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不只是“中药”,本草学研究应走向世界

無竟寓

来自:無竟寓(柯小剛) 组长
2014-06-12 11:00:23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Mr.W

    Mr.W (马不停蹄的忧伤) 2014-06-12 11:12:39

    这群对外公开么?

  • 無竟寓

    無竟寓 (柯小剛) 组长 楼主 2014-06-12 11:38:00

    这群对外公开么? 这群对外公开么? Mr.W

    如果真心对中医药有兴趣的,可加我微信(daolisy),介绍自己,我征求群主同意后,可以拉入。

  • 漁歌子

    漁歌子 (邓荣和) 管理员 2014-06-14 08:57:46

    的确,医道无边界,本草无边界!对治艾滋病,我到觉得关键不在于寻找新药,而在于我们对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运作模式是否有足够精细的认识,我们对于基本药物是否有足够精细的认识。当我们面对一个艾滋病人,我们首先要丢掉的是“艾滋病”这个观念,而严格地按照六经辩证、八纲辨证来给其定位定性,然后随证治之。比如西医所谓皮肤病,抗生素无用,其实多是表证耳。《伤寒》《金匮》不过百六十味药,而四两拨千斤,应变无穷。黄元御作《长沙药解》,其“自叙”对李时珍有如下批评: “近古以来,李时珍作《纲目》,搜罗浩衍,援引该洽,备牛扁狗骨之木,列鸡头鸭脚之草,采神经怪牒以炫其奇,征野史稗官以著其富。纪载博矣,而醜谬不经。嗟乎!未认人理,焉知物性,今欲与之言物性,仍兼与之晰人理。” 此是批评濒湖博而失约。个人认为,李氏之作,作为基本药典,仍不失为震古烁今。然而对一个医家而言,黄氏之说,犹可时时作为警醒。人理物性一也,在人则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药则阴阳升降浮沉走守四气五味。故医经言: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剩啥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言: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者,流散无穷。 万物解药,我们既要研究万物之药性,也要注重研究经方,注重研究基本药物的药性。

  • 漁歌子

    漁歌子 (邓荣和) 管理员 2014-06-14 09:03:46

    其实基本药物之中,还有核心药物,不过五十味左右。

  • 漁歌子

    漁歌子 (邓荣和) 管理员 2014-06-14 09:13:43

    艾滋病,可参考花柳病(梅疮),可能还是虚损加毒疮方面的问题。

  • 依桑

    依桑 (需要专注) 2014-06-14 09:24:08

    寻找新药是有意义的,中医理论不宜固步自封。

  • 漁歌子

    漁歌子 (邓荣和) 管理员 2014-06-14 09:25:40

    的确,医道无边界,本草无边界!对治艾滋病,我到觉得关键不在于寻找新药,而在于我们对于人体的 的确,医道无边界,本草无边界!对治艾滋病,我到觉得关键不在于寻找新药,而在于我们对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运作模式是否有足够精细的认识,我们对于基本药物是否有足够精细的认识。当我们面对一个艾滋病人,我们首先要丢掉的是“艾滋病”这个观念,而严格地按照六经辩证、八纲辨证来给其定位定性,然后随证治之。比如西医所谓皮肤病,抗生素无用,其实多是表证耳。《伤寒》《金匮》不过百六十味药,而四两拨千斤,应变无穷。黄元御作《长沙药解》,其“自叙”对李时珍有如下批评: “近古以来,李时珍作《纲目》,搜罗浩衍,援引该洽,备牛扁狗骨之木,列鸡头鸭脚之草,采神经怪牒以炫其奇,征野史稗官以著其富。纪载博矣,而醜谬不经。嗟乎!未认人理,焉知物性,今欲与之言物性,仍兼与之晰人理。” 此是批评濒湖博而失约。个人认为,李氏之作,作为基本药典,仍不失为震古烁今。然而对一个医家而言,黄氏之说,犹可时时作为警醒。人理物性一也,在人则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药则阴阳升降浮沉走守四气五味。故医经言: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剩啥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言: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者,流散无穷。 万物解药,我们既要研究万物之药性,也要注重研究经方,注重研究基本药物的药性。 ... 漁歌子

    更正,细致点说:《本草纲目》应该算是一部药学百科吧,《神农本草经》才是一部基本药典。

  • 漁歌子

    漁歌子 (邓荣和) 管理员 2014-06-14 09:27:59

    寻找新药是有意义的,中医理论不宜固步自封。 寻找新药是有意义的,中医理论不宜固步自封。 依桑

    我不知道您是否也学医的,就像我的帖子提到的,中医本来就是认为万物皆药的,万物都要研究的,何来固步自封之说?

  • 依桑

    依桑 (需要专注) 2014-06-14 09:33:07

    我不知道您是否也学医的,就像我的帖子提到的,中医本来就是认为万物皆药的,万物都要研究的,何 我不知道您是否也学医的,就像我的帖子提到的,中医本来就是认为万物皆药的,万物都要研究的,何来固步自封之说? ... 漁歌子

    我是玩家,不是专业的。中医理论就是太虚了,万物都要研究,这口气好大,但是怎么个研究法呢?

  • 皂角菌

    皂角菌 (为医之道,诚心而已) 2014-06-14 10:57:42

    本草綱目是廣義本草學,但是裏面一些藥物很難用醫理使用,只能當偏方使用,這是綱目的一點很大的問題。

    汲古草堂說的有道理,但是本草學也可以繼續發展,借用其他文明的傳統的解釋,這是比較好的,廣泛的考察本草,操作層面太難了

  • 皂角菌

    皂角菌 (为医之道,诚心而已) 2014-06-14 11:16:16

    本草綱目是廣義本草學,但是裏面一些藥物很難用醫理使用,只能當偏方使用,這是綱目的一點很大的 本草綱目是廣義本草學,但是裏面一些藥物很難用醫理使用,只能當偏方使用,這是綱目的一點很大的問題。 汲古草堂說的有道理,但是本草學也可以繼續發展,借用其他文明的傳統的解釋,這是比較好的,廣泛的考察本草,操作層面太難了 ... 皂角菌

    本草學之所以還需要繼續從廣度而不是深度的發展,是因為經方那種程度精細用藥,不知道如何獲知。除了那五十味左右的藥可以這麼精細,後世本草學都難以達到這種高度。

    現代即使再厲害的經方大家,都是需要加減法的,其加減的精細程度,遠不如經方,這也是現實,所以開拓本草某種意義是沒辦法的辦法,經方作為底方還是需要一些調整的需求。

    萬物都需要研究,西方就是這麼一種思路,中國是不是這麼一種思路,我不清楚。作為學問的一種態度,並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學問本來就是屬虛的東西。

  • 漁歌子

    漁歌子 (邓荣和) 管理员 2014-06-15 10:31:19

    神農嘗百草,而始有百草之用,中藥最終都是“嘗”出來的:一個是醫道高人的“嘗”,一個是我們中國人祖祖輩輩的“嘗”。中國人的思維是取象比類的,首先我們去觀察一個東西,根據它的顏色、形態給它作一個推斷性的歸類,比如根莖類很多是可以添精補髓的(艮者,成終成始也),紅色類很多事可以補血活血的,然後才進入到食用以“感”其四氣、五味、歸經、效用。神農嘗百草,或者是神農本人親自去嘗,或者是在神農的主持下的一批高人去嘗,這個典故,所表達的是古人對於華夏農學、藥學的開創者神農氏的崇敬,同時這個典故也表明了醫藥的本色:藥農一體。我們要說,當代的實驗室小白鼠藥學研究是違背藥學的基本原則的,因為這種研究是對天地萬物的對象性的”看“,而這種外在的“看”是永遠無法進入研究對象“內部”的。當代西化的藥理學研究能夠看到很多東西,但是卻看不到藥物當中最重要的東西,即藥物的“氣”,就像當代西化的診斷學能夠看到很多東西,但是卻看不到人體中最重要的東西,即人體的“氣”(精氣神)一樣。同時,假如像當代新潮史學家那樣去轉牛角尖死摳字眼,一定要糾結於神農是一個真實的人,還是一個虛構的人,無論如何是無聊而無益的。我們要問,如果沒有聖人當事,如何會有如此高度發達的醫藥學出現?難道醫道是從石頭蹦出來的嗎?然後後人追溯往古,將那位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給農學和醫藥學立法作範的聖人稱為“神農”,這不是很淺顯明白的道理嗎!或者有人要說,農學醫藥學完全是普通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不過是一種市儈的胡扯,因為能夠“結晶”的那少數人,已經不是所謂普通勞動人民,他們是智者。 古人云: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這種精微的藥學工作,的確非一般人可為之,然古來醫家,親嘗百草者,亦代有其人。即便文化貧瘠如當代,亦有民間高士在延續這個傳統。何況自古以來雖未廣嘗百草,而以身試藥的醫家可謂無計其數。鄙人即認識一位學者,這位兼通儒道醫的大德在修煉傳統內丹功法大成之後,曾親嘗基本藥物,對本草有深入的研究。在一次比較隨意的交談中,我曾問他,當年您嘗藥,果能感受到藥物之歸經么,他說能感受到。我說,打通大周天后即能達到此種境界嗎?他說,練功要到煉神還虛的境地才好。網傳武當山有兩位醫道高人,即王泰科道長和祝華英道長,其醫術皆以內丹功夫為基礎。祝華英道長自稱在丹道內觀中,明確地感受到了《內經》所記載的經絡運行狀況。我想要說,“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這在醫藥界是一個偉大的傳統。關於經絡腧穴是怎麼發現的,經絡穴位是否存在,在西化的當代也是議論紛紛,而這些議論,基本是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無知和偏見。醫道的研究是多角度的,而醫家的內證,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最後,我們要說,醫藥學的發達,離不開我們祖祖輩輩的生命體驗和服藥經驗,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 漁歌子

    漁歌子 (邓荣和) 管理员 2014-06-15 10:35:03

    我是玩家,不是专业的。中医理论就是太虚了,万物都要研究,这口气好大,但是怎么个研究法呢? 我是玩家,不是专业的。中医理论就是太虚了,万物都要研究,这口气好大,但是怎么个研究法呢? 依桑

    進入到具體的理法方藥當中,醫學就不抽象空洞了。個人認為,人最好不得病,得了病又想很輕鬆,得不到輕鬆又責之醫者,而不是反求諸己,這也是不好的。很多病,本來就是不好治的,我們也不必對醫學要求過高,只是精益求精而已。

  • 漁歌子

    漁歌子 (邓荣和) 管理员 2014-06-15 10:37:08

    當我們想起醫藥研究者的時候,應該是一個農民出現在我們腦海里,而不是一個穿白大褂的實驗人員。如此,才是醫藥的正道。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10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