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宇宙的忧惧
殷罗毕001
殷罗毕 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如果人死了什么都没有,那人活着其实也等于一无所有。因为你的每个现在都正在飞逝成为过去,成为死掉的时光,成为什么都没有。这也正是曹雪芹所说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但对于某些更为执拗的人来说,事情似乎总是没个完,他们相信,人死后总有还有些什么,永远都不会消失。但丁就坚信在地球的某个位置人会一路坠下,穿过地心,最后从另一个口子出来,升到炫目的永恒光玫瑰之中,在那里,死去的爱人贝雅特里齐将在那里与他重逢,并永远在一起。 这种与爱人灵魂在永恒中重逢的强烈愿望,事实上有着一种物理学上的基本依据。如果万事万物都并非凭空而来,那一切总有所来源。而时间这消灭一切的流逝也必然来自那根源,因此,在那根源中所有的消逝都将被归还。对于但丁,贝雅特里齐的灵魂复活和永恒重逢是一件必然的真实事件。而对于更为刻板于现代物理学规律的幻想作者莱姆,死去的爱人若要再现,则与模拟和复制联系在了起来。 小说《索拉里斯星》中,最核心的动机和故事线索,便是丧妻的宇航员凯尔文来到索拉里斯星,从而遇到了复活的妻子哈瑞。因为莱姆推测和设定了一种星球级智慧体,简而言之,如果整个星球就是一个智慧体,一个变动不居的大脑,这个星球规模的智力体便能将任何其所想直接呈现为现实中的事实。而这颗敏感的星球大脑甚至直接能接受电波一样接受到人类的意识活动,因此,当一个怀着丧妻之痛的凯尔文来到目的地,他面前这片被不断汹涌变形的大洋覆盖的星球,最后对他的意识作出了反应。 在他的空间站中,亡妻再次出现了。对此故事段落,我们可以作出种种不同的解读。面对一个与生前的妻子一模一样的女人,但又深信她并非原来那个爱人,而是某种蛋白质生物的模拟物,凯尔文所遭遇的不单是一个如何对待这个被索拉里斯星复制空降给他“妻子”的困境,更多的是如何面对那个已经失去但依然在他心中的妻子,如果面对自己的情欲和爱情的问题。爱抚面前这个与妻子一模一样的女人,是在追忆爱抚妻子,还是在背叛遗忘妻子。爱抚这个模拟爱人时,凯尔文自己是忠于了自己原先的感情,还是从原先那个自己中脱离和分裂了出来,开始了另一段全新的感情?能把面前这个与亡妻一模一样的女人,当做一个全新遭遇的恋人来开始一场全新的恋情吗? 尤其当这个女人也有着女人对男人的依恋和依赖,不断要和凯尔文同进同出,不能忍受与他分离之时。事实上,索拉里斯星球大脑,那片脑海般潮涌的大洋感知到了他心目中的那个亡妻所有的感知和情绪,甚至模拟出了她对凯尔文的某些怨恨。 面对这种彻底无法解开的困境,凯尔文采取了一个最直接了当的解决方式,将模拟妻子骗进小型火箭,然后轰然发射了之。但这个最终解决方案似乎也不像看起来那么干净。第一,凯尔文的空间站同事旋即告诉他,这个女人一定会死在发射器里。第二,既然被排除出去的女人是来自索拉里斯星的模拟,那么她也就绝不是唯一的。于是,凯尔文很快就看到第二个复活出现的亡妻。这第二个复活者甚至有了更多凯尔文亡妻的记忆,甚至有了被凯尔文骗入火箭抛离的记忆。于是,凯尔文的罪责一层层堆叠起来,如那被杀死的女人的血,令他感到窒息。包括他自己对于亡妻生前所有的伤害,也不断浮现出来。于是,一个女人开始变成一个宇宙,全面地吞没他。 事实上,我的复述绝非简单的复述,我的复述几乎改编了莱姆小说整个节奏,让它变成了一个更为直接而紧张的故事。莱姆本人在凯尔文-索拉里斯星智慧的模拟态-亡妻之外,还花费了大量笔墨铺垫描述索拉里斯星空间中另两个宇航员的精神不正常情况,已经连篇累幅的描述人类所谓的对索拉里斯星的研究,即所谓的索拉里斯学者和索拉里斯学,以及所谓的伪经和老拟态群等。整个星球成了大脑,一个最简单的创意,却被大量学究式的笔墨兜着圈子铺叙,以及反复出现对于索拉里斯星大洋波浪变幻的描写所拖延得相对弱化和平淡了。相对于主人公与复活之后的亡妻的紧张对峙,以及那种永远都能模拟复活的宇宙海洋,其实莱姆编造的索拉里斯学者这些章节都显得沉闷而累赘,甚至是迷恋于学术辞藻,而削弱了主干。在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所改编拍摄《索拉里斯星》时,便将其来了个腰斩,所有那些学究式描述和索拉里斯星大洋的动态描述都被删去,直截了当便是一片荒凉寂静的宇宙空间中亡妻再现。这也正是这部小说对于人类和宇宙问题的独创思想和贡献所在。 莱姆的另一部短篇小说集《完美的真空》也依然延续了《索拉里斯星》的一半唠叨废话一半惊若游鸿。给从来都不存在的书写书评,以此来把自己想写但又不愿陷入其无数的场景搭建和细节营造的苦役中直接将故事动机快乐迅速的抛出,这种讨巧的虚构技法其实早在莱姆之前就有人玩过,而且玩得纯熟圆滑远远超过莱姆,那个人就是博尔赫斯(《赫伯特·奎因的作品分析》等都写于1940年代,而《完美的真空》写于1970年代)。但是与博尔赫斯在那些似是而非的作者中魔术般翻转出奇思妙想不同,莱姆更多的则是将某些社会性现象往一个极端推导,演示一番最后的那个图景。比如 《千兆网络》、《性爆炸》、《人精有限公司》等,扫一眼标题读者基本也就能自己能估摸推断出个大概来。 当然,其中也有若干妙文,比如《小队元首路易十六》。莱姆设想二战失败之后逃亡到美洲密林之中的一小队纳粹,他们建立起了自己的一个王国。既然是王国就需要一系列王国的礼仪和秩序,于是小队长自封为元首,但又不知道真正的元首高层是如何设置和运作的,因为曾经道听途说了路易十六宫廷轶事,于是就以那些轶事作为宫廷礼仪来设置操练自己王国方方面面的生活。当然,在历史中,在此类想象之前其实早有事实,博卡萨就是一个流亡小军官,在中非以法国宫廷路易十六的全套仪轨来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 在最后,要向读者隆重推出的是这部短篇集中最精彩的一篇,《宇宙创始新论》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近年来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欧美同等水准的扛鼎之作《三体》逻辑框架的原型,无论刘慈欣本人是否承认(事实上,在一次访谈中,刘曾经提到过莱姆和这部短篇集)。这个短篇事实上读者也可以自己从中间三分之一处开始,起初的那些关于评价的评价和关于作者的作者的絮叨和绕圈子完全无关宏旨。但当莱姆真正的思想实验开始时,我们对自身生命所在宇宙的平静和安全感便会砰然破碎。 我们这个安全静谧的宇宙如一面镜子般被打破,其理由非常之简单。如果以宇宙有上百亿年的历史,上百亿星系的规模,像地球这样条件的行星必然大量存在,也必然有大量文明存在。但为何人类对于宇宙的观察包括监听却听不到任何有文明特性的声音痕迹。似乎那些文明都在宇宙中玩一个绝对静默的躲猫猫游戏(事实上,这一思路也并非莱姆原创,而是来自真正宇宙学界的费米佯谬)。而对于文明的自我躲藏,更引出了宇宙自然规律本身是不是自然的这一根本性问题,因为最好的安全措施便是改变宇宙规律,彻底封锁其他文明抵达或观察我的途径。事实上,对于宇宙大面积黑暗中隐藏的文明及其威胁,绝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幻话题,霍金本人就曾经警告人类,不要向宇宙投放过多地球文明的信息。这一宇宙社会学思路,让人类所存活依赖的整个世界背景来了个颠倒。原本最终得到拯救与爱永恒再相逢的天堂,成了一个被近乎天神般暴力扭曲的冰冷空间。或许,这也是20世纪的宇宙与但丁世纪的宇宙截然不同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技术大全》 (樱桃小王子)
- 有没有直接从波兰语翻译到中文的?还是大多数作品都是从英语... (西域奇童)
- 莱姆世纪预言《技术大全》中文版来了(特装本+礼盒,摩点众筹) (哦)
- 「理想國」今年要出《技術大全》 (马达+s+狐猴)
- 坐标郑州:科幻大师莱姆百年诞辰线下活动 (郁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