是“喋血双雄的三国”。《赤壁·上》是一个充满着小马哥时代遗风的电影,里面的英雄豪杰,是惺惺相惜的,诸葛亮与周瑜相见,充满恭敬,带着一点点试探,更多的则是无须多言的默契;而《赤壁·下》,则是魏与蜀吴两方声势浩大的双雄对决,火烧赤壁连环战船,击破曹营万千大军,一言以蔽之---喋血!      《赤壁·上》里吴宇森的作者气息已经让很多人反感,他反复强调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一个英雄的日常作息,这些充满着真实味道的内容让一些观众觉得无法接受----为什么诸葛亮不是永远成熟睿智不露声色?为什么堂堂一个文人谋臣竟然会懂得给马儿接生?尽管历史里,诸葛亮直到27岁之前都隐居在襄阳郊外,周围住的都是农民,自己也亲自下田做农事;尽管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时才28岁,而且因为刘备的常识,从一个平民书生一跃而成枭雄心腹,作为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来说难免会意气风发,但这些都是观众不能接受或者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我们脑海里对诸葛亮的形象定格于那个捋着胡子白发苍苍不食人间烟火的智者形象,而忘记了他原来也曾经是一个普通人,也曾经年轻过。      另一方面,吴宇森又想做出一定的虚构,来让整部电影变得更加好看。《赤壁》不是《大决战》,领导和统帅如果永远坐在帐篷里指点江山排兵布阵,那么整部戏怎么看?大场面难道看到的就是认不清的小兵们冲来冲去吗?很多人对第一集结尾处关羽张飞赵云周瑜统统下场作战而感到不满,但不这样拍,一直拍他们骑在马上眺望远方,或者所有武将都是骑着马儿走过去挥几下兵器,拍成真实的打仗一样,会好看吗?至少,对于所有武将都是一样的打斗方式,观众也会看麻木吧?      所以,在吴宇森的精心安排下,第一集最后的段落有了关羽的刀战,赵云的枪战,周瑜的剑术,还有张飞突出“莽”字个人特征的蛮力肉搏。如果真的想敷衍了事,其实大家都骑着战马走过去比划几下就可以了,但这样安排,观众可以欣赏到各种兵器的激战场面,对于一部娱乐至上的电影来说,又为何不可呢?      倒是,在《赤壁·下》里,吴宇森突然又变保守了。他自然还不会离谱到让纯粹的智者谋士诸葛亮也下场提着扇子作战的地步,但整场重点“赤壁之战”,拍得倒是中规中矩了许多。这里提到的“中规中矩”,指的是手法,而不是气势。      气势,是国产电影里,最恢宏雄伟的一次!      从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起东风,火烧连环直至捉放曹,《赤壁·下》整部戏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完全没有了上一集那种两头重,中间轻的感觉。前面1个小时的文戏逐渐铺垫,营造气势,完全都是为了最后长达一个小时的赤壁大战。      这场大战的养眼程度无须多提,它已经尽可能的还原了我们能够想像到的2000年前在湖北赤壁发生的那场举世瞩目的经典战役。从黄盖率领吴军火船进攻曹军连环战船开始,整场戏的节奏就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特别是进行到刘备孙权联军进攻曹军总大营,赵云翻身入城血战敌军的段落更是达到了高潮----那一刻我身边的观众都在惊呼,实在太帅了!整场战役有因有果,有前有后,有始有终,完全谈不上混乱,充分展示了吴宇森对于这种大型场面的调度能力,特别是能够让用眼睛收货的观众得到极大的身心逾越----我想在电影院里能看到这一个小时的赤壁之战,的确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剧情,但凡小时候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已经都很了解。吴宇森并没有折腾出太多的新玩意,除了让两位女性在片中穿插了一点镜头作为调剂之外,《赤壁·下》的故事整体还是朝着我们耳熟能详的那段历史进行着演义。有趣的一点是,蒋干盗书和草船借箭都完整的进行了再现,而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却被一笑带过----用周瑜的话来说,你被打得走都走不动了,怎么带兵打仗?      备受诟病的林志玲声音换上了配音,顺耳许多。而赵薇和佟大为的戏虽然傻了点,但吴宇森想表现的反战思想却在赵薇最后环视尸横遍野的战场时得到了体现。离谱的华容道情节在片中换了一种角度进行重构,很简单,因为曹操是当朝宰相,带天子之兵打仗,杀了他,就是谋反了。而历史上,灰头灰脸损兵折将回到许昌的曹操,的确也没有再进行过这么大规模的对蜀吴作战。其实,吴宇森如果想中规中矩一点,完全可以像大家都能想到的一样,直接让曹操逃走算了,但最后曹操面对蜀吴一干将臣尤其是周瑜的镜头,却让这种“喋血双雄”式的交锋得到了极致的体现。说到底,吴宇森的这部《赤壁》,有着他自己想要阐述的套路,他在不算太过荒唐的前提下,保留着自己对于三国,对于赤壁之战的理解。      其实《赤壁·下》,注定还会有许多人痛骂贬斥,吴宇森留了太多让人攻击和喷口水的地方,这些随着电影公映时日的增多还会越来越多的呈现。无论怎样,作为一个热爱历史,热爱三国,热爱三国中这么多英雄豪杰的观众,我即便过很长一段时间,即便再也记不得《赤壁》里的很多情节,很多对白,也会记住,吴宇森曾经带给我们那么风华正茂,少年才俊的诸葛亮;曾经带给我们不是既生瑜何生亮,而是瑜亮合作共同抗战的情与义;曾经带给我们万人之中,无人能近其身的战神赵云;更是曾经带给我们气势恢宏,赏心悦目的赤壁之战!

  • 走路去纽约

    走路去纽约 组长 楼主 2009-01-08 01:49:25

    其实,说了这么多,转了这么多,完全没有诟病《赤壁》的意思,真的还挺好玩的,就看诉求是什么了,别太严肃,别太认真,带着一点小调侃的心态,看一版吴宇森诠释下的三国,也挺有意思的,推荐大家去看,呵呵,不管怎么说,支持国产电影,支持国产电影票房……虽然现在票房已经非常high了:)

  • 走路去纽约

    走路去纽约 组长 楼主 2009-01-08 01:56:20

    转帖: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72f33e0100bvap.html?tj=1

    《赤壁》(下):庄谐蠢妙并举 只为娱乐大家

    题记:

    壮哉气势宏大,惜乎气质略乏。庄谐蠢妙并举,只为娱乐大家。

    《红灯记》中的李玉和说: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

    现在我也可以说:有《赤壁上》的印象垫底,下集啥样大家心里有数。

    大场面不可少,毕竟花了好几亿,何况是真正的火烧赤壁大结局,这才是正片,上集只能算是超长预告片。

    历史演义不可少,既没遵循陈寿的史志《三国》,也没照搬罗贯中的演义《三国》。《赤壁》中的战争戏码和周郎孔明曹孟德孙仲谋刘关张赵子龙故事,游走于历史和演义之间,一切增删改全在导演意念之间。

    吴宇森没有变,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依然是主角关系的基本架构,上集结尾也终于放了白鸽。

    娱乐精神没有变,这是《赤壁》与《夜宴》、《黄金甲》、《投名状》最大的区别,都是古装大片,只有《赤壁》在严肃战争题材中注入丰富的幽默感,更有众志成城的主旋律,不失为目前最有娱乐精神的主流商业大片。

    看完《赤壁》下集,果然不出所料,大场面、历史演义、吴宇森风格、娱乐精神不仅与上集一脉相承,而且全部加强升级,高低好坏不论,起码瞧着热闹。所以,看《赤壁》不能较真,你非要拿历史大片的标准要求,也只能自寻烦恼。不过,虽然吴宇森本来就没端着,我本来也抱着娱乐心态,但下集还是没能让我完全满足。

    窃以为,《赤壁》没有达到主流娱乐大片的极致,问题仍是当年港片的通病:时蠢时妙,豹肚蛇尾,偶有佳句,难凑华章。

    《赤壁》下集以“孙尚香扮小兵入曹营窃取情报”开场,虽然是戏说杜撰,但只要故事合理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孙尚香的谍报工作不仅毫无技术含量,还遇到一个自称“饭桶”的曹营战士孙叔财傻傻的帮忙,这段剧情犹如《还珠格格》,未免太过反智。随后曹操与周瑜大玩心理战术,各施妙计,从送尸传疫、联盟解体到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这四计处理得集中紧凑、幽默机智,曹操杀蔡瑁张允逻辑更加合理,精彩纷呈不输《三国演义》,堪称《赤壁》下集最扣人心弦的几笔。

    下集后半部分孔明借东风、小乔赴曹营也还中规中矩,但曹操在进攻前夕贻误战机居然是被小乔拉去品茶的设计就有点儿戏不可信。大决战之后的大结局,居然重现《辣手神探》的旧桥,反派大BOSS打到穷途末路却抓到男主角做人质,嚣张到让正义一方跪下求饶。还好结局很和谐,没有以暴制暴,但吴宇森的英雄情结和暴力美学仍在《赤壁》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周瑜与孔明的惺惺相惜相比上集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后一场二人鼻对鼻聊了半分钟,偌大银幕只有两张脸的深情特写,像极了《点秋香》中的唐伯虎与对穿肠,梁朝伟与金城武似乎可以随时“情不自禁”。

    吴宇森是拍动作片的行家,“火烧赤壁”的战场自然也就有了《喋血街头》和《辣手神探》的风采,几位英雄依然穿梭于没完没了的爆炸火焰,只是换枪械为刀剑,化弹林为箭雨。如果说个人英雄的小规模打斗还算精彩,“火烧赤壁”战争大场面的效果就——“无他,唯人多砸钱尔”。两军攻防仍是人海战术,黄盖和甘兴,一个是喊口号的指导员,一个是炸敌堡的董存瑞,孙吴联军的盾阵堪称古装版的装甲车,实在很《大决战》,最花钱的火烧战船特效也只能算是及格,热闹倒是热闹,只是混乱不够震撼。

    综观《赤壁》全篇,除了坚持之前看完上集的评价:壮哉气势宏大,惜乎气质略乏。最后再加一句:庄谐蠢妙并举,只为娱乐大家。可矣。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