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诫》中的经义
文拾遗(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班昭《女诫》一篇,明人列之于《女四书》之首。原文见《后汉书》卷114《曹世叔妻传》,本传称“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汉书》。《女诫》成,“马融善之,令妻女习焉”。融妻,盖京兆名儒挚恂之女也。世传马融晚年“前授生徒,后列女乐”,“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后汉书•马融传》)或其初本不如此。故《马融传》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后人读史欲知人论世,于此不可不察也。 班氏家学,宗派不明。以《女诫》所引经义观之,《易》多引《系辞》、《序卦》,《诗》杂取毛、韩二家,《春秋》用《左传》而摒《公羊》,于大小戴《礼记》最精。而“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与今文家颇相牴牾。《班超传》曰:“涉猎书传,持《公羊春秋》,多所窥览。”则班氏有宗《公羊》者。然班固《白虎通义》,杂举《左传》、《公羊》,而以《左传》居多,似主《左传》。岂修史倾向古文,从政宜用今文焉?《曹世叔妻传》曰“凡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班昭盖亦修史之材,故所论多与《公羊》、《白虎通》不合,然久事宫中,作赋拟疏,又不得偏废也,故其学杂矣。昔日读唐晏《两汉三国学案》,未辑班昭学案,颇以为憾。时值三八节,略摘《女诫》所引经义,条考其出处,叙而录之,以补唐氏之遗。 一、《易》3条 1、《夫妇第二》:“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 按:《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又《礼记•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礼记•礼器》:“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 2、《叔妹第七》:“《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按:引《系辞上》。 3、《叔妹第七》:“谦则德之柄。” 按:引《系辞下》。 二、《诗》4条 1、《序》:“赖母师之典训。” 按:师,《毛诗•周南•葛覃》曰:“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2、《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 按:《毛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此处“酒食”有二解:一曰“洁齐酒食,以供祖宗”(《卑弱第一》);一曰“洁齐酒食,以奉宾客”(《妇行第四》)。由此可知,《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指供祖宗、奉宾客,非俗言儒者以美食自养也。 3、《夫妇第二》:“《诗》著《关雎》之义”。 按:《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4、《叔妹第七》:“《诗》云:‘在彼无恶,在此无射。’” 按:引《韩诗•周颂•振鹭》。《毛诗》“射”作“斁”,《中庸》亦作“射”。 三、《礼》3条 1、《夫妇第二》:“《礼》贵男女之际。” 按:“男女之际”似乎是指《礼记》中反复提到的“男女之别”。 2、《夫妇第二》:“《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 按:《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尚书大传•尧典》:“妇人八岁备数,十五从嫡,二十承事君子。” 3、《妇行第四》:“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 按:《礼记•昏义》:“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4、《专心第五》:“《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按:《礼》,人君、诸侯均无再娶之义。《公羊•庄十九》:“诸侯壹聘九女,诸侯不再娶。”《白虎通义•嫁娶》:“或曰:天子娶十二女,法天有十二月,万物必生也。必一娶何?防淫泆也,为其弃德嗜色,故一娶而已,人君无再娶之义也。”又,两汉妇人二适之文多矣,司马相如之妻、朱买臣之妇,不一而足。 四、《春秋》1条 1、《序》:“赖母师之典训。” 按:母,《左传•襄三十》:宋伯姬卒,待姆也。君子谓:“宋共姬,女而不妇。女待人,妇义事也。” 五、《论语》2条 1、《妇行第四》:“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 按:《论语•述而》,此处仅称古人,未言孔子。 2、《叔妹第七》:“自非圣人,鲜能无过!故颜子贵于能改,仲尼嘉其不贰,而况妇人者也!” 按:《论语•雍也》:“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原价代购段熙仲《春秋公羊学讲疏》(已代完) (闕疑焉)
- 陈侃理:京房的《易》阴阳灾异论 (哲夫成城)
- 《经学研究》第八辑《经教的古今之变》出版 (陈愚)
- 《经学研究》第七辑《清代经学与学人年谱》出版暨前言 (陈愚)
- 虞万里:清代学术与高邮二王的古籍校勘 (哲夫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