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东山商业开发房地产,从这组楼开始
April






2014-04-03 广州历史建筑普查民间版第二季15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肇思 何姗 摄影:孙毅 刘晖 提名榜15号 嘉南堂大楼 地址:庙前直街53号、55号,庙前西街1号-15号(单号)、龟岗五马路2号-20号(双号) 提 名 人 省城风物 “省城风物”是一个关注广州历史文化的兴趣小组,致力于挖掘省城往事,包括工商百业、历史建筑、名人行迹、风俗民情等。“省城风物”注重学术上的实证方法,力图系统展示广州的辉煌往绩,唤醒沉睡的城市记忆。 提名经过 从西壕口追到东山 西濠口(人民南路靠近珠江一带)嘉南堂东楼(今新华大酒店)、西楼(今白宫酒店)和南华置业公司建设的新亚大酒店,是广州最壮观骑楼街的地标。嘉南堂实业团和南华置业公司这两家公司都起源于东山。为此,我们从西濠口转战东山,与《新快报》紧密合作,揭开了民国广州地产业先驱隐藏多年的秘辛,发现了东山嘉南堂大楼。洋楼林立的东山,实为近代中国政治、文化重要枢纽。 建 议 口述历史与档案资料结合 还原东山历史风云 广州东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舞台,国共两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现存超过600栋洋楼是不可多得的近代建筑宝藏。东山也是两广浸信会的大本营,华侨归国定居、参与祖国建设的重心,大批文化科技精英曾在东山就读、定居。此前文物普查所发现的线索太少,未能充分体现东山密集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政府和民间有必要通力合作,将口述历史与档案资料紧密结合,查清历史人物在东山的活动轨迹,“还原”东山洋楼承载的时代风云。 城 市 记 忆 教会华侨合力开发东山 嘉南堂最早介入东山房地产投资 “东山”一词,最初指环绕东山庙的地方,包括现在的庙前街、署前路、寺贝通津、龟岗大马路等几条街道。这一带旧时多为坟茔、菜地,只有普通农户居住。 从1907年开始,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的传教士利用中美《望厦条约》来广州传教,在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培正路一带,广为购地,先后兴建了福音堂、礼堂、神道学校、恤孤院、安老院、医院、中外传教士住宅等。 这一时期卷烟、机械、制革、建材、船舶修理等近代工业在广州兴起,城区流动人口激增,需要开垦城郊。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使东山与外相连,空气清新的东近郊逐渐成为公共建筑和住宅开放的热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归国华侨探亲的比较多,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侨汇。华侨、侨眷手里有了较多的钱,需要找地方把钱存起来或投资。旅美华侨于是继教会之后成为开发东山的主力,投资营建住宅。 美洲归侨黄葵石最早向国民政府领得荒地十八亩,每亩公开标价12000元。当时华侨都认为东山买地、建屋出卖有利可图。他们以个人独资或组织公司的方式,争先购买土地,建筑新房子,或自用出卖。 嘉南堂实业团、南华置业公司:吸纳华侨存款投资东山房地产 1919年,两广浸信会总巡张立才创办嘉南堂实业团(简称嘉南堂)。1921年纽约赖神浸信会信徒冼锡鸿与冯达纯等人创办南华置业公司,同年,嘉南堂改名为“嘉南堂置业公司”,并设银业部办理存放款事宜。 嘉南堂和南华置业公司都以“三益会”做会的形式在华侨、归侨及基督教教友中广泛吸收存款,作为资金,这是类似“储蓄会”的做法。两者在业务上都以房地产置业为主,当时存款在嘉南堂的人,不仅有商民,还有军政界。 1922年,嘉南堂和南华置业公司联合创办嘉华储蓄银行,在西濠口买地一块,兴建一座六层的大厦做行址。三者历史很难分开。嘉华银行吸纳华侨、归侨及基督教友的资金做存款,嘉南堂和南华置业公司在东山、西濠口开始较大规模的房地产投资。 1923年,嘉南堂投资一百万元,在全市最繁盛的西濠口先后建筑大楼两幢:一是现在的新华酒店,一是现在新亚酒店对面的白宫酒店。新华酒店是自行购料建筑的,材料相当好。这栋楼是效仿香港“华人行”这一类的形式来建筑的,准备分房间租给人或商号做写字楼用。嘉南堂的银业部由东山迁到西濠口东楼楼下营业,总机构仍设在东山。南华置业公司则在新华酒店北面投资建造了新亚酒店,两家公司,一共三座大楼,并称嘉南堂,成为民国期间广州市十大建筑之一。此外,南华置业公司还在一德路兴建了南益市场。 在东山,嘉南堂和南华置业公司以贷款的形式,给股东或关系人投资到东山荒地开发商,间接参与东山开发期间的地产投机。对于开发东山,使它后来逐渐成为不少华侨聚居地区有一定影响。 1929年以后十年,广州房地产价格上涨,物业价格涨落无常,公司无力负担涨价后的大额股息,加上营私舞弊,亏空公款,嘉南堂、南华置业公司于1934年倒闭,嘉华储蓄银行则晚一年倒闭。 (据《东山区志》《广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八辑》《广州市志》等) 现 场 踏 勘 1923年投资30余万元兴建 嘉南堂实业团总机构: 庙前直街53、55号、庙前西街1-15单号、龟岗五马路2-20双号 踏入东山庙前街、署前路、寺贝通津、龟岗大马路、保安前街、启明二马路一带,西式花园洋房遍布,这批精美的洋房曾属于影响广州发展的商界领袖、学者、民主人士、军阀政要、神职人员、专业人士、华侨。 尽管历经百多年时光洗礼,这片街区仍保存着大量名人故居和不同时代建筑的代表作。 其中庙前西街、龟岗五马路两排集合式建筑,是1923年两个商业开发机构——嘉南堂实业团(简称嘉南堂)、南华置业公司建设的,从这片房子开始,东山从之前仅有教会、华侨私人投资开发房地产进入商业开发时代。 创办于1919年的嘉南堂实业团(后改名为嘉南堂置业公司),以投资房地产置业为业务,也建楼出租。现今西濠口(人民南路靠近珠江一带)著名的建筑新华酒店,由嘉南堂开发,被很多老广州称为“嘉南堂”。嘉南堂创办者美国两广浸信会总巡张立才,和南华置业公司创始人东山神道学校毕业的冼锡鸿,都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两间公司后来联合建立嘉华银行,以银行吸纳华侨、富人、军阀的资金,在东山房地产开发上实力更为雄厚,影响广泛。 而张立才则在东山这片最早实行商业开发的房子里度过了晚年。 集合式住宅,左右两栋之间以冷巷采光通风 据《东山区志》记载,1923年,嘉南堂投资30余万元建造现在东山龟岗五马路及庙前西街的房屋。由于当时这个地点是东山适中之地又是商业之区,很多人想在这里居住,虽然房租比别的地方稍贵,仍然争相租赁。房屋建成后,便被租赁一空。这些房屋建成后,促进了东山的繁荣,也让更多华侨对开发房地产充满希望,纷纷投资到嘉南堂参与开发。 这个房子建成后,张立才在里面留了一间房自住,其余全部出租。 这组集合式住宅,前面一排位于东山庙前直街53、55号和庙前西街1至15(单号),后面一排位于龟岗五马路2号至20号(双号),前后排房子背靠背,每排房子有五栋房子,每栋有两开间。从前面庙前西街的一排看,每两栋房子间有冷巷,冷巷里有窗户,做通风采光用,区别于老城区的联排竹筒屋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刘晖博士认为,这是因为东山当时是郊区,不像老城区地少,需要集约利用土地建联排竹筒屋。“这个楼的进深虽然很深,但侧面都留了小巷子。这样旁边的房间就可以开窗。这和老城区的竹筒屋不一样。” 庙前直街53、55号、庙前西街1至15(单号)的这排房子,以西式简约的山花、罗马柱、线脚和轻巧的灰塑为主要装饰,风格简约。每栋房子之间的冷巷里有楼梯。“其实是用巷子来建楼梯的一梯两户型住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禤文昊博士说。 背面的一排房子是龟岗五马路2至20(双号),龟岗五马路20号和18号的房子二楼以上都做阳台,阳台以石柱子为轮廓呈弓形。栏杆是镂空的花纹图案。其余则以平面的阳台为主,附有罗马柱和线脚做装饰,阳台栏杆显得瘦窄。天台上有3个三角形的山墙。每两栋建筑之间都附有一座楼梯。 “沿前后两条马路各一排房子,而且两座房子贴在一起,是很经济的做法,充分利用了土地。两栋楼之间有巷子可以通风采光,前后的建筑就不用分开了。这和老城区的联排建筑大有不同。”刘晖说。 据《广州文史资料第9辑》及街坊口述,张立才晚年住在龟岗五马路10号四楼的一间房里。新快报记者走进龟岗五马路8号三楼的民居看到,嘉南堂旧时的花阶砖仍然完整地铺在地面。房间里加了一堵墙,形成冷巷,冷巷子的尽头是洗手间和厨房。 住在8号三楼的阿姨说,龟岗五马路2号至20号中,除了16号、14号,其余都是公租房。“每一层的间隔都相似,但住的户数不同,8号三楼就我们一家住。” 专 家 点 评 体现1920年代东山开发较高水平 建议整体保护 庙前西街、龟岗五马路的这组建筑,采用商业房地产公司的投资方式、街坊整体规划、一次建成、按照“一梯两户”集合住宅设计、可以分层出售出租……这都体现了1920年代东山开发建设的较高水平,建议整体保护。 庙前西街和龟岗一带都是规整而致密的道路网,与建筑高度和尺度配合得很好,显然是一次规划设计而成。从这个街坊看,在充分利用土地、高密度建屋时,仍然为住户考虑。每两栋建筑之间冷巷的设置,使每间房都能开窗,相比传统西关大屋的小天井和局部暗房间,这样通风和采光都更好。在建筑设计上也是中西融合,既延续了西关大屋的大进深传统,又在檐口窗框线脚等处引入西式建筑元素。 街 坊 回 忆 张立才晚年住 龟岗五马路10号四楼 (龟岗五马路8号三楼租户阿姨,租龄60年) 我1954年租到龟岗五马路8号三楼的公房,10号四楼的张伯,听说是负责建起这栋楼的。我只知道这栋楼以前叫嘉南堂。 张伯比我们还早住在这里。我们搬进来的时候,他已经七八十岁了。因为共用一条楼梯,张伯平时拿着拐杖上上下下,我们看见了总会对他说:“张伯,小心啊。”他总是和和气气,很慈祥地对我们笑或者说谢谢。 大概1980年代,张伯就过世了,我们从来没见过他的家人。 张伯姓张,是他的工人伍婆告诉我的。伍婆说,张伯以前建了龟岗五马路这排建筑,叫嘉南堂,是个银行。建屋的材料都是大石头。嘉南堂三个字在外立面上,一栋楼一个字,以前从楼下还能看到。不过几年前做了整饰工程,字被抹了,我也说不出在哪个位置了。 网站链接:http://epaper.xkb.com.cn/view/922119 http://epaper.xkb.com.cn/view/922022 更正:庙前西街、龟岗五马路这两排集合式建筑,是嘉南堂独立开发的,与南华置业公司无关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广州日报:广州古建筑“扫街人” (April)
- 请问哪位有陈晓平老师的邮箱或微信等联系方式? (烁晴)
- 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LIN)
- 信息时报:1932~1938:虽死犹生的勷勤大学 (April)
- 新快报:打通石室与大三元视线通廊 一德路骑楼要让路吗? (Ap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