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修《老子心解》摘錄
df!(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放諸海)
1 時間意識就是死亡意識。當你害怕死亡,時間就會變得很短,你無法享受生命。如果你將死亡吸收到生命里,時間就消失了。 2 如果你帶著時間意識,你將會瘋狂地積累物質的東西,你將會把你全部的生命能量變成物質的東西。但一個意識到整個過程的人將會盡可能地享受當下,他會漂浮,他不會擔心未來,因為他知道明天永遠不會來臨。他深深知道,到了最后,只有一件事會被達成——那就是一個人自己本身。 3 他人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生活得越深入,越深入到關系中和愛中,你便越了解自己。生命變成一面鏡子,一個從來沒有愛過的人不可能“單獨”,最多他只能“孤獨”。 4 一個過分害怕死亡的人從來不會跟人墜入情網,他們會愛上物品——物品從來不會死,因為它們從來沒有活過。 5 意識能夠被縮減成思想,思想也能再度溶解成意識。意識就像一條河流,思想就像一座冰山,思想一多,整條河流就被凍住了。靜心就是溶掉所有思想的一種努力。思想可以再度轉換成意識,變成活潑潑的生命之流,流向大海。為什么人喜歡被凍結呢?因為凍結的河流不會流向大海,而大海意味著死亡。 6 生命是一個圓圈。 7 選擇總是男性的,選擇就是成為男性的,不選擇就是成為女性的。接受任何發生的就是成為女性的,帶著感激來接受任何被給予的就是成為女性的。當你想要某件事情按照你的方式進行,你就是男性的,因為你的自我已經進入,而自我就是男性的。選擇同時意味著拒絕,如果你想要成為整體,你必須成為無選擇的。 8 自殺也是一種欲望。 9 如果你能夠使用自我,即是已經拋棄它了。目前是自我在使用你,自我變成了主人,而你變成了仆人或奴隸。放棄自我只是意味著將自我從王位上請下來。使用它,它就會被拋棄;拋棄它,你就能夠使用它。 10 老子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他的整個教導都是似是而非的,也就是非邏輯的。如果你了解似是而非的真理,頭腦就可以消失,因為頭腦無法應付它,似是而非的真理對頭腦來講是毒藥,它必然會殺死頭腦。 11 生命是矛盾的,相反的東西毫無困難地會合在一起。生和死會合在一起,在生命里,它們并不是“二”,而是“一”,但邏輯上卻像是相反之物,因此邏輯在你里面創造出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如果你害怕死亡,你也將害怕生命。如果愛,恨就藏在里面,強行將二者分開只會讓兩個都死掉。 12 在自然界里是不存在暴力的,只有人是暴力的。人類之所以殺戮只是為了享受殺戮。獅子撲向獵物去吃它,但沒有暴力,因為那個暴力的概念并不存在,獵物屈服了,然后獅子就吃它——這是一種自然的合作,獵物變成了獅子,僅此而已。 13 思想是一樣東西,它可以被寫下來,可以被讀出來,它是活的,具有實質的,一堆思想就是自我。當你過世的時候,只是一堆思想被釋放出來,而那一堆思想、欲望與感情,以及每一樣你所做的和你認為自己做過的,加上你的希望和挫折,這一堆東西將進入另一個子宮。 這一堆東西有一個中心,那就是自我。但思想就好象原子一樣,中間是有空隙和空間的。就像一個人快速轉動火把而看起來像一個火圈一樣,思想移動得很快,快得讓你感覺它們是連續的、是一個圓圈,但這是一種錯覺。 有兩種辦法可以克服這種幻覺,一是把思想的步調放慢,當思想慢下來,你就能看到空隙,看到沒有什么將它們連接在一起;另一種方式就是變得覺知。如果你變得覺知,你就會具有穿透性的看法,具有洞見。 原子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原子是很少的,原子內部同樣是巨大的空間。物理學家拼命追蹤物質,從分子到原子,從原子到電子,突然間,他們站在空無里面——沒有物質。 物質是一堆原子,自我是一堆思想。如果你深入物質,物質就消失了;如果你深入思想,頭腦就消失了。那么投胎轉世的是誰呢?誰在移動?只是一堆思想。如果死前你還有自我,還有再被生出來的欲望,思想將被聚集起來,投胎轉世,所以有輪回之苦。 14 問:如何才能將自己隱藏的部分看得更清楚? 答:人如同黑夜和白天一樣,有明有暗,否則你就是停留在表面,沒有任何深度,深度必須處于黑暗之中。了解并不意味著你非常了解,而是允許每一樣東西按其本來面目存在;了解并不是想要去改變任何東西的努力,而是就整體本然的樣子來了解。通過對本然的了解,你就會有蛻變、革新和突變,你會完全改變。你不會去推動河流,你只會跟著它漂流,道就是如此。老子的教導就是在你的部分完全不需要去做任何事,你的每一樣東西都已經被安排得好好的,只需接受它,然后漂浮。 15 快樂就好像是下雨或天晴,它是一種天氣,是圍繞你的一種心情,是外圍的環境,但不是你。你是那個觀照,你知道現在每一件事情都非常美。但如果你是一個觀看者,你將知道另一極遲早會出現,就像山峰旁邊總是山谷一樣。但保持觀照,慢慢地你將不那么快樂也不那么悲傷,山峰和山谷慢慢靠近,變成了平地,這就是“喜樂”。喜樂兼有快樂和悲傷的優點而沒有它們的缺點,悲傷和快樂匯合在一起而達到和諧。快樂中好的方面是什么呢?幸福感。不好的是什么呢?興奮。興奮是累人的,是一種發燒狀態。一個喜樂的人是不會發燒的,他快樂但不興奮,以至于甚至看不出他是否快樂。悲傷中不好的是無聊和沉重,好的是深度。一個喜樂的人便處于這種深度里面,處于那個神圣里面。 16 努力本身也是成道的障礙,但你必須先努力,否則你永遠也無法明白為何它必須被拋棄。唯有當你在里面,你才能夠拋棄它,你怎能拋棄一樣你沒有的東西呢? 17 成為分裂的就是平庸的,任何形式的沖突都會使你變得平庸。最上乘的人能夠達到統一,最下乘的人也具有某種統一,但是一般類型的人,中乘的人,卻處于最大的危險之中。 18 如果第一種類型的人存在,那是最好的世界,不需要或幾乎不需要政府;第二種人會要求民主;第三種人會要求獨裁。(三種人即上士、中士、下士) 19 被動和懶惰之間有天壤之別,被動是警覺的,懶惰是呆滯的;被動是充滿能量的狀態,懶惰則是能量的缺乏。懶惰是病態的,被動是非常健康的,正因為太健康,所以不需要活動,因為活動的需要可能是一種執著。活動是一種逃避,因為害怕靜止,無法獨處,害怕孤獨。被動是警覺的能量,隨時可以轉換成活動。 20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堅硬的東西一直在抗爭,抗拒會散發能量,抗拒就是自殺和走向死亡。耶穌說:不要抗拒罪惡。因為罪惡一直在防衛,一直在自我保護。不要抗拒罪惡,罪惡就會自動消失。 21 真理永遠都會勝利,非真理永遠都會失敗。真理就是水, 非真理就是花崗巖,咋一看水永遠無法勝利,但最后,真理總會勝利。亞歷山大和希特勒就是花崗巖,老子和佛陀就是水。不抗拒的卻贏了,那些抗拒的卻被打敗了。 22 水非常謙遜,你可以給它任何形狀。無論在任何形狀之下,其內在的本質卻是一樣的。但硬的東西會害怕,它不確定它們最內在的核心本質,它們執著于外在的形狀。 23 存在是浩瀚的,讓存在發生,破除你所有的障礙,只要等待。不要追求神,只要等待,等待它將你占有。 24 整個存在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答案,用一個不發問的頭腦來生活和存在,這就是信任的意義。找尋并不是為了答案,而是如何拋棄問題。當頭腦里面沒有問題,你會突然進入到最深處,在那里,你會突然找到你自己。 25 每一個人都在追求成為不平凡,追尋自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但每個人本身就是獨一無二的,能夠了解這一點而變成平凡則確是不平凡的。變成平凡的,那么你就會變得不平凡;試圖去變成不平凡,那你就會依然保持平凡。 26 佛并非不關心。人們關心一個人的時候會擔心他,會緊張和焦慮。佛不可能焦慮,實際上說佛關心是不對的,因為這給人感覺他有時候不關心。佛就是關心,對佛來講,關心并不是一個行動,而是他的本性和整個存在方式。帶著焦慮的關心是不自然的,是有毒的,它會有意無意地、直接或間接地強迫別人對你覺得感激。這是一種自我的把戲,但別人內心深處是不領情的,因為你的愛里帶著恨,同情里帶著敵意,關心里帶著一種漠不關心在里面。佛的關心是純粹的,就像一個公開的邀請,就像一條流動的河流,只有那些準備屈服的人才能解除口渴。 27 真理并不意味著什么,它只是存在,唯有當你去經歷,它才是真理,因為真理是一種經驗,而不是相信,相信意味著你不知道,是借來的知識。 28 愛來自于溝通,健康來自于參與。 29 生命沒有意義,生命是沒有目的的游戲。當你了解生命沒有意義,你就成道了。一個師父就是告訴你,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達成的。 30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最完美的好像不完美。普通人都是完美主義的,但世界并非如此,世界有善和惡、高和低、白天和黑夜,一個完整的人并不拒絕惡的東西和低的東西,因為讓低的存在正是高的可以存在的唯一方式。一個完整的人從來不會結束,他不斷地繼續成長,但他的完美并不是一個死的東西,而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所以不管怎么用都無無損于其完美。 31 一個真正完美的人沒有個性也不可能有,個性是你在你周圍創造出的死的、鋼鐵般的架構。只有害怕的人才會有個性,它是一個防衛機構。 32 成道的人能夠了解到,他以前從來沒有存在過,現在不存在,將來也不存在。只有整體存在,個體是不存在的。 33 七種類型的人:第一種人為了身體而活,第二種人是情緒化和感情化的,第三種人是理智的和邏輯的,第四種人已經不再混亂,將三者完全分開,讓身體運作身體,感情作為感情來運作,頭腦作為頭腦來運作;第五種人已經是一個有覺知的人,是一個觀照者,但他里面沒有一個整合的中心,所以只是有時候有覺知;第六種人從一個永恒的中心來觀照,內在的火焰和覺知寂然不動;第七種人則是絕對的神秘,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是純粹的“在”。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大道之外是什么? (差序格局)
- 《齐物论》导读 (ayu)
- 没男友查了流年和大运都是灰色怎么办 (不准老道)
- 隐学传人解读《道德经》:老子之学、谋士之学、隐士之学——隐学 (老子门徒)
- 以庄子之心入世保命 (奶盖荔枝伏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