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你最长情的告白,送给《归来》陆焉识
来自:Losen
我的本意是想写一篇影评,但是我这样的人,应该写不出一篇客观的文艺评论。 所以,管他呢。 影片取名归来,呼应的是每月5号从西宁“归来”的陆焉识。前25分钟讲述了劳改犯陆焉识在农场迁徙中逃跑回家,后由怀揣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告发被抓入狱的故事。矛盾与冲突集中于此,平静的叙事似一颗定时炸弹,最终在车站爆炸。后85分钟,文革结束后,陆焉识平反归来,却发现女儿已经放弃了芭蕾舞梦想,妻子失忆不记得自己是谁仍旧是苦等即将归来的丈夫,这样巨大的打击最终让陆焉识作出了荒唐而又深刻的人生选择。他以另一个身份陪伴着妻子,每月陪伴她去车站迎接“归来”的自己。 全篇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叙述故事,并不宏大,更不惊艳,但却处处给人隽永之感。 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斯皮尔伯格哭了一个小时,其赞叹它也许是“这个时代最有深度的作品”。它同样被李安称作很好的存在主义电影。 其实我根本没有想到张艺谋会在这样一个时刻给我们惊喜,我相信即便前期的宣传再怎么高格调,再怎么多的人说它好,斯皮尔伯格再怎么哭上一天一夜,也不会有几个人真的期待它。因为所有的惊喜都是这样,如果有过多的期待附加,多么惊艳的邂逅也会黯然失色。 我愿意把这称作为邂逅,是因为仿佛没有什么其他的词语可以配得上电影里面那种娓娓道来的深情,不浓烈而又不敷衍,就像听是隔壁的大妈讲述自己父母的爱情故事。 仿佛这平静安详的111分钟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句扣人心弦的台词,都是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在我看来,归来这部影片在很多方面都是划时代的。 比如谈及文革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怀疑这部电影是怎么通过审核的,反正在我的映像里,从来没有哪一部影片或者电视剧敢于这般黑化那个时代,即便提及,大多也只是轻描淡写得带过。但是在归来的前25分钟里面,你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张艺谋在针对这个时代,不论是开篇舞蹈学校走廊里面贴满的大字报,还是路边随处可见的阶级斗争标语,亦或是人人胸前佩戴的毛主席像章,以及被严重黑化红化的女儿丹丹。这里必须承认张艺谋的功力,不像某些做作的青春怀旧电影,靠着大白兔和跳跳蛙的特写镜头来唤醒人们对于一个时代的记忆,张艺谋的处理让人感觉这些时代的烙印毫不抢镜,总是静静地出现在画面一角,毛主席石膏头像,红色芭蕾舞剧,街道主任的言辞,以及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于丹丹这样一心向党的孩子,那个时代应该有个更合适的称呼—红卫兵,红小兵。是啊,再也没有什么比一个孩子的大义灭亲更加有感染力更加控诉了,在影片25分钟这个点,强烈的矛盾冲突已经让人们感受到那个时代对于人性的扭曲。你可以说丹丹还小,不够沉稳不懂事,但是转念一想之后你突然明白你再也找不到什么理由为这个时代开脱。如果说丹丹是幼稚的,那么时代就是利用这份幼稚来毁灭人性的罪魁祸首。看到一句话,是这么形容归来的,如果多年以后,电影产业中,文革于中国会像二战对于欧洲一样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那么归来就是他们的鼻祖。是的,敢于揭一个民族的痂,这是的张艺谋勇敢之处。 再者,像归来这样,单纯是描绘爱情而无关其他任何东西的电影,我在天朝没有见过。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传统的价值观念中,爱情处在什么样一个地位,孝悌可以超越爱情,忠义可以牺牲爱情,大局观可以无视爱情,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爱情这个东西渺小地宛如一颗种子,明明在生长却始终无法萌芽,明明有力量却永远是一副柔软无助的模样,从来没有人想起来要单纯地去赞颂他。想来片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幸的,“国家走了一段弯路,对人民来说,就是毁了一生。”时至今日人们仍旧是不愿意回想那个时代给自己留下的印迹,也不愿意讨论类似于“如果…”的问题。然而在影片的后85分钟里面,再也没有什么能够超越这种接近毁灭的幸福感。丹丹是幸福的,在梦想被扼杀,大义灭亲之后仍旧能够回到这个家,冯婉瑜怀抱着希望盼着爱人归来却阴差阳错地与心上人一不小心就是一辈子,陆焉识以另一个身份照顾着妻子陪伴着妻子,而他心里也清楚,妻子永远在等自己,永远满怀期待地等着那个即将归来的陆焉识。谁也不能强求命运,当有些玩笑将弄人的造化诉说地如此动听,当有些激烈的风花雪月斗转星移最终演变成了无声陪伴的长情,我们只能轻声慨叹,在那样的一个乱世中,原来真的有人会这样痴情。 不得不赞叹陈道明巩俐这一批老戏骨的演技,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在人性与内心世界的表现上入木三分。好的演员好的戏,永远不需要过多的台词,一如廖凡在白日焰火,无从多语却气度不凡,亦或是无人区中的黄渤,一瞥眼一抖眉,眉宇之间尽是戏。归来之中的陈道明巩俐,仅凭借无声的面部特写表现出心理的变化,情感的压抑释放,仿佛连腮帮子都在帮他们讲故事。 在片尾车站大门徐徐关上,暮年的冯婉瑜坐在黄包车,边上佝偻着的陆焉识举着不同于之前简体而是繁体的自己的名字(显然是他自己写的,冯婉瑜只会写简体而且快忘了怎么写字)。就当所有人都预感到故事就快结束了的时候,每个人都还在期待着会有奇迹出现。每个人都期盼奇迹,期盼冯婉瑜会记起陆焉识就在身边,但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只是单纯的希望故事看起来美好,而事实上这些都已经没有必要了,再怎么令人啧舌的奇迹都比不上此时此刻的厚重。然后银幕渐渐暗下,少有的,没有几个人离场,都在回味着这个细腻安详的故事。此时此刻,我突然在想,一个人的长情,可以长多久。 在这样一个强调快餐,充斥着“治愈”“随他去吧”,念旧与深情被当作笑话讨论的时代,归来的意义何在呢? 我曾嘲笑陆焉识在20分钟左右蹲在天桥楼梯底下用脏毛巾蘸着下过雨后水塘的积水为自己洗了一把脸,因为他与冯婉瑜约了一会儿在天桥相见。我突然想到一句话,“有一种在乎叫做你看到的永远都是洗了头的我”。包括冯婉瑜每个月5号早起洗漱,然后镜头特写刻画的巩俐对着镜子梳妆的桥段,一直持续到那突兀的“很多年以后”。一些被我们权当做笑话来说的段子,在这种深厚含蓄的背景下,突然具有了撼动心扉的力量。像是无力的牢奴接受黥面的一刹,或是朱砂丹痣烙印心口,再像一壶猛烈的烧酒灌入愁肠。和平年代的人们永远无法体会的这些细节,以及它们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无可否认,这些东西,无关风月,深情与陪伴,只有时间在温柔地诉说着。 你会争辩现实不可能这么矫情,没有谁会心甘情愿陪自己的心上人等一个不存在的自己而忍受着本身已经被忘却的痛苦。可是的确是这样,从来没有谁告诉你陆焉识从一开始就是心甘情愿地陪伴与等待。撇开原著中冯婉瑜之前对陆焉识的付出,等待与忍耐,就电影本身而言,在陆焉识为她读自己离开的二十年里面写的情话时,他曾纠缠过要不要继续做这个“读信的同志”,因为“再这么读下去,我就真的是这个读信的同志了”。他也曾不甘心,他也曾想要做回心上人心中念想着的陆焉识,他也曾有人性自私的一面,但是庆幸女儿丹丹告诉了他,“你想要的就是陪着她,现在不是已经做到了吗?”(且不说张慧雯的演技以及影片对于这一段的塑造让我不敢苟同),庆幸陆焉识把爱看得比存在重要,同样庆幸张艺谋陈道明将陆焉识这个角色塑造成了人,而不是圣人。 这里也想谈一下严歌苓以及她的原著《陆犯焉识》,严歌苓这位最有影响力的华人女作家,总是善于抓住最激烈最纠结的矛盾,就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的两部来说,《金陵十三钗》与《归来》都抓住了时代的矛盾点,将人性放之于特殊的时期进行考量,从而赞颂了人性之美。而原著《陆犯焉识》,从篇幅上来看,影片删减了不少内容,并且也弱化了对文革的描绘(尽管仍很强),浏览原著之后更加发现,陆焉识的对于冯婉瑜的陪伴,更像是对自己曾经不可一世的救赎,不论是不可一世的上海大户人家少爷,还是不可一世的迂腐的知识分子,更还有不可一世的风流情事。知道了这些事之后你会更加体会到这是一个真真实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人。 不得不说钢琴版的《渔光曲》太美了,就像是静谧的夜空撒下的点点星光,在泛着涟漪的水面上摔碎成片片回忆,又宛如山泉汩汩而出,流淌成小溪穿过林间轻抚苔石,不张扬地诉说着某些故事。陈道明在那一刻展现出来的深情,正与这曲子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陆犯焉识,陆焉识,汝焉识,你知道吗? 隽永深情,一如原著中这对老伉俪最后的情话。 “他回来了吗?” “回来了。” “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韩国情色电影打包 (6号女嘉宾)
- 杂志|《看电影》杂志2025年第03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有没有好心人评价一下我的电影? (没看懂)
- 求购转让|收《环球首映》杂志 (马孔多人)
- 一部否定所有男人的电影——《天浴》 (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