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方言的“方言与文化”(转)
Curious George(Let me say this about that)
转自http://hi.baidu.com/mydoubaby/item/ec7707c8d26516d497445263 第一部分 我来自江苏省南通市的市区,我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方言,有学者将江淮方言进 一步细分为洪巢和通泰两片,我们自然属于通泰片。虽然说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很强,但 我们的方言在北方方言乃至在江淮方言中还是很有特色的。 从地理上说,江淮方言区已经处在北方方言区的南边缘,而我们南通地处相对偏僻,与吴 语区(这里指海门以及通州部分地区)紧挨在一起。 从历史上说,“南通方言是在古代江南吴语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因受古海陵方言的影响逐 渐向江淮话转化而形成”(语出徐铁生的《南通方言的形成及其与官话的关系》),所以 南通话既含有吴语底层成分,又带有北方方言基本性质。 顾黔在《通泰方言音韵研究》中认为,南通话的声母系统接近北方,而韵母和音调系统接 近北部吴语。鲁国尧先生在给该书作序中称“客、赣、通泰方言同源于南朝通语”, “通 泰方言东(南通)存古而西(泰州)趋新”。 下面是南通话的几个特点: 南通话古全浊声母清化,但是与一般北方话的“平送仄不送”不同,南通话(通泰方言) 中的古全浊声母今天遇到塞音、塞擦音无论平仄一概送气,如p’“败办笨白”,这一点与 赣客方言倒有几分相似。 与大部分江淮方言n、l不分不同,南通话分得很清楚。南通话的声母只有平舌音,没有翘 舌音。 作为江淮方言,南通话也有前后鼻音不分的特点,如“陈程今经”。但南通话单元音韵母 和鼻化元音韵母较多,这是吴语的底子。保留入声,而且分阴阳,有喉塞音韵尾。去声也 分阴阳,声调多达7个,这在北方方言中也是罕有的。 南通话中存留不少古音、古词。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讲过,南通的老人们在告别时用的“暂 违”就是唐代古语中的词汇。 第二部分(方言常用的颇有特色的词汇) 记得初三在南京参加某项竞赛的时候,来自江苏省很多地方的同学都对我的南通话表示好 奇,他们普遍认为是日本话。最使我惊讶的是海门和海安(南通地区的县级市和县)的同 学,也听不懂,这使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方言的价值。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了解到 “南通方言是在古代江南吴语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因受古海陵方言的影响逐渐向江淮话转 化而形成”,它既含有吴语底层成分,又带有北方方言基本性质。而南通话全浊声母不论 平仄均送气的特点,还使它被认为是“与客、赣方言同源”的。鲁国尧先生说,4世纪永嘉 之乱北人南迁,使通泰的吴语性质改变,通泰方言可能是4世纪北方汉语的后裔。 个人虽然对南通方言很感兴趣,但毕竟不是中文系的学生,理论知识有限,所以只能带着 对乡音的热爱,尽己所能找些方言中的日常词汇,对于它们可能的出处,我作了些说明, 其间的错误,还请老师指正。 在向班里吴方言区的学生请教过后,发现南通话中有不少词汇与吴方言是差不多的。这与 南通话有吴语底层成分的说法相照应。现罗列如下: 1动词: “落雪”“落雨”(即下雪、下雨,扬州的同学用“下”而不用“落”,常州的同学用“ 落”而不用“下”) “欢喜”(即喜欢,如 “我~~你”,“她老惹人欢喜哩”) “揩”(即擦,如 “~嘴” “~脸”) “晓得”(即知道, 如“我不晓得”) “烊”,(冰、雪)融化。如“雪烊了” “不作兴”,按理不该××,如“你不作兴这呢说的”。 “困”,即睡。如“我昨子夜头不曾困”,即我昨天夜里没有睡。 2 形容词: “勤力”(即勤劳、能干, 如 “她老勤力的”) “壮”(即胖,肥,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动物,但不是“虚胖”) “狭”(即窄,如 “路老狭哩”) “好过”(即舒服) “晏”,即晚。如“晏呢点儿”,即晚了点儿。 3 名词: “生活”,在“做生活”中使用,是干活儿的意思。如“他一大早就到田里头做生活 去了” “霍闪”,即闪电,如“我不曾看到霍闪”。 “脚踏车”,即自行车。 “榔头”,即锤子。 “礼拜日子”,休息日,一般指星期六和星期天。 “夜饭”,即晚上的正餐。(听我母亲说,南通话里也有“晚饭”这种说法,只是它表示 下午3、4点中的餐前小点,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晚饭) “水门汀”,即水泥。 4 词尾附加 “头”,如 “早更头”(即清晨) 还有不少可能不是来自吴语区的。那应该就是北方方言的影响了。罗列如下: 1 副词或词组 “老”,很,非常。如“我老不好过的”,即我很不舒服。 “密”,非常,常常与“细”连用,表示很小,如“这个杯子密细的”,即这个杯子很 小。 “不曾××”,即没有做过某事,表事情的完成,如“我不曾去”。奇怪的是,有时候 ,通过强调“曾”字,即使不加“不”,也可以表示“尚没有”的意思,如“我曾去哩! ”,即“我还没有去呢”,其间含有我即将要去的意思。 “个”字是南通话里一个很重要的语气副词,表示疑问语气。“你个去啊?”即 “你去不 去啊”(表将来)。“个是?”“个好?”类似。联系上面的“曾”,有“你个曾去啊” 的说法,即“你有没有去过呢”(表完成)。值得注意的是“的”用在“×的×”中时, 在南通话中的发音也为“个”,只是发得很轻。 2 形容词 “丝泰”,即“舒泰”,舒服的意思,如“我昨子有点儿心里头不丝泰”,即我昨天有些 不舒服。 “细”,即小。如“细东西”。长辈常常爱称小孩子叫“细东西”。 “一当”,即妥当、稳重。如“这伢儿做事老一当呢”,即这个孩子做事很稳重。 “丑”,常常说“不丑”,即人的相貌、事情的状况不错。如“你做了不丑”,即你做得 不错。 “麻”,常说“麻人”,即让人感觉辣。如“这菜老麻人的”。 “泰”,即大,如“泰舅舅”表示“大舅”。 3 动词 “懂”,即知道。而在普通话里“懂”表示理解,是没有“知道”这个意项的。我平时说 话常常不经意地嵌进这个词,原来以为就是普通话。后来发现连同寝室来自中原官话区( 山东济宁)的同学都不理解。 “biao”音“标”,即看。如“叫他自个来标标”,即叫他自己(强调“亲自”)来看 看。 “ka”,斜靠。 “派”,应该,如“不派说的”,不应该说的。 4 名词 “伢儿”,即孩子。 “骨什”,如果对某物含有否定的情感,常常可以说“这是什呢骨什”,即这是什么东 西(含强烈的贬义)。记得小时候,有个老师常常抖着一个同学的作业本说“这做哩什呢 骨什”,即这做的是什么东西啊。 “父”,即爸爸,常听到上辈人用这个词,我们已经直接称“爸爸”了。 “上人”,即长辈,多指父母。如“这是他(个)上人说的”,即这是他的长辈说的。 “侯”,即儿子。常在侯前加上“大”、“二”等表示长幼顺序。 5 语助词 “sa”,音“撒”。用在祈使句中,加重感情。如“走撒”,即“走啊”,但要求的感 情更强烈。 “了啦”,含责备,如“你又忘记了啦”,或一般的感叹,如“你又变帅了啦”。 “da:”,似“的啊”,含责备义。如“你又不记得的啊”。 “sei”,表请求,“不要去sei”,即求你不要去了。 “要末”,连用,表选择,“要末你去,要末他去”。 “ga”,似“个啊”连读,“快点儿说ga”。 以上作了些简单的罗列和说明,基本上是生活中鲜活的词语或是说法。其间的不少注音只 是自己根据拼音所注,可能不符合音韵学的规范,还请海涵。另外要特别鸣谢溧阳的吕然 和启东的徐雷同学对我完成作业的帮助,他们的吴方言对我的文章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参考文献: 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 顾黔《通泰方言音韵研究》 徐铁生《南通方言的形成及其与官话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