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影响的焦虑:蔡明亮与他的“影史十佳”
陌上桑
我们从事任何行业,只要它不是今天才产生的,那么高山仰止的前辈大师就对我们构成严峻挑战。就电影业来说,那些影史巨匠们极大展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从而使我们尊重、热爱并投身这门艺术,通过观摩他们的作品,我们也从中汲取了极多的营养和灵感。但同时,如果我们在创作时仍然亦步亦趋地跟随大师的脚步,不敢有丝毫越矩,那么我们也就只不过是在大师阴影下徘徊而已,我们的作品也就不过是可被取代的二等复制品而已。 对此,齐白石大师说得极简明:“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而西方学者布鲁姆则称之为“影响的焦虑”,那么,我们如何先走进前辈大师的世界,充分领略其瑰丽,然后再走出来、独辟蹊径地做自己的艺术?现在我们请蔡明亮导演回答一下这一问题。 在我看来,蔡导对他影痴阶段的回忆,足以回答前半部分问题;而他本人的电影创作,则很好回答了后半部分问题。 电影世界已经极为浩瀚丰富,每个创作者都有他独特的影史经验和创作参照系,这也造就了当代电影的丰富性,这里就从蔡明亮眼中的影史十佳谈起。 2012年,英国知名电影杂志Sight &Sound邀请众多导演、影评人选出他们自己的影史十佳,蔡明亮导演的答案是: 1、日出Sunrise(1927,导演:茂瑙) 2、圣女贞德受难记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1928,导演:德莱叶) 3、独生子The Only Son(1936,导演:小津安二郎) 4、小城之春Spring in a Small Town(1948,导演:费穆) 5、猎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1955,导演:查尔斯.劳顿) 6、四百击The 400 Blows(1959,导演:特吕弗) 7、蚀 L'eclisse(1962,导演:安东尼奥尼) 8、穆谢特Mouchette(1967,导演:布列松) 9、恐惧吞噬灵魂Fear Eats the Soul(1974,导演:法斯宾德) 10、不散Goodbye Dragon Inn(2003,导演:蔡明亮) 在这个以年代排序的片单中,1921-1974年的老电影占9部,从影史片型上讲,黑白片占8部(其中前2部是默片),彩色片占2部;从地域上讲,欧洲老片占了6部,美国片1部,亚洲片3部(含华语片2部、日本片1部);从电影史风潮(风格、主题、手法)上讲,这些片依序可归入: 1、《日出》德国诗意默片(诗意现实主义、纯粹的视觉诗) 2、《圣女贞德受难记》丹麦 面孔默片(表现主义、脸部特写) 3、《独生子》日式极简生活流(人道主义、家庭伦理,无表演的表达) 4、《小城之春》中式诗意写实(意象主义、疾病-废园隐喻、春天的苦闷与骚动、独白电影) 5、《猎人之夜》美式黑色童话(表现主义、光影诗、月下河流) 6、《四百击》法国新浪潮(作者电影、散文化叙事、私密自传) 7、 《蚀》意大利心理写实主义(异化、孤独、空间表述,非叙事的静默时刻) 8、《穆谢特》布列松“影像书写”主义(极简、内敛、冰冷、疏离,强有力的手部、脸部特写) 9、《恐惧吞噬灵魂》德国新电影(荒冷、人际疏离、衰老、情欲) 10、《不散》亚洲慢电影(装置艺术、蔡式极简主义、现代默片、迷影情结、时代挽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导独特的影史经验和审美取向。 而蔡导选自己的影片进入十佳,应当是,“诚实”的原则战胜了“谦虚”的原则! 这里,先从蔡明亮最津津乐道的导演谈起—— 一、《七到<四百击>》:蔡明亮与特吕弗 七是台北与巴黎的时差,《四百击》是蔡明亮最爱的特吕弗电影。《七到<四百击>》是蔡导第五部影片《你那边几点》最初的名字。 蔡明亮与特吕弗,某部分极近,另一部分却极远。 蔡明亮堪称当今世界最爱特吕弗及其《四百击》的电影人,从他的长片《你那边几点》、《脸》,就能看出他对这两者迷恋到了何等痴狂的地步。《四百击》中有那么多蔡导热爱的片段 :①男孩安托万玩转桶、②半夜偷牛奶喝、③在警察局,男孩被和一群妓女关在一起、④在劳教所的囚车上看巴黎渐渐远去而泪眼朦胧、⑤结尾,男孩逃出少管所一路跑向海滩,在海水中转头凝视观众……以至于蔡导想把这些都放进《你那边几点》中,却被制片人劝阻说“再多放就完全变成《四百击》啦”,于是有所节制,只放进前两个片段。 “玩转桶”是蔡导和巴黎男孩共通的童年经验,“半夜偷牛奶喝”,这种饥饿、孤独感也与蔡导作品中“空虚者试图填满自己”的主题完美契合,牛奶所隐喻的“母爱、亲情”(缺失),也与《你那边几点》中小康这个丧父男孩的心境相呼应,但他的半夜动作却是排泄,并把尿液倒在父亲搬动过的花上。这种互文引用,既满足了蔡的迷影情结,又完美融合于蔡的一贯主题——孤独、死亡、吃、喝、拉、撒,因此 此片堪称“电影中电影”的经典,同时它也是对“影响的焦虑”的完美回答——引用特吕弗,看似刻意,实则浑然天成。 这种“以我为主”的引用和转化,并不强烈依附于观众对被引用片段的深度认知,就像当《你那边几点》后半段巴黎老人Léaud在墓园出现,即便观众不知他就是前面引用片段中的巴黎男孩,影片情绪仍是成立并统一的(当然若知道这一背景,会有更多一重感受)。以我为主,只取已之所需,坚守自身风格与主题,使得这仍是一部十足的蔡明亮影片,制片人的担心根本就不会发生。 然而蔡导对此仍不甘心,《你那边几点》结尾小康深夜车中召妓,仍然呼应了上述《四百击》片段③,而最经典的结尾片段⑤,则在《脸》中被引用,特吕弗的爱人芬妮亚当在台北导演家中翻一本剧照集,巴黎男孩的脸越来越清晰,仍然凝视观众,惶然而茫然。 (有人说,片段⑤男孩在轻快乐声中一路跑向海滩,启发了《爱情万岁》结尾杨贵媚在公园荒凉工地3分钟的踽踽独行,稍显牵强附会,因为前者段落的舒展自由与后者段落的荒凉压抑是极不搭界的。后者的情绪、运镜、视听语言,明显是师从于安东尼奥尼《夜》《蚀》(沉寂空间里的孤独女人),而后者也是蔡导的影史十佳之一,后文将详谈。) 为免于过多地陷入细节探讨,容我概述一下两位导演的异同: 首先,蔡的主题和影像风格,极难令人想到特吕弗。蔡导曾说:特吕弗《四百击》中那种自我、自由的气质,散文化叙事(剧情恬淡而非强烈),对自身私密经验的婉转叙述、孤独男孩与城市空间的对话、《日以作夜》中的迷影情结、《巫山云》中陷于悲剧的激情,这些都对他有深刻影响。但也必须说,特吕弗的作品是古典、温情、细腻、浪漫的,蔡的作品是剧烈、冷酷、犀利、极端的;特吕弗具有伯格曼所称道的精湛的叙事功力,蔡导则喜爱穷究非叙事表达的魅力与可能性,他是最不爱讲故事、也最不依赖故事的导演。所以当他宣称自己不是故事片导演,而是影像艺术家时,算是做了一个精准的自我定位。 众所周知,另一个特吕弗作品中自然发展出的特征——一个导演与一个演员的长期合作,在蔡明亮作品中被推向了极致:在包括《四百击》在内的“安托万的冒险(5系列片)”中,特吕弗借助Léaud讲述他自己的生命经验(作为私生子的酸楚童年、懵懂少年初恋、婚姻生活、婚外情、落花流水的爱),而Léaud也将自己的特质(手势、步态、嗓音)带入其中,两人长期形成亦师亦友、亦父子亦兄弟的亲密关系,以至蔡导说“晚年的Léaud长得越来越像特吕弗,那么早逝的特吕弗恐怕会极为遗憾不能拍此时的Léaud。”而这个未竟心愿被蔡导在《脸》中代为完成了,这反映出他对滋养过自己、并为自己所热爱的导演和演员的极度深情。 然而,Léaud毕竟是英俊的新浪潮巨星,而李康生则是长相普通的“职业非演员”,那么蔡明亮与李康生一以贯之的合作,就尤其鲜明地凸显出蔡导对电影媒介(功能、可能性、演员、表演)的极富原创性的理解,我们通常都觉得:电影拍最多故事、拍最多明星才最好,殊不知这可能浪费了电影这个神秘媒介,蔡导最常做的,是提供一个人给你观察,而不是塑造一个角色、让你投入一个故事,前者看似空 实则满,观众可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填满画面空间、读解人物心境;而后者看似满 实则空,因为都是些肤浅的声色刺激,完全没有令人久久低回的内心触动。蔡明亮用他的长镜头,长期观察一个或一组演员生命中的细微变化,说“成长-记述”,太小清新,说“男色迷恋”,太重口味! 殊不知,蔡明亮在《爱情万岁》、《河流》、《你那边几点》中对女性人物的观察,也是精细入骨的。无奈何,只好说,这是由于蔡导对人这种生命的普遍深情和悲悯,因为凝视(静观),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悲悯。因为悲悯,所以不忍将其庸俗化为八卦娱乐(蒋勋曾说:蔡明亮似乎能理解每个人心底的压抑和寂寞。这就接近菩萨心了吧)。所以,我觉得蔡在《河流》之后的电影,具备悲、智合一的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在家人甚至出家人修行、参悟的素材。 而特吕弗作品固然是极为动人、极富观看趣味的,但他的温情、感伤、含泪微笑,仍然显得浪漫化了,并不具备看清生命实相的冷静力量。 最后,从创作整体来看,特吕弗作品可分为三部分:1、安托万系列;2、男女奇情异恋系列;3、名著改编系列。而蔡明亮作品,仅是小康系列,生命树与电影树浑然一体,这对传统电影的那种角色设定的虚拟性,是一种救赎。蔡导曾说,传统电影的那种角色塑造的魅力是非常有限的,很可能事倍功半——当观众稍微出戏,意识到自己是在看电影,这就是传统电影失败的时刻;而蔡导常希望观众看他的电影时不要太投入,要保持冷观的态度,“你要始终知道你是在看一部电影,看一个画面,看一个人。” 对我们这些试图重新理解电影的人,这是一种极有益的启示。 参考1、 蔡明亮自述:“我觉得《四百击》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我看到它时有种莫名的感动,Léaud的表演、他的脸…。这部片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是,直到我拍《你那边几点》时,我忽然恍然大悟为什么这部片如此吸引、牵动我。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它对巴黎的描写,应该说它对城市、人和城市的关系的描写。显然你看到这个小孩很叛逆、家庭不太快乐、在学校也不太快乐,他有一个好友帮他作一点坏事,或把他藏起来。所以这个小孩大部分是很孤独的,这表现在他的四处游荡,他游荡的城市就是巴黎,好像他倾诉的对象也是巴黎。如果你稍微注意一下,片中那个小孩很调皮,老师、爸妈怎么打他,他从来不掉泪。他只在一个时刻掉泪,就是在最后他被抓去关在警察局,和一群妓女关在一起,要被送到感化院,于是他被送到有铁窗的那种车子上。那是夜景,音乐扬起,我们看到车开时,巴黎在退后,这个小孩开始掉泪。你会觉得安托万这个小孩、或者特吕弗他最爱的对象是巴黎,他所生活的那个空间。我拍《你那边几点》时,是拍台北跟巴黎,但大部分是台北,小部分是小康想像中的巴黎、陈湘琪旅居的孤独的巴黎,那时我很强烈感觉到,特吕弗在《四百击》里描述的人跟环境的关系是那么亲密,这都是因为 当你孤独的时候,那个环境能给你很多回应——所以这个男孩其实没有那么孤独。但当他还是要被送走、要脱离这个环境,他才会感到巨大的孤独感。 我出生在马来西亚一个小城——古晋,忽然我才想起来,我就是那个安托万。我还没看过《四百击》时,就已经是那个安托万。很可能每个人都是那个安托万,每个人都和他的环境有那么强烈的关系,只是你可能不记得。这部电影描述出这样的情感。所以这部电影其实牵引很多东西。我的整个创作就一路开始从内在生活经验里面找素材,到最后,又回到从内在里 再反映出来。 我一直对外说我很喜欢特吕弗,我想主要是特吕弗电影的特质非常吸引我,而且某些部分对我来说具有开创性意义,那种散文式的叙事呈现出一股自我、自由的特质,并没有很强烈的剧情,就是这么简单,《四百击》、《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都是如此,都是叨叨絮絮地述说一个人、一件衣服等等。这种观影经验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之前看的都是一些很传奇的、剧情强烈的东西,看了这批欧洲的电影,特别是特吕弗的,对我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他的电影看起来那么真实?这应该跟叙述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这都是以前我看不到的。” 参考2、 蔡:特吕弗对我来说是一个窗口,他让我第一次接触欧洲电影,他是非常浪漫、温情,而且古典的一个人,非常适合我的个性。但我同时也喜欢稍微剧烈一点的,像法斯宾德、布烈松,那个年代,真是出了很多很棒的导演,布烈松写的《电影书写札记》也不算理论,只是反映出他创作的感想,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他里面谈到的好多东西跟我的电影特别合拍。我看的时候很惊讶,也很高兴,就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一个靠山一样,其实我也非常喜欢布烈松。 参考3、 木心的“影响”论(木心是蔡导最近非常推崇的作家, 他的很多观点都让蔡导心有戚戚): ① 艺术家是敏于受影响的。受了影响而卓然独立的,是天才。 过去没有受过影响,现在补受也不迟。受了影响,不要怕自己不能独立。我曾模仿塞尚十年,和纪德交往二十年,信服尼采三十年,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多年。凭这点死心塌地,我慢慢建立了自己。所以,不要怕受影响。 ② 一个人,受另一个人的影响,影响大到了可以称为“最大”——这是病态的,至少是误解了那个影响他的人了。或者是 受影响的那个,相当没出息。受“影响”是分时期的,如果终身受一个人的“影响”——那是误解,至少是病态。 ③文学有两类:一是独自完成,但不影响别人。一是独自完成,却给予了别人、后人影响,滋养后人的艺术。两类各有好处。莎士比亚,不断影响别人;屈原之后,成所谓骚体;塞尚自我完成,不知影响多少人;曹雪芹,也是一个源头,张爱玲学了一点点,就有滋味。 ④对年青人一生的转变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如下: 死亡,最亲爱的人的死亡。爱情,得到或失去爱。大病,病到几乎要死。旅行,走到室外,有钱的旅行和无钱的流浪。 ⑤唯有天才能接受影响,只有健全的胃才能消化影响。能创造影响的,是一个天才,能接受影响的,也是一个天才。“影响”是天才之间的事。你没有天才,就没有你的事。 第二、三章 将谈《蔡明亮与安东尼奥尼、布列松》(待续) [声明]:如果第一章不能获奖,我将继续写下去;直至获奖!呵呵呵 2014.6.30 陌上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空房间》与《爱情万岁》 (赵BB的欢乐豆瓣)
- 想知道哪里可以看《那日下午》 (Baby Blue)
- 《河流》 (眷島)
- 全州电影节行者系列手册 (taetae的)
- 难道没有人觉得年轻时的李康生像张国荣吗????? (破碎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