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不只是“中药”,本草学研究应走向世界
来自:無竟寓(柯小剛)
下面是我在“而然中草药文化推广与自然农法种植”微信群的一些发言,谈及全球本草学问题,辑录过来供大家参考。话题是从桂枝引发的。有群友发出照片,介绍桂枝:

我发帖说:這可不是桂枝啊, 這是木犀科桂花樹枝! 桂枝是樟科月桂樹(玉桂樹,肉桂樹)的樹枝,主產東南亚,越南最多,我在江蘇也見有人種,但基本不能入藥。 古希腊人評選“桂冠詩人”,亦此物也。在美國見到肉桂粉多做調料,家庭必備,亦多產自越南。 這是我從美國带回的肉桂粉:

肉桂是桂枝的上好肥厚皮層,去掉木質部分。 百度出來好多也是木樨科桂花。這張是樟科月桂,常用中药桂枝、肉桂和常用调料桂皮、香叶都采自其枝、叶或树皮:

於是有群友問,既然桂枝主產東南亞,為什麼自古成為常用中草藥?我回答說:中藥產地在境外的自古就很多啊。譬如訶黎勒、蘇合香、西洋參、胡麻等本草都出自中土之外。本草學自古就有全球視野。所以我們應該正名,重提“本草”,不宜提現代殖民地詞彙“中藥”(“中醫”、“國學”都是這樣的殖民地詞語,皆宜廢止)。 中藥研究不要再在實驗室裡化驗黄連,用巴豆喂小白鼠了,要到世界各地去發現新本草! 譬如源自非洲的爱滋病,很可能在非洲叢林裡才能找到克治的本草。 欧洲近代大哲卢梭也是欧洲源远流长的古典本草学的继承人。可惜欧洲本草学在现代医药发展起来之后迅速衰落。二十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文化批评家雷克思罗斯(Kenneth Rexroth,1905-1982,中文名“王红公”)从小跟印第安草药师学习印第安本土医学和本草学,善于运用很多美洲本草治病。可惜印第安本草学还是濒临灭绝。美洲原产的农作物土豆、玉米、红薯、西红柿、烟草、可可都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日常食品,美洲本草却逐渐不为人知。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医本草学应该走向世界,去美洲尝百草,写《美洲本草》,去非洲和澳洲写《非洲本草》、《澳洲本草》,重新挖掘源远流长的欧洲古典本草传统,写《欧洲本草》,把世界各地的本草都给予性、味、归经的整理,丰富本草学和方剂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何炎粲:《竹头木屑集》序 (皂角菌)
- 仁皇山访戴望不遇 (致雅堂)
- 包利民:斯多亚哲学与“苏格拉底道统”之争 (虛中書舍)
- 中医如何看待同性恋? (虛中書舍)
- 理学心学实践群 (Ringosun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