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朝存在问题的猜想
来自:照夜白
夏朝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证据是什么?夏国及其都城又在哪里呢? 长久以来人们始终争论夏朝的存在问题,虽然有与历史记载同一时期的考古学发现,但中外学者仍然对夏的存在持坚定怀疑态度。 我认为“夏”作为国家而言并不存在,“夏”不是一个成熟或完整的国家体,而是一个地域范围,或者说是一个部落联合体。古代常以地名来命名一方人:《书·舜典》---蛮夷猾夏。《说文》--夏,中国之人也。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如果说古华夏人以“蛮”称呼南方诸民族部落,以“夷”称呼东方诸部落,那么“夏”作为一方人的自称,应该是这些部落的共识,而不一定特指一个国家。 商汤承天革命,灭夏立商,始见于周代记载。而大量的甲骨文中却没有关于夏王朝的只言片语。这难道只是个巧合吗?显然不能这么认为。 要理解这个问题就不得先不说商周文明。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商文化,商文化在当时是高度发达,十分先进的。典型表现为青铜器制造及造型艺术,非但在华夏地区,即使世界上也罕有可匹。从时间上讲,商文化作为一个历史高峰来得很突兀。商代之前并不存在支持这样一个文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来得实在太突然。商代之前的考古实物很粗糙,青铜器很少,与商决不在一个水平上。所以有学者怀疑:商,至少其青铜制造技术很有可能是西传而来。用文化飞地说来解释,这一现象并不罕见。 而商之后的周,虽然文化也十分先进,但在长期发展甚至在立国初期都没有超越商文化。至于在青铜制造及造型艺术上来看,商代青铜器繁丽芜华,厚重典雅,较之周之朴素无华来看,甚至略胜一筹。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商周文化间存在很大差异,商自身特色极为明显,巫风盛行,更像是游牧文化遗风与农耕文化的一种结合:粗犷,神秘,狞厉而浪漫。而周文化却有显著的农业文明特征:质朴,内敛,平和。用孔子的话说“郁郁乎文哉。”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商文化的独特性,说明商族的与众不同。的确,在当时华夏文明肇始的狭小圣地里,商文化与周围部落小国相比,实在先进强大至难以超越,难怪在纣王时期,商依然能囚禁周文王,号令群雄。武王伐纣,汇聚各方诸侯,检阅完毕后却依然认为力量不足,时机未到。此事记诸史籍,一定程度反映了周人对商的恐惧,及“剪商”之艰难。 在上古及三代,华夏地区虽同为炎黄后裔,发展却极不平衡:有的率先进入到青铜时期,凭先进武力,征伐四方建立了第一批国家;有的蒙昧落后,要么被融合同化,要么奔走塞外,成为游牧民族(匈奴,羌均为炎黄后裔)。也就是说,在民族初次大融合的时代,谁率先在技术方面占据上风,谁就有可能成为一方盟主,建邦立国,号令诸侯(这与近代史发展何其相似)实力决定地位,地位决定正统,而不是所处的地理位置。 而商,就极有可能是外来征服民族,从异地而来,入主华夏的核心地区。当然,商同样是炎黄系后裔,只是率先强大而以。这一观点有一定的考古证据:内蒙古地区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制作工艺之精湛,令世人惊异。更令人疑惑的是,红山文化玉器与殷商玉器在造型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红山文化是石器时代,远早于殷商,二者或许存在渊源,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根据《史记》,《尚书》关于商代起源的记载,商族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悠久的部落,为东夷的一支,以玄鸟为图腾。《史记·殷本记》: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史记》的记载一致。后来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并逐步向“夏”地区渗透,征服当地部族,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 我们可否认为红山文化末期,其中的一支,因一些原因,如气候变化,或扩张需要,而向南迁移,到达东夷地区,加入了炎黄系,开始融入华夏族。并在当地长期发展,征战,凭借其固有的先进文化占据上风,积累了实力,扩大了在方国中的影响(契为舜重用,暗示了这一现象)。后来商族向西渗透,到达了”夏”地区,征服了当地的众多部落及其联盟,最终征服了夏人。而周,正是夏其中的一支。 所以,商灭夏,并不是灭掉了一个国家,而是征服了一个地区及其众多部族。所以难以确证出夏都,难以从及古文中找到夏国及其君主的纪录。 另一个问题是,周人为何承认夏的存在呢?周承认夏的存在,并以夏为正统,一是为剪商这种政治革命提供理论支持,说明其推翻商朝的合法性及周的正统地位,这一观点早就有人提出过。而另一点是,周,作为夏地区的方国,作为夏群部中的一支,对夏自古就有强烈的归属心理。从《诗经》及周的封建政策来看,周人对自己的正统地位,高贵出身十分看重,对非华夏地区的部族有歧视心理。《诗·鲁颂·閟宫》:“ 戎 狄 是膺, 荆 舒 是惩。” 商,作为外来征服民族,尤其还是东夷,这就未免引起周的敌意和贬斥。所以,与其说是夏国覆灭,不如说是商入主夏,而周人作为其中的被征服者,后来将夏说成一个一个国家,继承华夏正统也就不难理解了。 《尚书》中的汤誓,文字连贯,表达成熟,较甲骨卜文要复杂有力的多,显然出自周代史官之笔。谁控制了现在,也就控制了过去,诚然。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全职资深撰稿人招聘(杭州) (MAVA漫玩)
- 唐高祖为什么要将李世民的儿子过继给李玄霸、李智云? (白玉茶)
- 唐太宗为什么不立“英果类我”的吴王李恪? (白玉茶)
- 长孙皇后选择韦珪当唐太宗贵妃的真实原因 (白玉茶)
- 杨智度:唐太宗贵妃韦珪的嫡母生平考 (白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