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长城展50件长城文物之43 《长城敌楼剖视图及其实地考察笔记》
来自:国家地理中文网
撰文:威廉 ·林赛 William Lindesay 翻译:吴琪

说明:根据威廉·帕里什长城实地考察笔记中的水彩画“卧虎山长城”制作的这幅铜版画于1796年出版在斯汤顿的《大不列颠国王使臣觐见中国皇帝实录》一书中

来源:1793年,威廉.帕里什上尉随英国使节前往承德觐见乾隆皇帝,路经古北口时绘制的古北口长城三层敌楼建筑剖视图 当前状况: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收藏 这张长城敌楼的剖视图是英国人威廉.帕里什上尉的作品。它与另一张长城敌楼立面图和水彩画“卧虎山长城”一起,都是1793年在距离北京120公里的古北口卧虎山脚下绘制的,它们分别属于帕里什实地考察笔记的第158、159和160页。这些绘画和制图比世界上第一个照相机拍摄的长城照片老了70岁。如果把当时的交通状况和制图工具与今天的相比较,你就能感受到绘图者长途跋涉的艰辛和制图技巧的高超。 我拿着帕里什上尉这三张图的扫描稿,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出发,前往中国北京古北口长城。我的行程安排如下:乘坐地铁到希思罗机场,登上直飞北京的国际航班,到达北京后,打车上京承高速,再下到101国道,最后拐进通向“卧虎山”的一段土路,下车后我沿着山的东侧,在潮河边走上100米,脱去鞋子,卷起裤脚,蹚入河水,走过第一座敌楼,来到第二座楼前; 我拿出扫描稿对照眼前这座三层建筑,再用智能手机“咔嚓,咔嚓”。从伦敦大英图书馆到这里,我总共用去了17个小时,而且刚刚用手机拍摄的长城照片,几秒钟内就已经传送到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与我快捷旅行、迅速拍照和即刻分享不同,1792年9月的一天,帕里什上尉乘坐英国海军军舰雄狮号,从朴茨茅斯港口出发,第二年夏天,他才到达中国的天津大沽港口。帕里什上尉是由乔治?迈卡尼勋爵带队的英国使团成员之一。这个由84人组成的英国使团此次大清帝国之行,对长城文化考察不感兴趣,他们肩负另一项重要使命。 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占据着中英贸易的垄断地位。然而中国除了广东口岸开放之外,对进出口贸易施加的种种限制,使得中英贸易难以增长。迈卡尼使团的使命就是试图按照大英国王所开列的“清单”,让大清皇帝对其网开一面。 时值盛夏,乾隆皇帝在离京城250公里的避暑山庄承德消暑。代表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英国使团被允许北上。两天的炎热路途,他们来到了古北口。在清朝军队的欢迎仪式结束之后,这个“国际旅行团”被允许参观这段长城。兼任使团秘书的副大使乔治.斯汤顿将这个经历记录下来。在1796年出版的《大不列颠国王使臣觐见中国皇帝实录》一书中,他告诉读者:中国万里长城所用的建筑材料,比英国所有的建筑加起来还要多;如果将长城的砖石拆下来建成三英尺(约0.91米)高三英尺宽的墙,可以绕着地球赤道两圈半。斯汤顿还特别提及帕里什上尉对长城的“建造和规模”的关注。 帕里什是英国皇家炮兵上尉和建筑设计师。他一丝不苟地用铅笔和水彩笔将卧虎山上的古北口长城勾勒出来。他忽略长城的雄伟景观,重点观察长城的各个细节:他用软皮尺测量,用钢笔绘制出这座三层敌楼建筑剖视图、平面图和立面图。他的那幅水彩画后来被制成大幅铜版画,并理所当然地作为插图用在了斯汤顿的《实录》中。 尽管有包括葡萄牙、荷兰和俄国在内的15个国家“开凿”通商之路失利的前车之鉴,英国人仍是信心满满。虽然在乔治三世时期只有八百万人口的英国小岛国,无法与乾隆的3.3亿人的大清帝国相比较。但是英国殖民地的开拓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在迈卡尼勋爵使团到来之时,大英帝国已经成为具有诸多殖民地的强国。英国本土以殖民地为原材料提供地的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开辟本土之外的市场,从而消化不断生产出来的工业制成品。 乾隆皇帝在承德“万树园”、一个满洲风格的帐篷里接见了英国使团。迈卡尼呈上的大英帝国的“清单“里包括:在北京常驻外交使节;取消进出口关税;开放更多的贸易口岸;允许英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等。然而,与使团的预期大相径庭,所有的要求均遭到拒绝,最后,连英国使团也被驱除出境。 英帝国并不肯以迈卡尼的失败外交而就此“叩头”。这次英国使团与乾隆皇帝的“交锋”,只不过是两个国家在外交心理上的较量。英帝国依仗海上新型钢铁武器的军事优势,大规模的战争将一触即发。 原文链接:http://www.ngmchina.com.cn/web/?action-viewnews-itemid-249110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华夏地理》杂志2024年回顾 (杂知盒子)
- 《华夏地理》杂志2025年第03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华夏地理》杂志2025年第02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华夏地理》杂志2025年第01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华夏地理》杂志2024年第12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