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杨振宁想到的
亦云
近读《学术报告厅》一书,里面收集了若干学术名家所做报告,开篇为李政道先生一篇《物理的挑战》,接下来是杨振宁先生两篇,分别是《美与物理学》和《从近代科学的传入看中国科技发展前景》,其中《美与物理学》极其精彩,杨不愧是一流科学家,研究做的漂亮,文章也写的漂亮。相比之下,李先生的文章中规中矩,科普性强了一点,而杨的文章恣肆汪洋,上来就写出了物理学本质的东西,给人启迪颇多。 由此想到了李、杨二人,二人合作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也是华裔第一次获奖,但后来二人分手了。个人认为,论人品,李强于杨,这从二人对祖国的态度可见一斑。李先生热心于祖国的科学事业和人才培养,曾通过自己的威望,促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为中国物理学界培养人才出力颇多,据说,先生为了促成这件事,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去做说服工作,涉及到每个学生,先生一个人一个人去落实。同时,中科院高能所电子对撞机项目,也是先生一手促成。反观杨,印象中只有多次回国观光,再就是“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趣事了。俗话说“文如其人”,信哉,李先生为人质朴淳厚,杨先生做人风流潇洒,两位先生的文章也大致如此。其实人品和学问并不完全等同,杨的人品似乎略差,但学问确是一流,在获诺贝尔奖项目之外,还有一个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也是非常漂亮的成果。 杨的文章里提到学者的风格,他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狄拉克的风格是“秋水文章不染尘”,而海森伯的风格则是沙里藏金,一个非常清晰,一个则需要披沙沥金,但二人相同的地方,则是对物理学的直觉,现在国内的教学,则注重教学生解题,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物理学直觉的培养。 《学术报告厅》这本书,里边的文章,据说来自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讲座,也就是“百家讲坛”的前身,后来据说收视率不佳,改版后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主讲人由一流的学者变成了现在的学术明星,收视率则明显攀升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点想去香港人肉背书了哈哈 (塵世頑石)
- 淘·宝今天可以领22-21的外卖补贴,很容易中 (行至无穷)
- 收上译窗帘布 (豆友RQP0w5vm6Q)
- 小学读书藏书笔记 (塵世頑石)
- 李泽厚 古代思想史论 18.88 价格?新旧有区别吗? (VVXC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