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俞伟超对年轻一辈学生的希望
来自:淡淡245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42-244页。 我感觉,不论是我们的学科还是人类的社会都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未来会越来越好。从某种程度说,这也是进化的表现。与我们相比,你们生活的时代要好得多,一个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机会、选择,有寻求发展的条件,但是,这只是时代的馈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用的,成功还需要一些个人的条件。因此,我对年轻一辈有一些希望,这些希望可以说凝聚着我个人的经验和感受。 第一,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说什么,要保持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在这个时代,做到这一点特别不容易。世界变化这么快,这么丰富多彩,处处充满了诱惑,往往使人不知道做什么好。商品大潮的冲击,使许多年轻人不能安于自己的工作。其实,人这一辈子,时间有限得很,而大多数人只是一般的人,不比别人聪明多少,也不比别人笨多少,一生能够干成的事也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集中精力干好一些事。报纸上看,有人问张艺谋对下海有什么看法。张艺谋回答说:我是拍电影的,只要天不塌下来,不砸着我的手,我就还得拍电影。这就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主义可以体现在各行各业中。…… ……完全的平衡很难达到,人不能祈求过多,而应当努力追求。在这个时代,再讲“只管耕耘,不求收获”似乎不恰当,但在乎得太多,反倒往往什么都不会得到。我相信,宇宙是守衡的,人生也是如此,只要你付出了,总会得到回报的,但不一定就在现在。 我要讲的第二点是,搞考古的,最好什么都懂一点,知识面要宽广,因为古代的东西,并不是你想要它有什么就有什么,而往往什么都包括。考古学研究古代文化,文化也是挺复杂的,知识面太窄了,无法对付。我对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有点意见,教给学生的太窄、太死,特别是考古,只讲一点具体的知识,不太讲方法,给以后的发展没有留下多大余地。比如现有的考古专业中,基本上还没有讲考古学史的。彻底改变这种情况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我觉得关键还是靠年轻人自己,在工作中多充实自己,多读书,特别是有机会多读一点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书。我们当年下工地,白天上工,晚上读书,一个季度下来,读了不少好书。不知道现在考古工地的情况还是不是这样。我觉得我们考古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有隔膜,要打破这种隔膜,就得读一点别人的书,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想什么,这些东西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也是考古学重回社会科学大家庭所必需的。 我要讲的第三点是年轻人应该多写点东西,有什么新想法,就把它写出来,在写的过程中锤炼和提高自己。我认为,一个人在四十岁左右应该拿出自己精彩的东西,过了这个年纪,就很难了。有的东西老是不写就会被窒息。当然,写了东西不一定都必需发表,我们这个时代,文字产品已经够多。写是一种锻炼,锻炼自己的表达,寻找一种好的表达方式很难,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找到,但在寻找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好的作品,流传下来。因此,写作应该被看作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状况。有一些年轻人因为顾虑自己的老师,不敢写,其实没这个必要,顶多是写出来的东西被认为是不成熟,不发表,这不要紧,但必须写。年轻人应该顶住这个压力。我们当年同样面临这个问题,郭老(指郭沫若)有多方面的才能与修养,他搞历史才十年左右,就出了极大的成就,可以算大师一级人物,但五十年代以后,他的古史分期观点就成了障碍古史研究继续前进的因素,这又怎么样,我们顶多不发言罢了,不发言不等于没有思想,不等于不写自己的东西。我刚才讲了,这个时代比那个时代进步多了,年轻人应该打消这个顾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这个组的妹子会有时间跟人闲聊吗? (最后一班列车)
- 有木有读博压力排解互助小组啊? (流浪宇宙)
- 开会真的好累 (汝非鱼)
- 有偿捞1~2位学术型研究生访谈 (豆友GbfZAPfAY4)
- 求助!SCI一区微生物检测类综述投稿推荐 (老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