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理解之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祭足
《战国策》之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笔记】 这篇文章可以评论的地方较多,本人从特殊的角度来评论这一策:评秦惠王的用人之术。 在前一策《杜赫欲重景翠于东周》中论述了“烧冷灶”思想,这种思想正好用于本策中苏秦的身上。此时的苏秦学有所成、志向远大、怀着一腔热血准备秦国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此时如果秦惠王能过给予一些认可,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 而秦惠王的一句“愿以异日”改变的不仅仅是苏秦本人的命运,更是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正如文章所述,苏秦在秦国受挫之后,回家受到妻子、嫂子以及父母的冷遇,感慨道“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由此怀恨在心(本人揣测,正解“秦”指苏秦,自责的意思),发誓要出人头地,血洗前耻,“头悬梁锥刺股”,后来终于挂六国相印,阻秦军不出函谷关15年!由此看来,损失最大的是秦惠王。秦惠王纵然不用苏秦的计策,完全可以给苏秦一个职位,若干俸禄,以为顾问,那么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是不是要快上15年呢?人才是双刃剑,自己用可以伤人,别人用也可以伤自己,就算秦惠王不用苏秦,也不能让其为其他国家所用! 企业如同国家,对于人才,认可要及时!对于有才华、有能力、有“野心”的员工,要及时笼络。官职着,国之重器,就是要赋予那些有抱负的人。一个企业,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如果不能及时的予以肯定,会非常容易造成人才流失,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此形容一点不为过。举例可知:韩信当年在项羽帐下,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后来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击败项羽的正是韩信。 总之一句话,对于企业内部有能力而乞求上位的员工,认可须及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战国策》理解之秦攻宜阳 (祭足)
- 战国策有没有推荐的辅助读物 (卖茶歇的小男孩)
- 求助 |《战国策》在论辩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比较独特的特点? (牛奶味橘子哟)
- 找队友 (唐青枫)
- 坚持了七天了 (皙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