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仓央嘉措情歌辨伪
来自:八月槎(厚德载物,五行缺钱。)
因为仓央嘉措情歌版本众多,流布甚广,其中也出现了不少托附之作,其中有的还很著名,虽然本组已经在尽力搜集各不同版本的情歌,对其他仿作也有讨论,但有些出名的“仿作”还是被认为是仓央嘉措的创作,因此再开一个帖子为“情歌”正名。当然,仿作同样有可能是佳作,这一点不在本贴的讨论之列,希望大家都来参与并提供不同的情歌版本。 仿作: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 不为修来世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之前讨论: 作者目前不可考,大家又消息可以通通气,目前我看过十几个版本的情歌,没有这首广为流传的诗歌,此外,俺虽不通藏文,但听音频也可知,情歌绝大部分是押韵的诗体,形式上比较严格,一般来说是六言四句式,每句六个音节,分三顿,每两个音节一顿,这样才便于传唱,我所见的情歌各译本中,四句是情歌的基本格式,绝少逾矩,像《那一天》这样的四句一组的十六行组诗更是不可能。按翻译最为严格的于道泉先生译本对照(于本未录的参考庄晶所录最全的124首本),也没有那首能意译得如此之长。 在网上找到的资料: 信史记载,仓央嘉措十五岁到拉萨正式“坐床”,成为达赖剌嘛履行宗教领袖尊位,二十四岁时死在“执献京师”途中的青海境内15。在他年轻短暂的生命中,写下六七十首诗歌尚属可信,写下几百首、上千首,“几万言”,就难以置信了。由此我们可以确定,那些后来越收集越多的“仓央嘉措情歌”,不过是后人的托附。既然存在这样的托付现象,最初于道泉先生所翻译的六十三首,也未必就都是仓央嘉措的作品。这种托附在今天依然在延续着,例如现今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中流行的一首名为“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的“仓央嘉措情歌”(全诗见后详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首所谓的“仓央嘉措情歌”,在过去七十年来各种公开出版的版本中都未收录,表现形式也让人诧异:藏文所记载的“仓央嘉措情歌”,绝大多数为“谐体”,即六音三顿为一句,四句构成一首,仅有极少数的例外为六句一首。而这首流行版的“仓央嘉措情歌”,形式上和“谐体”大不相同:每节三句、一共四节构成完整的一首。每句长短不一,但每节开头的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等又彼此呼应,其中的内涵节节递进,四节间彼此匀称均齐,尽显汉语白话诗“新格律体”的风貌,在意趣上也深深地打上了当下人文心态的烙印,可以确定是今人的托附无疑。 转自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234890&PostID=12189863 仿作: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这首诗是杂揉于道泉先生和曾缄先生同一首诗的不同翻译,并且又自行发挥,创作出的仿作。前两句为于版,后两句为曾版,中间皆为附会之词。就诗歌艺术上来说中间平添的八句确实并不高明,长诗未必是好诗,譬如本作,于或曾译,已经在方寸之间将恋人间屈曲委婉刻骨铭心之意写出,平添那许多不知所谓的言语对诗歌艺术来说实无增益,徒画蛇添足尔。 讲个小时候听过的例子: 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夜半三更子时分,潇潇暮雨子规啼。 其实,孤僧归闭户,夜半子规啼。八字可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们是否都在仓央嘉措情歌中找到自己 (将大大)
- 【冒泡专贴】人数又满了,凡不在本贴报道的,随机踢。 (八月槎)
- 【资料】仓央嘉措情歌·曾缄译 (八月槎)
- 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阿兰若)
- 受《见与不见》影响,作诗一首 (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