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 卞之琳

Qamra

来自:Qamra
2014-06-07 13:18:3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Qamra

    Qamra 楼主 2014-06-07 15:00:27

    取名断章不是因为从他的长诗里摘下来的么??? 取名断章不是因为从他的长诗里摘下来的么??? 一醉千秋

    是他写了一首长诗,但是只有这几句让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取名“断章”。

  • Qamra

    Qamra 楼主 2014-06-07 15:08:49

    呃,你知道啊,那为什么还要在正文里那么问呢 呃,你知道啊,那为什么还要在正文里那么问呢 一醉千秋

    想记录我第一次看他感情罢了!那时候的武侠情结特别严重~年少不再呀!唉!

  • Qamra

    Qamra 楼主 2014-06-07 15:10:36

    想记录我第一次看他感情罢了!那时候的武侠情结特别严重~年少不再呀!唉! 想记录我第一次看他感情罢了!那时候的武侠情结特别严重~年少不再呀!唉! Qamra

    而且我不认为卞先生只是简单的因为是截取出来的,就直接命名为“断章”

  • Qamra

    Qamra 楼主 2014-06-07 15:27:58

    那你觉得呢 那你觉得呢 一醉千秋

    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也只是写出我的观点,不代表所有人都认同。

  • Qamra

    Qamra 楼主 2014-06-07 16:02:19

    很小的时候就对这首诗有印象 可能因为流传很广 对于这首诗,很多人说很美。 我却一直觉得它 很小的时候就对这首诗有印象 可能因为流传很广 对于这首诗,很多人说很美。 我却一直觉得它太悲凉的。风景与明月都只将诗中人衬托的更为凄凉。 就好像当初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初读还不知道海子已经去世,只感觉到这两句诗无比沉重。 ... 一言不合就科普

    傀!看来你很小就开始读好多书了呀!小时候楼主还只是看《小王子》这类的儿童读物呢!

    我也同意你的看法!这首诗的确有他的悲凉所在,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毕竟面朝大海时,不见的总是春暖花开。

    或许有明月的风景,才不会让风景太过的孤单。 或许,即使是孤单,两者相互取暖也可让自己好过些。

  • Qamra

    Qamra 楼主 2014-06-07 16:03:42

    都是你内心的景致吧,大概是你太悲观了。 我总觉得,这样一种你不知道他是谁,但你知道世界上总 都是你内心的景致吧,大概是你太悲观了。 我总觉得,这样一种你不知道他是谁,但你知道世界上总有人总会有人爱着你的状态是十分美好的。 不管你是桥上人,还是明月。 ... 好怂一个人

    尘是个暖宝宝呢!

  • Qamra

    Qamra 楼主 2014-06-07 16:15:01

    一点点吧 小时候看的书反而比长大后看的要多 《小王子》好多人在推荐,但没怎么去看。不过, 一点点吧 小时候看的书反而比长大后看的要多 《小王子》好多人在推荐,但没怎么去看。不过,它也不算是纯粹的儿童读物啦~ 小时候家长不让看太久电视,家里书比较多,就拿来翻咯 比较早爱看看高尔基的书,看李清照的词,蔡智恒的小说,这样说起来,还真都是呆着悲凉的作者 ... 一言不合就科普

    唉!还好小时候爸妈给我准备的儿童读物比较多!

    个人觉得《小王子》和霍奇森·伯内特的《秘密花园》也适合成年人看看。不需要准备太过沉重思绪,细细品味简单的故事也很美。

  • Qamra

    Qamra 楼主 2014-06-07 16:21:10

    我的童年好凄惨 TAT 都没有儿童读物的。。。 生日收到的书居然是12本装的《十万个为什么》。 我的童年好凄惨 TAT 都没有儿童读物的。。。 生日收到的书居然是12本装的《十万个为什么》。。。 不过小时候确实对童话和画册没有太多兴趣 ... 一言不合就科普

    你不会是太多早熟吧!看来我的童年还是很美好的。。。

    楼主想说,超爱看《十万个为什么》的

    不是幸灾乐祸,只是喜欢《世界未解之谜》等这类玄幻、神秘书籍

  • Qamra

    Qamra 楼主 2014-06-07 16:52:27

    哈哈哈 我小时候也很喜欢 最爱的是《科幻世界》和他的副刊《惊奇档案》 严肃的幻想 哈哈哈 我小时候也很喜欢 最爱的是《科幻世界》和他的副刊《惊奇档案》 严肃的幻想 一言不合就科普

    现在依然特别喜欢这些玄幻小说 特别是喜欢 《玛格丽特的秘密》

    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喜欢小四的书了,他的书 我几乎都看过。特别是他的《小时代》系列,写的特别精彩^_^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6550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