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忙的人
来自:why
他设计的书被评“世界最美” 朱赢椿成最忙的人 2009-1-21 “以后再跟人说我在外地,怕是没人相信了。我得拿当地的座机打过去才行……”朱赢椿设想着这一番情景,自己先大笑起来。 不久之前,他刚刚有过类似经历———口口声声说自己人在外地,却被站在对面打他手机的人给逮个正着。 似也不能怪他,设计出多本“世界最美的书”与“中国最美的书”之后,他这个书衣坊主人成了大忙人。找他设计的人越来越多,又不想敷衍了事,只好以“我在外地”来逃避文债了。 刚刚结束的2008“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他的设计《不哭》与《私想着》双双入选。这就意味着往后,他将更为忙碌。 设计获奖声名鹊起 1995年,南师大美术系毕业的朱赢椿留在学校出版社,从事图书设计工作。最初的八年时光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激情。“2003年的一天下午,我倚在单位门口,看屋里书架上一排排的书,突然觉得很悲凉,我的生命就这样度过了吗?”那架上摆放的图书,都是他设计的,且都是教辅书。 征得领导同意之后,他开创了南京首个书籍设计工作室,命名“书衣坊”。承担教学任务的他,经常给学生讲课。“我没事就问他们,哪本哪本教学辅导书你们看过吗?说看过,我就讲,那是我设计的!引起哄堂大笑。” 最近两年的设计获奖,让朱赢椿声名鹊起。2007年,他所设计的《不裁》一书,获“世界最美的书”称号,2008年,由他设计、周宗伟撰文的《蚁呓》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颁发的“世界最美的书特别制作奖”。 回到国内图书设计界,他所设计的《不哭》与《私想着》双双获得2008“中国最美的书”称号。而他的出现,从此为该奖项评选又添新规:即为惠及更多设计人,今后将对同一设计者参赛作品数量作出限制。 上海文艺出版社设计总监袁银昌是该奖项评委之一,他自己的装帧设计也屡获大奖。提及朱赢椿,袁银昌首先称这位年轻人是“得奖大户”。据袁介绍,自朱赢椿连续两年获“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后,国内多家出版社会因为他的设计而看好图书,也在参评“中国最美的书”时更热衷于报送他的设计。 《不哭》让他哭过捐钱 朱赢椿对这一新规颇为赞成。在他自己看来,被称为“得奖专业户”有些怪异:“设计图书的时候,根本没有去想拿奖的事。你只管结合书本身,把设计理念与创意,尽可能地完美表达出来就好了。” 他的这一观点,也为袁银昌所赞赏。“朱赢椿的创作思想特别自由,每本书的设计都有独特定位,这在国内设计界是不多见的。更为可贵的是他的感性。这次获奖的《不哭》一书,因为关注贫困儿童,主题太沉重,起初没什么出版社愿意出版。可他接连看了里面几篇文章,哭过很多回。最后硬是靠着自己的设计手法,让人们关注到了书的价值。” 从设计到设计后的奔走,朱赢椿与《不哭》的作者申赋渔一样,都没有半点盈利。他们把稿费都捐给了安徽一家民间孤儿院的孩子们。“这书太沉重了,那些我们平常关注不到的孩子们太可怜。要是赚这个钱我就不是人了。” 就是在那天去安徽送稿费的归来途中,朱赢椿得到消息,他设计的《不哭》与《私想着》双双获得2008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他设计的书获奖已成定局,而究竟是哪一本获奖,渐渐成为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对此,朱赢椿却突然看淡了:“设计人对得奖过度关注不是好事。以后我不会自己去报送设计作品的,我更感兴趣的,还是设计工作本身。” 由他设计并即将出版的新书《肥肉》,以肉说事,带着几代人回顾饮食历史,是他的又一得意之作。书还没出,他又激动起来:“这部书的稿费,我还要捐掉!” 转脸又有些犯愁:“我工作室带了7个人,马上又要发工资了。厚厚一沓,从哪里来啊!真希望有个单位能把我给包了!保障我们创作班子的生存,我就更能安心创作了! “我在外地”成笑谈 得奖多了,找他的人也多了。前不久,凤凰周刊杂志社的执行主编师永刚慕名找到他,请他帮忙负责一刊物的设计工作。他一听刊物内容与主题,就很有感觉,一口答应下来,并约在年终的某次会议上,和人家在北京碰面。 “后来就他的要求设计了好几回,我都不太满意,一再否定。结果那天到了北京,也没能带去个满意的设计方案。我就没敢跟他主动联系。” 他没跟人家联系,可师永刚打他电话了。“喂,朱老师好!你在北京吗?” 朱赢椿心里发虚:“不在啊!我在外地!不好意思下次有空了我去北京找你!” 人家满腹狐疑:“你真的不在北京吗?是不是很忙?” 朱赢椿继续撒谎:“真在外地。过一阵子我去北京找你!”结果一转身,发现对面两米开外,一男士一手把手机贴在耳朵上,一手直指着他:“你———”“我———”朱赢椿知道自己已无处可逃,窘得满脸通红,赶紧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们从头再来……” 他这才体会到出名之后,想躲藏也非易事:“我们都没见过面。可他在网上搜到我照片,一看到我就认出来了。” 这事在圈子里传开,朱赢椿有些惶恐:“下回就算真在外地,怕也没人相信了。我到了当地就得先找座机,这个作不了假吧?” “我在外地”的背后,是艺术家对创作的慎重,是精益求精的高要求。不久之后,他将带着满意的设计去北京向师永刚“负荆请罪”。而其他慕名找他设计的人与单位,也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你不盯着他干活,他就在给别人干活。 ——龙虎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