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长生殿》:盛世浩歌——访上昆团长蔡正仁
伊宜以忆(穷得买不起戏票还担着养戏班的心)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575638&PostID=11105944&idWriter=0&Key=0 6月15日,上海昆剧团的全本《长生殿》在上海兰心大剧院落下了帷幕。上昆的《长生殿》有四本,每轮演出四天,累计演出时间达10个小时;演职人员计150人左右,从5月29日到6月15日,圆满完成了5轮20场的演出。迄今为止,这次演出在中国昆剧舞台上是规模最大的。演出结束后,记者就全本《长生殿》的有关情况,电话采访了上海昆剧团团长、著名昆曲艺术家蔡正仁先生。 上昆义不容辞 记者:这一次上海昆剧团为什么选择《长生殿》来做这样一个大制作呢 蔡正仁(以下简称蔡):这是我们多年的愿望。大家都知道昆曲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一个《牡丹亭》一个《长生殿》是两大经典名著。作为昆剧团来说,至少要将这两个名剧演出而且演好,全面地反映。特别是现在,我们有这个条件,不论从观众需求,还是从我们剧团的要求来说,全面的反映《牡丹亭》和《长生殿》,我觉得是时候了!这当然是要国泰民安,非常和谐的气氛下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尽管以前《长生殿》我们演了不少,但全本50出最大限度的以全貌展现,这是第一次。洪昇原著有50出,我们4本不能全部包含,但占了43出,所以说迄今为止,最能反映洪昇原著的,就是我们这次演的《长生殿》。 另外因为《长生殿》规模宏大,对演员的要求也蛮高。特别是角色比较多,行当比较齐全,演出场面也大,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每个昆剧团都能很好地完成这样一个理想的阵容,所以我觉得上昆有这个责任把《长生殿》拍好、演好。 我们从酝酿,到现在演出,有五六年的时间。就是从剧本定下来到排练,我们也跨了三个年度,实际的排练时间超过一年。这样的规模,这样的时间跨度,从一个剧团来说,如果不下决心,确实不大容易。这应该说是我们几十年的强烈愿望,现在总算初步得到了实现。 演出阵容巧安排 记者:我看过《长生殿》的海报,这次演出不但有您和张静娴、计镇华等等这些老演员,而且有张军、黎安、沈昳丽、余彬等年轻演员,还请到了北京昆剧院的优秀演员魏春荣,这样的演出阵容是出于怎么样的考虑呢? 蔡:首先我们这个戏有四本,每一本戏都很重。如果只有一对唐明皇杨贵妃从头演到尾也可以,但毕竟这个任务很重。我们就采取老中青结合的办法。用优秀的青年演员在第一本第二本担任唐明皇杨贵妃。同时也用了老演员在第三本第四本担任主要角色。 这样还有个好处,老演员可以带青年演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比如第一本的杨贵妃,我们邀请了北昆的优秀青年演员魏春荣来演,大家反响很好。而且大家觉得通过排演《长生殿》,魏春荣也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她自己体会也蛮深。 同时很重要的一条,昆曲传统戏里有个好处,或者说特色,就是除了看剧本看剧情,还要看演员、角色的阵容。如果我来看四本《长生殿》,可以看到四个杨贵妃三个唐明皇,观众就会很有兴趣:可以看到不同演员不同的表演特色,得到更大的艺术享受。从观众的反映来说,我们这种安排方式也是很受欢迎的。 记者:那有没有考虑过不同音色、体貌的演员出场可能使观众不好入戏呢? 蔡:可能有些观众擅长或者习惯一个角色到底。但看中国传统戏,观众历来除了看戏还看演员的表演,换了演员就又一种新鲜感,所以这两种都可以。而且在看戏以前观众就知道了“今天的唐明皇是某某青年演员,另一本是某某老演员”,他们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总之观众总体上还是蛮习惯的。观众的良好反响就说明他们对演员的阵容形式还是很接受的。 演出反响热烈 记者:我们大家都知道上昆是我国最有实力的昆剧团,这一次又下大力气来做昆曲两大颠峰之一的《长生殿》,那么观众的反响如何呢? 蔡:这次观众有几个特点,第一,没想到来的观众有这么多,而且有许多年轻观众,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黑头发”,数量超过了“白头发”,这对昆曲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据我了解有些观众看了还不止一次,意犹未尽又看了两次三次的也大有人在。 第二,从台湾香港甚至美国加拿大专程来上海看的也很大,影响之大是空前的。 第三,我们连续演出这么多场,票房收入也很高。我们卖座也创了纪录,大概有0多万,这对上昆来说是空前的。一个大戏,能够连续演出20场,而且上座率场场都在八成以上,人越来越多。对昆剧来说,我觉得非常难得。 所以大家都非常高兴,虽然经过一年多的排练,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可是得到这样一个盛况,大家都觉得很安慰,也很高兴。 多方合作全力打造 记者:此次全本《长生殿》的制作,除上海昆剧团还有哪些投资方和合作单位呢? 蔡:合作单位主要的有三家,一是北昆;一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唐斯复工作室,主要负责剧本整理和宣传策划工作;还有上海兰心大戏院,为我们提供排演等许多方便,我们场团合一。此外上海戏剧学院还配合演出,组织了《〈长生殿〉与昆曲》国际研讨会。还有许多单位支持过我们。 投资的话,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能给了我们120万。上海昆剧团所在地的上海卢湾区文化发展资金也很支持我们。另外上海卢湾区永业集团对我们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 还有文化部“保护振兴中国昆曲艺术专项资金”的支持。文化部在我们排练时,就表示一定会支持;看了戏以后非常满意,给了40万资金,这也是很宝贵的支持。 记者:这部戏总投资有多大呢?现在网上有个消息,说每场演出演员才能拿到两百块,这个消息真实吗? 蔡:上昆的四本《长生殿》投资远没有苏昆的《长生殿》大,我们的投资还没有四百万,应该称不上大制作,但是它的规模大,人员众多。我们每次演出一百四五十个人,如果每个人有两百块的演出费,那演出成本得有多大?那票房收入和演出成本就不能相等了。所以每场演出演员有两百块对我们是一种奢想,我们从来没拿过这么多的演出费。当然少数主要演员有两百块,这是应该的,而且真的不多。一般群众演员能不能拿到一百块我都不敢说。 传承与创新 记者:您曾提到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经费,现在情况是不是好了一点呢? 蔡:这个问题仍然是存在的,当然比过去要好一点,但还没有得到理想的解决。 记者:上昆是很有传统的剧团,但从近年的作品如《牡丹亭》,新编剧《一片桃花红》等等,常常让人有锐意创新的感觉,您是怎么看的呢? 蔡:我觉得创新和传承是一个辩证关系,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这个不是绝对的。比如这次排《长生殿》,原著有五十出戏,大概有1/3不到的戏是老师教过我们、我们也经常演出的,这其中很多是经典的折子戏,比如《惊变》、《埋玉》、《絮阁》、《密誓》、《闻铃》、《哭像》、《弹词》,等等,但还有2/3以上的戏是老师也没传给我们,我们也没见过老师们演出的,我们这次要动脑筋把它们排出来,要跟老的传统折子戏风格一致,这就有一个非常大的艺术处理的问题,我们排练的一年多时间大部分就花在这方面。 记者:现在观众比较容易见到的昆曲演出,除了新编剧就是各种全本,都是引人注目的大制作。是不是只有大制作才可以争取到经费? 蔡:也不一定。只要参与昆曲的创作,你去向有关部门争取,他就会支持你,但是数目可能有大有小。新编的支持力度大一些,传统的相对小。我觉得在某一个阶段为了鼓励大家创作,这样做也未偿不可,但是这只是在一定时期内,但是在长远的时期内,对于昆曲的传承,仍然应该给与高度关注和在物质上比较大的支持,现在相对而言还比较欠缺一些,还要加强。 传承不是很简单的,要牵扯到很多方面。传承些什么?要请哪些老演员来传承?因为戏都是表现在每一个演员身上,比较复杂,不像新剧,我请一位编剧把戏写好,请个导演,组织一个创作班子,就可以把这戏排出来。传承就牵扯到人与人之间,比如老艺人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剧团之间的关系,而且不是一个人教整部戏,还牵涉到其他行当,这就更复杂了。 他山之石:苏昆青春版《牡丹亭》和《长生殿》 记者:青春版《牡丹亭》这种模式对昆曲有什么有益的启发呢? 蔡:青春版《牡丹亭》对于培养青年演员、扩大昆曲影响来讲,是个很好的方式。但它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好,也不是所有院团都能做到。首先剧团要有优秀、合适的青年演员,这个非常重要。第二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投资系统。第三要有一个很有成效的宣传班子,总之很不易。 苏州(编者按:指苏州昆剧院)多少年来就出了一个青春版的《牡丹亭》,以后多少年还能再出一个就很难说了。这要下很大决心,动员全体力量才做得到,特别是没有白先勇先生的话也很吃力。同时这也不是唯一的模式,比如今年5月份在杭州举行的青年演员展演,对于青年演员的培养、激励都是很好的方式。 记者:上昆的《长生殿》与苏州昆剧院的《长生殿》从运行模式到演出有什么异同呢? 蔡:他们的排法、风格跟我们不完全一样。 首先在经费方面,他们完全是依靠台湾的陈启德先生的资助,在服装、舞美方面也是与台湾著名人士合作的。演出上他们排了上中下三本,基本上完全是运用传统的演出方式:一桌二椅,出将入相,等等,他们认为是按照比较接近传统折子戏的方式串演的。另外苏州跟我们的演员阵容也大不相同。 我们也是按洪昇的剧本,从剧本和唱腔来说说,我们二者没有大的差别。但从取裁、先后次序来说,我们两者有很多不同,各有千秋,虽然风格不一,但都是允许的,如果大家排出来都一样,那也没什么好看的了。 市场尚未完全拓开 记者:全本《长生殿》近期会有什么演出计划呢? 蔡:我们这次首演从5月29号演到昨天(6月15日)为止,一共演出了五轮二十场。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在上海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准备演三轮。 记者:那有没有计划来北京演出呢? 蔡:想啊!北京一定会比上海的观众更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估计近期去北京可能性不大,做起来还是很复杂的。 记者:您有一次谈到昆曲观众稀少时说 “对牛弹琴也得有个牛才行”,但现在我们看昆曲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所以如果有人“弹琴”,要听的“牛”应当是很多的。 蔡(笑):对!你讲得也有道理呀。这说明我们这些搞昆曲专业工作的院团还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 记者:上昆是现在最有实力的剧团,但是我觉得在市场运作方面似乎还有一些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您是怎么看的呢? 蔡:是的,你说的也对,我们在这方面还要加强。昆曲的市场也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这次演出观众这么多,真是想不到,比我预想的要好。 记者:在上海的演出结束之后,全本《长生殿》要走向何方呢? 蔡:第一个就是想去北京演出,向北京的观众、向中央领导汇报,这个愿望能不能尽快实现,还要看我们努力的结果。然后还想去更多的地方,扩大《长生殿》的影响。我们也决心继续把这个戏加工提高,让演出质量更上一层楼,使得观众得到更大的艺术享受。我相信如果10月底再来看的话,演出效果会更好。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木有人要去看东艺的兰韵正浓的清唱会呀!! (一二一风荷举)
- 中国昆曲社(www.kunqushe.com)寻找昆曲义工! (西乌安)
- 蔡伯伯八卦一则(转自肖向平博客) (石人山)
- 蔡老生日快乐! (九霄云NineNine)
- 断桥 (一二一风荷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