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秘密被揭露,該如何面對自己最黑暗的那一面
天福
推薦人:網路書店‧搖滾 書 名:龍紋身的女孩 作 者:史迪格.拉森 出版社:寂寞出版 拿到《龍紋身的女孩》,從書腰到翻開第三頁開始,從國外知名媒體、推理作家到國內資深出版人、部落客,其中不乏有如:英國推理女王米涅‧渥絲特(Minette Walters)、英國暢銷推理作家薇兒‧麥德米(Val McDermid)、資深出版人詹宏志、中央警察大學校長侯友宜、《泰晤士報》、《紐約時報》、《雪梨前鋒早報》……等等,出版社洋洋灑灑列出了將近三十個全世界各國的推薦短評,斗大的字寫著一行又一行:「好看得沒話說!真是太精采了!」、「在瑞典,平均每3人就擁有1本」、「在丹麥,銷售程度僅次於聖經」的盛言美讚。 看在眼裡,我必須很誠實地告訴各位,因為筆者曾經在出版社擔任過行銷工作,可以很大膽地告訴你,經常我們看到書腰或書裡的評語,往往只是找些有來頭的人來掛掛名,天曉得這些人真正把書看完的有幾個?(請注意,這裡我所陳述的,是泛指,而非通稱)還有,現在哪一本推理小說出版,不是標榜著「銷售僅次於聖經」?不信你到敝公司書店掃一遍推理類書籍,就明白我是不是亂說的。更何況聖經去教會拿就有了,何必要買? 但真正讀完《龍紋身的女孩 Män Som Hatar Kvinnor》後,我必須深深地向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寂寞出版社,以及所有替這部作品背書的人道歉。引述書中「Sharon Wheeler,ReviewingTheEvidence書評網站」對該書的一段話:「如果你是個評論家,難免會發現有些書的宣傳文字有點言過其實,但就《龍紋身的女孩》而言,每一句讚美之詞都名副其實……這本書黑暗且極具說服力……是我有幸讀過最好的犯罪小說之一。」(P.007)是的,在看《龍紋身的女孩》時,即便再怎麼忙或累,每天一定還是會抽出時間來讀它,那種感覺就好像被這本書下了咒,隨時隨地惦念著,著了魔似的不可自拔! 累積看書的習慣那麼多年,這樣的閱讀經驗的確真的不多! 《龍紋身的女孩》原書名為:《Män Som Hatar Kvinnor》,也就是「憎恨女人的男人」的意思。當了解原書名後,便也很自然地能理解整部小說整個事件發生的因果關係。事實上,《Män Som Hatar Kvinnor》當然是最貼近作品的名稱,然而中譯為《憎恨女人的男人》是真的少了一種衝擊性,不知道的人可能還會誤會成這是一個失婚男子寫的兩性書籍。《龍紋身的女孩》這個書名也確實更加吸引讀者的好奇與增強了行銷上的力道,配上封面的設計,隱約還有協助讀者在看書時,對於女主角莉絲‧莎蘭德形像刻畫上的功能。 《龍紋身的女孩》作者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生前是一位新聞記者,任職於瑞典中央通訊社,由於其反極右派、反納粹與法西斯主義的思想使然,曾創辦「EXPO雜誌社」和「EXPO基金會」,是全世界研究極右派激進主義與新納粹主義非常有名的組織。多年來史迪格‧拉森便曾因為為了捍衛自己所堅持的正義,受過死亡威脅。而《龍紋身的女孩》中的男主角麥可‧布隆維斯特,正是一位記者,無論是在角色定位或人物形象塑造自然可以想見史迪格‧拉森投入非常多自己的影子。 這本小說共分成六個章節,除了一開始的「楔子」與故事收尾的「尾聲:最終審核」,還包括中間分別置入的四部分別是:「動機」、「後果分析」、「合併」與「惡意接收」。只有短短四頁的「楔子」先是引出故事的一個原點,接著小說就開始分成兩條主線共同進行。 其中一條線是男主角布隆維斯特陷入誹謗案官司的糾纏,即便手握充足的證據,卻又有不可抗辯的理由存在,致使布隆維斯特必須退出自己創辦的「千禧年雜誌」總編輯一職。就在此刻,瑞典傳統產業的富豪亨利.范耶爾找上門來,希望他能發揮他身為記者的敏銳與正義感,為他解決四十年來懸而未解的一起神秘命案。 同一時間,莉絲‧莎蘭德,二十四歲。她身形瘦小,像個發育不良的十四歲女孩,而身上掛滿耳環、舌環,以及紋滿再顯眼不過的刺青─特別是她那右邊肩胛骨上的巨龍圖騰─瑞典社會局判定她為需接受社會與精神病鑑定已經十二年。不管瑞典政府為何判定莎蘭德的行為能力有問題,並為她安排律師監護人,事實上,莎蘭德是個不折不扣的網路駭客,而且是最頂尖的那種! 當任職於保全調查公司的她因受雇調查布隆維斯特,而對布隆維斯特產生了興趣後,因緣際會之下,莎蘭德與布隆維斯特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卻開始一起調查同一個案件,也就是富豪亨利.范耶爾姪女「海莉」的命案。 原本各自分開在跑的兩條主線故事,在史迪格‧拉森的精心安排下,匯整了起來。然而,相合之後,並不代表這部作品開始呈現單一主軸的敘事方式,從小說一開始,史迪格‧拉森便一再使用一個又一個,看似分離,卻彼此互相相連的故事,不斷舖陳情節上的神秘感與作品架構的層次感,利用很嚴謹的寫作筆法與文字邏輯,緊密串連,立體且豐富。 透過創作,史迪格‧拉森試圖傳達一個他想要給讀者的訊息,而且是極為必須受到重視、正視的問題。在前面有提到過,扣除開頭與結尾,本書要的劇情發展皆在「動機」、「後果分析」、「合併」與「惡意接收」四個篇章。而在這四個篇章的開頭,史迪格‧拉森分別標題了一個數據:「瑞典有18%的女性曾一度遭男性威脅」、「瑞典有46%的女性曾遭男人暴力對待」、「瑞典有13%的女性曾遭性伴侶之外的人嚴重性侵害」、「瑞典有92%曾遭受性侵的女性並未在暴力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報警」。透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深切了解到,即便是像瑞典這樣國家,女性主義問題所受的重視依然如此有限。 而史迪格‧拉森高明之處則在於,他巧妙地利用他的創作,將社會問題融合其中,讓讀者自然而然去吸收,而不是教條式的嚴厲指正。《龍紋身的女孩》這部小說的故事所關懷的,不是只有對女性的議題,透過商場的險惡、大家族的秘辛、社會邊緣人、網路駭客、強暴、性侵害、虐待、亂倫與謀殺……等故事情節,涵蓋了整個政治財經、種族衝突、宗教變形……多種問題,到底解謎者所堅持的正義(包括所謂的媒體正義與道德正義)是對的?還是犯罪者因稚年傷害而導致罪行意義上的正義是對的?皆是必須受到讀者的審視與批判的! 一部融合現實派與本格派,英國古典與北歐冷冽風格兼具的犯罪推理小說,我們似乎在《龍紋身的女孩》裡可以看見完整看到,它就是那麼精彩!可惜的是,原本預計一共會有十部的《千禧年》系列,隨著2004年史迪格‧拉森得過世,只留下三部。何以《龍紋身的女孩》足以成為筆者2008年的首選推薦書,除了剛剛聊過的之外,對於一個原本計畫以十部互相串連的系列小說,史迪格‧拉森卻又能有讓每一部作品單獨自成一格的才能,這樣洗鍊的創作天賦,實在令人讚賞! 我曾經和許多熱愛推理類別作品的朋友討論過,到底「推理」作品是否足以登上所謂「純文學」的上上座。當然,這個答案是各有見解,而見解又各有不同。日本文學作家白石一文曾經說過:「所有的作品主題終歸於生命的意義。」若從這個層面來解讀,《龍紋身的女孩》非但是一部頂級的推理犯罪小說,同時史迪格‧拉森更賦予了他小說「生命的意義」,讓它也成了文學性十足的作品。當然,別遑論還一一去解構他使用的敘事手法,那它更加必然是令人值得珍藏的文學推理小說了! 另外,也特別感謝翻譯的顏湘如小姐,在讀過許多歐美推理作品的過程,相信許多讀者和我一樣,飽受翻譯不順暢的痛苦。這是一本原文為瑞典文的作品,顏湘如小姐的翻譯功力與功勞,也是促使這本書讀來流暢快意的原因之一。 最後,再引述「TVBS資深評論員 范立達」的一段話:「閱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是搭上子彈列車,最初的車速稍微慢了一點,但等到車子駛出月台後,加速的勁道會讓你忘了身在何處。」 沒錯,如果你還沒體驗過,如子彈列車,如被下了魔咒般的《龍紋身的女孩》,其他的書就先擱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