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觉醒。克里希那穆提 每天一章节直到完结

橙仔

来自:橙仔(too young too simple)
2014-04-19 04:17:0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19 04:18:50

    希望大家看完能找到真正的“爱”,我以前也很迷茫,但是看完之后心安稳了很多。这些章节真的非常棒!:)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0 03:25:05

    这样好点吧 可能

  • 火烤胸前暖

    火烤胸前暖 2014-04-20 07:22:46

    楼主,这哪本书里的?

  • 小勤奋的喵先生

    小勤奋的喵先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4-04-20 07:27:14

    不错的文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4-04-20 07:31:18

    [内容不可见]

  • 星光白月露

    星光白月露 (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 2014-04-20 07:31:34

    希望大家看完能找到真正的“爱”,我以前也很迷茫,但是看完之后心安稳了很多。这些章节真的非常 希望大家看完能找到真正的“爱”,我以前也很迷茫,但是看完之后心安稳了很多。这些章节真的非常棒!:) ... 橙仔

    克的《爱的觉醒》

  • 牧野她乡

    牧野她乡 (日月风雨雷电每天都很愤怒。) 2014-04-20 07:34:48

    一早起来看到这几篇篇文章很好

  • 每天是一次新生

    每天是一次新生 (四叶草的传说🍀) 2014-04-20 15:25:50

    像老鹰翱翔在天空,而不留任何痕迹。 这句话说得真的是太好了。 怎么能活的不留任何痕迹? 给自己一副清爽无碍的心情? 话说,我最近也是时常贪杯,以为热闹和酒精就让自己不再孤单。 但是寂寥下来,孤单的感受就像不断被复制一样,像海潮涌向我。 越是想对人倾诉,越是越的自己在留下更孤单的痕迹。 如何把自己真正的回归给自己。 这个问题不能思考,只能当下引燃一个光,牵着自己往前走。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0 17:26:31

    楼主,这哪本书里的? 楼主,这哪本书里的? 火烤胸前暖

    爱的觉醒——克里希那穆提

  • 此方

    此方 2014-04-21 00:09:19

    可是,找不到怎么办

  • 起风了_

    起风了_ 2014-04-21 00:21:39

    M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1 00:24:39

    可是,找不到怎么办 可是,找不到怎么办 此方

    安静地去看,安静的去想:)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4-04-21 00:26:51

    goddamn right

  • Ciel

    Ciel (不要繁冗) 2014-04-21 00:30:32

    m

  • 斑🐾

    斑🐾 2014-04-21 00:37:03

    这篇写的真好,离开依赖很久的人,一个人走接下来的路,与自己的影子相依为命

  • 嘉嘉丫

    嘉嘉丫 2014-04-21 00:37:42

    我看不懂,能不能解释下?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1 00:40:35

    我看不懂,能不能解释下? 我看不懂,能不能解释下? 嘉嘉丫

    稍微带了点哲学的意思进去,自己慢慢读,跟着作者思维走。静下来:)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1 00:42:20

    不要对抗习性

    发问者:我有一个主要的习性,我也有其他的习性,但是没有这么严重。从有记忆以来,我就在和这个习性奋战。它一定是自小形成的。以前没人在意到想要更正它,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愈来愈根深蒂固。有的时候它会消失,不久又会重现。我似乎无法把它去除,但我又想彻底控制它。为了克服它,我已经快要发疯了。我到底该怎么办? 克里希那穆提:从你的谈话中我们得知你积习已久,但是你又培养了另一个习惯——奋战。你以为培养另一个习惯就能克服前者,其实只是否认了前者的存在。当你无法去除前者时,你就为自己的弱点感到内疚、羞耻、沮丧,甚至愤怒。前面的习惯与后面的习惯是一体的两面:缺少了前者,后者不可能存在,因此后者只是前者延伸的习惯罢了。一开始你只有一个问题,现在却有了两个。 问:我知道你想要说些什么,因为我知道你总是提到觉察,但是我无法永远保持觉察。 克:现在你有好几个问题同时在进行:首先是那个最初始的习性,接着是想要去除它的欲望,然后是因失败而产生的挫折,最后是决心要永远保持觉察。这些思想的网路会出现,完全是因为你想去除那最初的习性,这是你唯一的动力,在那个习性和奋战之间,你一直企图平衡自己。你不知道习性不论好坏都是困扰。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可能不费任何力气、不培养相反的习性、不透过不间断的警戒来压抑,便能突破某个习性?不间断的警戒只是另一个习性,因为它是以前的那个习性造成的。 问:你的意思是,我能不能去除习性,而不造成复杂的反应网路。 克:只要你想去除它,那个复杂的反应网路就在运作了。现在要去除的本身便是反应的网路,因此你并没有真的停止这个反应。 问:不管怎样,我总得做点什么吧? 克:这表示你被这份欲望所掌控了。这份欲望及其反应和你先前的习惯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相依相生的。上等与下等并无不同,因为上等就是下等,圣人即是罪人。 问:那么我什么都不该做了? 克:你所做的都是在培养相反的习性。 问:如果我什么都不做,我不是又回到了原有的习惯? 克:真的如此吗?如果你知道破除某个习性就是在培养另一个,那么只剩下一个行动,那就是不去对抗习性。无论你做什么都还在习性的模式中,因此什么都不做,也不奋战,便是最高的智慧。如果采取任何行动,你就回到了习惯的范围中。看到这一点,你立刻感到释放与轻松。你看到培养另一个习性来对抗头一个习性,并不能真的加以制止,于是你就不再奋战了。 任何一个抗拒,都会助长习性。但这并不意味应该持续某个习惯,你只是觉察它,同时觉察到相反的力量也是一个习性。这份觉察告诉你,不论你怎么做,都会形成另一个习性。你一旦观察到这整个活动,你的智慧就会告诉你,不要再对治习性了。根本不要注意它,不要对它产生挂碍,因为你愈是挂碍,它愈有力。现在智慧在运作,也在观察了。这份观察和抗拒习性的那份警戒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有了这份观察的智慧,它自然能对治习性,但不是意志力或下定决心的戒除。因此重要的不是习性,而是对习性的了解,因为它能带来智慧。这份智慧能使你保持清醒,然而其中没有欲望或意志力。前面的例子,习惯与抗拒是面对面的;后面的例子则不和任何东西对立,这便是智慧。助长习惯的抗拒会在这份智慧中衰萎。 问:你是说我已经去除了我的习性了? 克:慢一点。不要太快下结论。比习惯更重要的是了解,也就是智慧。这份智慧是神圣的,因此不要以微不足道的小把戏把它削弱了。你的小习惯一点也不重要,如果有智慧,习惯就不足道了。如果没有智慧,那么习性之轮就是你仅有的东西了。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4-04-21 05:20:46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4-04-21 05:22:26

    [内容不可见]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1 05:42:23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哈哈………好好享受人生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4-04-21 06:04:45

    哈哈………好好享受人生 哈哈………好好享受人生 橙仔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4-04-21 06:05:05

    哈哈………好好享受人生 哈哈………好好享受人生 橙仔

    [内容不可见]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1 06:27:52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各有个的活法,各有各的看法,开心就好。

  • liang

    liang 2014-04-21 10:38:02

    直面内心的恐惧

  • 嘉嘉丫

    嘉嘉丫 2014-04-21 11:00:14

    稍微带了点哲学的意思进去,自己慢慢读,跟着作者思维走。静下来:) 稍微带了点哲学的意思进去,自己慢慢读,跟着作者思维走。静下来:) 橙仔

    我想我看懂了,但是我觉得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不依赖人,事和环境而生存下去的。任何一个有生命个体是无法完全在隔绝的状态下存在的。

  • 玛丽亚

    玛丽亚 (道可道非常道) 2014-04-21 11:03:11

    m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4-04-21 11:20:40

    各有个的活法,各有各的看法,开心就好。 各有个的活法,各有各的看法,开心就好。 橙仔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4-04-21 11:21:05

    各有个的活法,各有各的看法,开心就好。 各有个的活法,各有各的看法,开心就好。 橙仔

    [内容不可见]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1 15:51:58

    我想我看懂了,但是我觉得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不依赖人,事和环境而生存下去的。任何一个有生 我想我看懂了,但是我觉得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不依赖人,事和环境而生存下去的。任何一个有生命个体是无法完全在隔绝的状态下存在的。 ... 嘉嘉丫

    这些段落可以反复看,每看一次都有新的理解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2 06:17:10

    寂静

    发问者:我知道我们必须停止恐惧、痛苦、愤怒与人类所有的烦恼,我也知道人必须有良好的行为基础——统称为正道,其中没有任何仇恨、羡妒或暴力。我认清了自由的必要,这里指的是纯然的自由,而非摆脱某件事的自由。人绝不能永远都关在需求和欲望的牢笼中。这些我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我会试着——也许你不太喜欢“试着”这个字眼——活在这份了悟中。我深入于自己已经到了某种程度,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事或任何宗教可以再牵绊我。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假设某个人的内在与外在都解脱了不幸与困惑,那么在牢墙之外的又是什么?我指的“牢墙”是恐惧、痛苦和思想不断制造的压力。当心智安静下来,而不执著于任何活动时,它看到的又是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你所谓的“看到什么”指的是不是有一样东西可以被觉知、感觉、经验或了解?你是不是想问:“解脱是什么?”还是想问:“当心智安静下来不再飘荡时,会出现什么东西?”你是不是想知道如果心智真的安静,彼岸会出现什么? 问:这些都是我想问的。心智在安静的时候,似乎是空无一物的。思想的背后必定有一样极为重要的东西有待发现。佛陀和另外几个人曾经提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佛陀说:“不可用言语度量那不可度量的。”每个人都体会过内心完全静止的状态,那其实是没什么了不得的,只不过是空了。然而人们的内心同时有一种感觉,在某个角落有一样东西,你一旦发现了它,整个人生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化。如同许多人所说,要想发现这样东西,一颗安静的心是必要的。我同时也看到,只有一心不乱才能有效率和真的觉知。但是除了一心不乱、活泼、无邪与充满着爱之外,应该还有更高超的东西。 克:那么现在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你刚才说过为了有效率和真的觉知自己内在与外在的事物,你就必须有一颗安静、敏感与机警的心。 问:所有的哲人与科学家一直都在觉知一些事情。他们之中有些人特别聪明,还有许多位甚至很廉直。但是如果你读过他们所觉知、创造或表达的东西,你会发现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也没有暗示什么神圣的境界。 克:你是不是想知道在这些之外,有没有一个神圣的境界?心中是否有一个不同的次元,可以超越灵巧的智力活动?你是不是在转弯抹角地打探,有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存在? 问:许多人曾以颇具说服力的方式阐述意识的源头确实有一个宝藏。他们都同意那是一个无法形容的境界,然而在如何觉知它这一点上,却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他们似乎都认为心念必须停止,它才会出现。有的人还说它就是构成念头的物质等等。他们都同意,除非你发现它,否则根本没有真的在活。很显然你说的也是大同小异的事。我本身不跟随任何的宗教组织、方法、老师或信仰。我不需它们来告诉我有一样超越的东西存在。当你在看一片叶子或一张脸孔时,你了解还有一个更伟大的东西存在于科学或生物学的解说之上。你似乎已经尝到了这源头的滋味。我们听你演讲,你总是十分慎密地让我们看到思想的无聊与有限。我们聆听,我们反思,然后我们真的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寂静。矛盾是停止了,不过接下来呢? 克:你为什么要问这个? 问:你正在问一个盲人为什么想重见光明。 克:刚才那个问题并不是一个狡猾的绊脚石,也不是在暗示一个安静的心是不问任何问题的,它是要发现你是否真的在寻找一个不同层次的东西。如果是,背后的动机又是什么?——好奇心,想要探索的急迫感,还是想见到你从未见过的美?你必须弄清楚自己到底是想要更多,还是想看见真相?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你把想要更多的心放在一边,那么在安静的状况下,你所关心的就只是真相了。心真的安静时会发生什么事?这才是真正的问题,而不是什么更高超或更高次元的境界。 问:我就是想问那个更高超的东西是什么? 克:只有当心静止时,你才能发现那个更超越的东西。因此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心要静止。如果你关心的是那个超越的东西,那么你就不是在看什么才是静止状态。如果寂静对你而言只是一扇通往那个超越的东西的门,那么你关心的就不是那扇门了。然而只有那扇门(也就是寂静的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你不能问那个超越的东西是什么,只有寂静才是重要的。然后看看会怎么样?我们只需要考虑这一件事,而不是超越寂静的是什么。 问:你说的没错。对我而言寂静并不重要,它只是一道门罢了。 克:你怎么知道它只是一道门,而非那个超越的东西的本身?手段就是目的,它们不是分开的两样东西。寂静就是唯一的真相,而不是你透过它能找到什么。让我们在这个真相之上停顿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什么。寂静不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它不能透过药物、训练或重复再三的诵念来诱发,寂静就是寂静,这是非常重要的,或许是最重要的事。 问:寂静是自己出现的,没有任何动机或原因。 克:但是你把它当成了手段。 问:不,我有过寂静的经验,但是什么事也没发生。 克:这就是重点了。除了寂静之外,没有其他的真相了,但是它不能邀约、诱发或追寻,只有观察和了解自己以及周遭的世界,它自然而然会出现。寂静之中不能有任何动机,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动机,它就是被指导的、蓄意的,因此根本就不算是寂静了。如果你能很诚实地说寂静便是解脱,那么我们唯一关心的就剩下寂静之中到底能发生什么事。寂静的品质和构造是什么?它是不是肤浅、一闪而逝、可以度量的?处在寂静中或当它结束时,你能不能察觉?如果你能察觉自己曾经处在寂静中,那么它就只是一个回忆,因此是死的东西。如果当寂静发生时你能察觉它的存在,那还能算是寂静吗?如果没有一个观察者的存在——这里指的是没有一箩筐的记忆——那样算不算寂静?它是不是依据你身体的化学变化,时而出现,时而不见了?它出现的时候你是一个人独处,与其他人共处,还是正在打坐?我们现在想弄清楚的是这寂静的本质。它是丰富的,还是贫瘠的?所谓的丰富并不是指经验,贫瘠也不是指未受教育。我想问的是,它是一种深刻的,还是肤浅的感觉?它是天成的,还是合成的?你在看真相的时候,很可能视而不见它的美、它的深度与品质。观察寂静的时候,观察者有没有可能不存在?当寂静出现时,除了寂静之外,什么都没了。在那样的寂静中会发生什么?这是不是你想问的? 问:是的。 克:寂静中的寂静可以被观察吗? 问:这是个新的问题。 克:如果你一直在注意听的话,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整个脑子、心智、感觉和身体,每一样东西都静止了,这样的寂静能以观察者的身份来看自己吗?这样完整的寂静能看到自己的完整吗?寂静觉察到自己——其中并没有观察者和所观之物的分别,这才是最主要的重点。寂静不会利用自己去发现一样超越自己的东西。存在的只有那寂静罢了,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3 04:07:20

    爱并不只是一个字

    欧洲从春悄悄溜进了夏。先是温暖的南方出现了含羞草,接着果树与丁香也开满了花,天空的蓝更深了;然后你注意到春天来得较迟的北方。果树长满了新叶,但是尚未开花。紫丁香正在含苞待放。没有多久,果树的叶子大了、厚了,树荫就会整个遮住道路和草地对面的景致。现在道路两旁的果树已盛开着花朵,南方的丁香已经凋谢,而北方的却正在绽放。一朵白色的丁香长在一个小小的园子里;叶子只有几片——而那白花却像是覆盖了整个地平线。如果向北走,你会发现春天才正开始。满地都是郁金香,运河里有一群黄色的小鸭跟在母亲后头快速地划着水。紫丁香仍然绽放,而树枝却是光秃的。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意愈来愈浓,平整的大地有着广阔的地平线,云层低得伸手可及。 这里的春天充满着荣光,其中毫无界分之感。你和树木、母鸭及小鸭、郁金香、开阔的天空是浑然一体的。那股全神贯注的能量使得郁金香、百合及嫩叶的颜色格外鲜明。你的感官就是那花朵、那对骑脚踏车的男女,还有那只在空中飞翔的乌鸦。你和那嫩草、那个孩子是没有区分的。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去看,其实看的本身就是冥想。 他是一名聪慧、有洞察力而又热切的年轻人,大概35岁,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他毫不在意国家主义、种族动乱或宗教信仰的分歧。他想探讨的是心中的一个困扰,但是又不想表达得太粗俗。他说他已经结婚,而且有一个小孩。那孩子很可爱,他希望她长大后,世界能变得截然不同。他说他的困扰其实是性,但不是夫妻之间需要调整,也不是有了别的女人。他说性所以会成为困扰,是因为他的内心只塞满了这一件事。他的工作本来做得挺好,但现在他只热衷于性幻想。他愈来愈渴望更多性爱中的欢愉、美与温柔。他并不想和一般人那样,要不是性冷淡,就是把性变成生活中唯一的主题。他很爱他的妻子,但是他觉得自己已经开始把她当做寻欢的工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性欲愈来愈盛,现在已经是沉重的负担了。 在没有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想我们应该了解爱或守贞是什么。宣誓守贞其实一点也不贞洁,因为在誓言底下,渴望依旧存在。如果以宗教或其他的方式压抑欲望,反而是不贞与丑陋的。僧侣以誓约和否定来守贞,在本质上是一种世俗行为,所以是不贞洁的。任何形式的抗拒都会形成界分的铜墙铁壁,进而使生活变成战场;如此一来生活便毫不贞洁了。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抗拒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抗拒?是不是传统中的恐惧造成的——恐惧自己会犯错或越矩? 受人尊重这件事已经深印在我们心中,因此我们宁愿臣服。如果完全不抗拒,我们真的会失衡吗?我们的欲望会因此而增长吗?还是抗拒助长了矛盾和精神问题? 自由就是毫无抗拒地度过此生,有了自由,无论做什么都是贞洁的。“守贞”和“性”是残忍的字眼,它们无法代表真理。文字是虚妄的,而爱并不只是一个字。如果爱是欲乐,那么其中必有痛苦和恐惧,如此一来爱便从窗户飘走了,于是人生就变成了苦恼。我们为什么要把“性”弄得那么醒目——不只在我们私人的生活里,同时也在杂志、电影、照片和替它定罪的宗教中。人类为什么赋予这项生活中的事实如此巨大的重要性?为什么权力和暴力有时还不及性来得重要? 否认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而性是一项摆在眼前的事实。如果我们只是一名智识的奴隶,不断地重复别人的话语,如果我们总是跟随、顺从和模仿,那么人生的大道就封闭了。假如行动不自由,而只是机械化地重复一些动作,一切都无解了。我们一旦无止境地渴望满足,渴望达成什么,我们便成了情绪的侏儒,于是障碍就出现了。性是我们唯一非二手的行为。在性行为中我们得以暂时忘却自己,忘却自己的困扰或恐惧,当时我们的自我感完全消失了。不只在性行为中可以忘我,其他如喝酒、服迷幻药或观赏比赛也可以达到那种状态。我们追寻的其实是这份忘我的感受,然而一旦认同某些行为、意识形态和意象,性就变成了困扰,于是守贞便格外显得重要,而性享受、不断地幻想也变得同等重要。 如果我们看到爱、性、自我耽溺、宣誓禁欲的整个画面,我们会发现爱、性与守贞是一体的。使人堕落的其实是那份界分感。性可以和无云的蓝天一般贞洁;但是念头一出现,乌云便使蓝天暗了下来。念头说:“这是贞洁的,这是耽溺的行为。”“这是必须加以控制的。”“在这里我可以放纵一下。”因此有毒的是念头,而不是爱、守贞或性。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4 05:38:11

    此岸即彼岸

    发问者:我很希望自己能突然出现在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智力极高、快乐而又有爱的世界。我很想既不费力,也不需请教专家便能到达彼岸。我曾经在世界各地游荡,观察过人类在不同的领域所付出的努力。除了宗教之外,其他的都不吸引我。我只想使出浑身解数渡到彼岸,进入那完全不同的次元,以前所未有的明澈的双眼来看所有的事物。我很强烈地觉得我们必须从这低俗的人生中走出。真的必须如此! 最近我在印度某个寺庙听到一次钟声,它在我身上产生了奇特的效应。我突然感到一份前所未有的非凡之美与一体感。它发生得很快,我有些不知所措,然而那是一个很真实的经验,绝非幻觉。接着一名导游前来问我要不要游览一下寺庙,那一刻我又回到了嘈杂而低俗的世间。我当然很想重拾那份感觉,但如同你所说的,那毕竟是个死去的回忆,因此是毫无价值的。那么我到底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才能到达彼岸? 克里希那穆提: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到达彼岸。没有任何行动、行为或药方可以打开那扇通往彼岸的门。解脱不是一种演化的活动,也不是苦修的结果,它无法邀约,也无法收买。如果这些观念弄清楚了,如果心智忘掉了自己的存在,而不再问“彼岸”或“此岸”的问题,如果它停止摸索与寻求,并且处在完全空掉的状态,那么解脱就出现了。 问:我了解你字面的意思,但我无法停止摸索和渴望,因为我的内心深处不相信没有方法、没有训练、没有行动便能到达彼岸。 克:“我不相信没有方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指的是不是由一位老师牵着你的手一下子就到了彼岸? 问:不是的。但是我真的希望有个明白人能直指实相,因为既然它是真实不虚的,那必定一直都存在着。 克:这一切很显然都是推测。当你听到钟声的那一刻,你突然感受到实相,但如同你所说的,那只是个回忆,从那个回忆你下了结论说它必定一直都存在着。实相是个奇怪的东西,你不看的时候,它才存在,只要你带着野心看,就只能捕捉到自己野心的残渣,而不是实相了。实相是个活生生的东西,它是无法捕捉的,所以你不能说它一直都在那里。方法只能带你进入死的、固定不动的一点。一个活生生的东西是恒动的,它没有歇息之处,那么如何能有方法或指导者?心智如此急于达到它,抓住它,所以就把它弄成了一个死的东西。因此你能不能把对那个境界的回忆放到一边?你能不能把老师、方法、结果全都放到一边——你能不能彻底一无所求?目前你的心充满着这份压倒性的需求,然而这正是障碍所在。你的追寻、疑问和渴望都是想踏在彼岸的土地上。彼岸暗示着有个此岸,从此岸到彼岸一定存在着空间与时间。这才是困住你,使你产生渴望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时间和空间都会造成分割,游到彼岸必须花费时间,而空间则是从此到彼的距离。此想要变成彼,然而却发现不可能办到,因为时空的距离永远无法解决。其中不仅存在着比较,同时还有衡量。一个会衡量的人,必定也会产生幻觉。此岸和彼岸的时空距离,其实只是心中的妄念罢了。你知道吗?爱一出现,时空便消失了。只有当妄念和欲望进入时,时间的空隙才出现。如果你认清了这一点,此岸就是彼岸。 问:但是我看不清楚。我觉得你说的是实话,可是它令我迷惑。 克:先生,你太没有耐性了,没有耐性就是攻击性。你不断地攻击和替自己辩护,你无法安静地看、听和深入地感受。你不计一切要到达彼岸,你没命地游,却根本不知道彼岸在哪里。也许彼岸就是此岸,你可能愈游愈远了。允许我给你一个建议:停止游泳。这并不意味你该变得迟钝或过着空洞而一事不做的生活,你应该被动地觉察,而毫无拣择与衡量,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也许什么也不会发生,但是你如果期望再听到那钟声,如果你希望那份感觉和喜悦再回来,那么你就背道而驰了。要想安静,你必须有巨大的能量,游泳只会消耗能量。你需要所有的能量来静心,只有在彻底的空性中,新的东西才能出现。

  • liang

    liang 2014-04-24 07:53:28

    寂静 发问者:我知道我们必须停止恐惧、痛苦、愤怒与人类所有的烦恼,我也知道人必须有良好的 寂静 发问者:我知道我们必须停止恐惧、痛苦、愤怒与人类所有的烦恼,我也知道人必须有良好的行为基础——统称为正道,其中没有任何仇恨、羡妒或暴力。我认清了自由的必要,这里指的是纯然的自由,而非摆脱某件事的自由。人绝不能永远都关在需求和欲望的牢笼中。这些我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我会试着——也许你不太喜欢“试着”这个字眼——活在这份了悟中。我深入于自己已经到了某种程度,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事或任何宗教可以再牵绊我。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假设某个人的内在与外在都解脱了不幸与困惑,那么在牢墙之外的又是什么?我指的“牢墙”是恐惧、痛苦和思想不断制造的压力。当心智安静下来,而不执著于任何活动时,它看到的又是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你所谓的“看到什么”指的是不是有一样东西可以被觉知、感觉、经验或了解?你是不是想问:“解脱是什么?”还是想问:“当心智安静下来不再飘荡时,会出现什么东西?”你是不是想知道如果心智真的安静,彼岸会出现什么? 问:这些都是我想问的。心智在安静的时候,似乎是空无一物的。思想的背后必定有一样极为重要的东西有待发现。佛陀和另外几个人曾经提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佛陀说:“不可用言语度量那不可度量的。”每个人都体会过内心完全静止的状态,那其实是没什么了不得的,只不过是空了。然而人们的内心同时有一种感觉,在某个角落有一样东西,你一旦发现了它,整个人生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化。如同许多人所说,要想发现这样东西,一颗安静的心是必要的。我同时也看到,只有一心不乱才能有效率和真的觉知。但是除了一心不乱、活泼、无邪与充满着爱之外,应该还有更高超的东西。 克:那么现在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你刚才说过为了有效率和真的觉知自己内在与外在的事物,你就必须有一颗安静、敏感与机警的心。 问:所有的哲人与科学家一直都在觉知一些事情。他们之中有些人特别聪明,还有许多位甚至很廉直。但是如果你读过他们所觉知、创造或表达的东西,你会发现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也没有暗示什么神圣的境界。 克:你是不是想知道在这些之外,有没有一个神圣的境界?心中是否有一个不同的次元,可以超越灵巧的智力活动?你是不是在转弯抹角地打探,有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存在? 问:许多人曾以颇具说服力的方式阐述意识的源头确实有一个宝藏。他们都同意那是一个无法形容的境界,然而在如何觉知它这一点上,却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他们似乎都认为心念必须停止,它才会出现。有的人还说它就是构成念头的物质等等。他们都同意,除非你发现它,否则根本没有真的在活。很显然你说的也是大同小异的事。我本身不跟随任何的宗教组织、方法、老师或信仰。我不需它们来告诉我有一样超越的东西存在。当你在看一片叶子或一张脸孔时,你了解还有一个更伟大的东西存在于科学或生物学的解说之上。你似乎已经尝到了这源头的滋味。我们听你演讲,你总是十分慎密地让我们看到思想的无聊与有限。我们聆听,我们反思,然后我们真的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寂静。矛盾是停止了,不过接下来呢? 克:你为什么要问这个? 问:你正在问一个盲人为什么想重见光明。 克:刚才那个问题并不是一个狡猾的绊脚石,也不是在暗示一个安静的心是不问任何问题的,它是要发现你是否真的在寻找一个不同层次的东西。如果是,背后的动机又是什么?——好奇心,想要探索的急迫感,还是想见到你从未见过的美?你必须弄清楚自己到底是想要更多,还是想看见真相?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你把想要更多的心放在一边,那么在安静的状况下,你所关心的就只是真相了。心真的安静时会发生什么事?这才是真正的问题,而不是什么更高超或更高次元的境界。 问:我就是想问那个更高超的东西是什么? 克:只有当心静止时,你才能发现那个更超越的东西。因此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心要静止。如果你关心的是那个超越的东西,那么你就不是在看什么才是静止状态。如果寂静对你而言只是一扇通往那个超越的东西的门,那么你关心的就不是那扇门了。然而只有那扇门(也就是寂静的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你不能问那个超越的东西是什么,只有寂静才是重要的。然后看看会怎么样?我们只需要考虑这一件事,而不是超越寂静的是什么。 问:你说的没错。对我而言寂静并不重要,它只是一道门罢了。 克:你怎么知道它只是一道门,而非那个超越的东西的本身?手段就是目的,它们不是分开的两样东西。寂静就是唯一的真相,而不是你透过它能找到什么。让我们在这个真相之上停顿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什么。寂静不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它不能透过药物、训练或重复再三的诵念来诱发,寂静就是寂静,这是非常重要的,或许是最重要的事。 问:寂静是自己出现的,没有任何动机或原因。 克:但是你把它当成了手段。 问:不,我有过寂静的经验,但是什么事也没发生。 克:这就是重点了。除了寂静之外,没有其他的真相了,但是它不能邀约、诱发或追寻,只有观察和了解自己以及周遭的世界,它自然而然会出现。寂静之中不能有任何动机,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动机,它就是被指导的、蓄意的,因此根本就不算是寂静了。如果你能很诚实地说寂静便是解脱,那么我们唯一关心的就剩下寂静之中到底能发生什么事。寂静的品质和构造是什么?它是不是肤浅、一闪而逝、可以度量的?处在寂静中或当它结束时,你能不能察觉?如果你能察觉自己曾经处在寂静中,那么它就只是一个回忆,因此是死的东西。如果当寂静发生时你能察觉它的存在,那还能算是寂静吗?如果没有一个观察者的存在——这里指的是没有一箩筐的记忆——那样算不算寂静?它是不是依据你身体的化学变化,时而出现,时而不见了?它出现的时候你是一个人独处,与其他人共处,还是正在打坐?我们现在想弄清楚的是这寂静的本质。它是丰富的,还是贫瘠的?所谓的丰富并不是指经验,贫瘠也不是指未受教育。我想问的是,它是一种深刻的,还是肤浅的感觉?它是天成的,还是合成的?你在看真相的时候,很可能视而不见它的美、它的深度与品质。观察寂静的时候,观察者有没有可能不存在?当寂静出现时,除了寂静之外,什么都没了。在那样的寂静中会发生什么?这是不是你想问的? 问:是的。 克:寂静中的寂静可以被观察吗? 问:这是个新的问题。 克:如果你一直在注意听的话,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整个脑子、心智、感觉和身体,每一样东西都静止了,这样的寂静能以观察者的身份来看自己吗?这样完整的寂静能看到自己的完整吗?寂静觉察到自己——其中并没有观察者和所观之物的分别,这才是最主要的重点。寂静不会利用自己去发现一样超越自己的东西。存在的只有那寂静罢了,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 橙仔

    这就是开悟

  • green5

    green5 2014-04-24 15:27:27

    [内容不可见]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5 06:21:14

    冥想就是爱的活动(1)

    思想制造的空间里是没有爱的。这个空间阻隔了人与人,其中充满了变成的活动、生活的争战、痛苦和恐惧。冥想就是这个空间的了结,以及自我的止息。然后关系才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因为那个新的空间不是由思想制造的,你不存在,相对的东西也就不存在了。如此一来冥想不再是追寻某种幻影(不论传统如何将它神圣化),它将是思想无法进入的无限的空间。对于我们而言,思想制造的那个小空间(也就是“自我”)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心智只知道认同那个小空间里的事物,然后又恐惧自己会不存在。如果在冥想中你了解了这一点,心智就能进入完全不同的次元,其中的行动就是如如不动。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爱,因为在思想制造的空间里,爱就是我和非我之间的冲突。这份冲突和折磨并不是爱。思想就是否定爱,它无法进入那个没有我的空间。在那空间里有人类求不到的至福。人类想在思维的领域中找到那份至福,其实它只能摧毁那份至福之中的至乐。 没有念头的觉知是最奇特的现象,这样的觉知是更敏锐的,它不只用到头脑,还用到所有的感官。这样的觉知不是智力四分五裂的觉知,也不是情绪。你可以称之为全知,它是冥想的一部分。冥想之中那没有觉知者的觉知,就是与无限神交。这份觉知和只看到客体而没有观察者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在冥想中的全知根本没有客体,因此也没有经验。在这样的冥想之中,你的眼睛是睁开的,而周围充满着各种客体。然而这些客体没有一点重要性。你照样看到这些客体,但是没有辨识的活动,换言之,根本没有经验的存在。 这样的冥想有什么意义?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它和实用无关。在那样的冥想中存在着至乐,但不能与欲乐混淆。这份至乐带给你的眼睛、头脑和心一份纯真的品质。如果无法看到一个崭新的生活,生活就会变成乏味而毫无意义的例行公事。因此冥想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会打开那扇门,让你进入那无法度量的境界。 你把头从这个地平线转到另一个地平线,你的眼睛看到一个巨大的空间,天地万物都在其中。但是这个空间还是有限的,因为心中的空间是那么狭小。我们所有的活动都似乎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发生。其中有日常生活、潜藏的挣扎、相互矛盾的欲望和动机。心智想要在这狭小的空间中找到自由,因此它永远都是囚犯。冥想就是这个狭小空间的结束。对我们而言,行动就是替这个狭小的空间带来秩序,不过还有另外的行动会带来失序。心智一旦结束了这个狭小的空间,就会出现冥想的行动,那个心智无法触及的广大空间就是寂静。心智在自己的局限中是不可能安静的,只有思想无法染指的巨大空间里才有寂静。在这寂静中是没有任何思想的。冥想便是寂静。 冥想是最非凡的事,如果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就像一个盲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光鲜色彩、还有各种光影移动的世界。这个世界和智力无关,爱一旦进入心智,心智就有了完全不同的品质,它会变得无限,包括思考力、行动力,还有一种感觉,好像你活在一个与万物一体的巨大空间里。冥想就是爱的活动,那不是爱一个人或许多人之类的爱。它就像人人都可以喝的瓶中水,不论那瓶子是金的,还是陶制的,它都是饮之不尽的。没有任何的自我催眠或药物能带来这份奇特的感觉:好像心智从浅到深一直进入自己的体内,直到深度与高度失去意义为止,也就是没有任何度量了。这个状态之中有彻底的祥和,而那份满足感并非来自外在的东西,其中充满着秩序、美与强烈的能量。你可以把它全部摧毁,就像你摧毁一朵花一样,但因为它是那么柔弱,所以它其实是摧毁不了的。这样的冥想无法从别人那里学来,你必须一开始就一无所知,然后从那份纯真移向另外一份纯真。 日常生活充满着挣扎、痛苦及一闪而逝的快乐,冥想的心就是以这相同的土壤作为基础。它必须为这土壤带来秩序,然后不断地进展。可是如果你一直想要有秩序,那份秩序就会带来自己的局限,那么心智就会变成囚犯。你必须先从彼岸开始,而不是一直关心此岸或如何游到彼岸。即使不会游泳,你也要投入水中。冥想的美就在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往哪里去、结局是什么。 在冥想中有没有新的经验?想要有超越日常生活的更高经验,就会使心泉干枯。渴望更多的体验、影像、更高的觉知或更多的领悟,会使心智向外看。这和倚赖环境或人是没有两样的。冥想奇特的地方在于每一个事件都不会变成经验,就像天空中刚出现的一颗星星,没有任何的记忆能抓住它,也没有辨识和好恶的反应。我们的追寻永远都是向外的,追求经验的心也是外向的。向内的心完全不寻求,它只是觉知罢了。反应一直是重复再三的,因为它永远来自相同的记忆。

  • flower9

    flower9 (朦胧夜雨里) 2014-04-25 07:59:05

    m

  • 殳没

    殳没 (to be or not to be) 2014-04-25 17:31:40

    写的很好,曾经我害怕孤独,依赖别人,现在我却享受孤独。但也会渴望有个人依赖。我不知道是否会有一天,我又会在依赖中沦陷,但起码现在我不会。我觉得想这么多人的,一定是不能开心生活的人,活得简单些,不再深究一些问题,才能快乐,不害怕孤独。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5 17:43:31

    写的很好,曾经我害怕孤独,依赖别人,现在我却享受孤独。但也会渴望有个人依赖。我不知道是否会 写的很好,曾经我害怕孤独,依赖别人,现在我却享受孤独。但也会渴望有个人依赖。我不知道是否会有一天,我又会在依赖中沦陷,但起码现在我不会。我觉得想这么多人的,一定是不能开心生活的人,活得简单些,不再深究一些问题,才能快乐,不害怕孤独。 ... 殳没

    人的心态很多时候就是盘旋曲折,走着走着发现了回到了原地。不要过多的纠结过去,不要害怕未来,努力过好每一天就好了

  • momo4

    momo4 (metallaro romantico) 2014-04-25 17:44:24

    m

  • 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 2014-04-25 18:06:48

    买嘎!必须马克!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5 18:14:18

    买嘎!必须马克! 买嘎!必须马克! 怦然心动

    哈哈……淡定

  • 橙仔

    橙仔 (too young too simple) 楼主 2014-04-29 04:25:01

    冥想就是爱的活动(2)

    雨后的山丘非常壮观。夏天的烈日把它们晒得焦黄,但不久所有的绿色植物都会出现。雨下得很大,山丘美得无法形容。天空仍然布满乌云,空气中充满着漆树、鼠尾草和尤加利树的味道。处在其中真是好极了,你整个人被一股奇特的静谧占据住了。不像你下面的海,那些山丘是完全寂静的。看看四周,你会发现你把所有的东西都留在那栋木屋了——你的衣服、你的思想,以及你那奇特的生活方式。 你现在轻装上路,没有任何思想、任何负担。你觉得心中充满着彻底的空寂和美。那片绿色的小树丛不久将变得更绿,几周后它们散发的气味会更浓。鹌鹑正在叫唤,有几只——不自觉的心智便处在冥想的状态,其中绽放着爱。毕竟,只有在冥想的土壤上才能开出这样的花朵。那份感觉真是不可思议,很奇怪,整个晚上它都追着你不放,你醒来,太阳尚未升起时,它仍然在你心中,使你充满着没有理由的喜悦。它没有任何理由,却又那么令人沉醉。不需要你的邀约或请求,它整天都陪伴着你。 大雨昼夜下个不停,峡谷里的泥水流向大海,把海水染成了巧克力色。你走在沙滩上,海浪很大,激起了许多浪花。你逆风而行,突然觉得自己和天空之间没有任何阻碍,这份开阔的感觉如同天堂。冥想的精髓就是彻底的开放和敏感——对山丘、大海和人类。 内心对任何事都没有抗拒和障碍,就是彻底解脱了冲动和需求,以及它们带来的冲突和虚伪,也就是张开手臂迎向生活。那个傍晚,你走在潮湿的沙土上,四周都是海鸥,你感到非凡的自由和充满着美的爱。它既不在你心中,也不在外面,它是无所不在的。你不知道摆脱那扰人的欲乐和痛苦有多么重要,如此心智才能保持独立自主。只有完全独立自主的心智,才能真正开放。就像你突然升起这份感觉,一阵强风横扫过大地和你。你站在那边,心中空无所有,因此是彻底开放的。那美不在思想中或在感觉中,它似乎是无所不在的。它在你上面、在你心中、在水上、也在山丘中。这便是冥想。 那是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可爱清晨。太阳刚出来,你从尤加利树与松树中看到了它。它从水面升起,射出金色的光芒。这样的光在山水之间才有。那是一个分外晴朗的早晨,充满着令人屏息的奇特光辉,你不能只用眼睛,还得用心眼去看。当你看到它的时候,天空非常接近地面,你整个人迷失在这美中。你永远不该在公共场所冥想,也不该和其他人或团体一起冥想;你只能在寂静的夜里或安静的清晨独自冥想。当你独自冥想时,你必须是真正孤独的,也就是完全独立自主,不追随任何的信仰系统、修行方法、咒语,不依从某个念头、不依照自己的欲望来铸造某个思想。 只有当心智解脱了思想,这份孤独才会出现。如果受到欲望的影响,或者仍然在追求未来或过去,孤独就不会出现。孤独只有在当下才出现,在那属于自己的寂静中,所有的沟通都停止了,其中不再有观察者和他的焦虑、愚蠢的欲望与烦恼。只有在安静的孤寂中,冥想才会变成那无法形容的东西。然后冥想就是永恒的活动。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冥想过,独处过,远离一切的人、事、物,远离所有的念头和追求。如果你曾经彻底独处而不是孤立,不是退缩到一些梦想和影像中,那么你的心中就不再有任何认得出来的东西,不再有任何的思想和感觉。你远离了一切,在这充分的孤独中,空寂就变成了唯一的花朵,唯一的光明。那份超越时间的品质,是无法被思想度量的,只有在这样的冥想中,爱才会出现。但是你不需要表现它,它自己会展现。不要利用它,不要想把它变成行动,它自己会行动。当它行动时,里面没有任何矛盾、懊悔、不幸和苦恼。 试着自己一个人冥想,让自己迷失于其中,不要回想你曾经到过的地方。如果你回想,出现的东西就是死的。如果你抓住那回忆,你永远不可能孤独。因此要在那无尽的孤寂、爱、纯真与崭新的境界中冥想,然后不会消失的至乐就会出现。 天空非常的蓝,那蓝色总是出现在雨后,而这样的雨总是出现在几个月的干旱之后。雨后的天空被洗得一干二净,山丘充满着喜悦,而大地却是寂静的,每一张叶片上都有阳光。大地和你好像非常接近,因此要在你心深处那个你从未去过的地方冥想。

  • Lovelesever

    Lovelesever (我的漂泊不任性) 2014-04-29 11:48:02

    m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84409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