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请跟帖交作业的同学,起一标题, 例: #作业#《蛇人》 以便与其他讨论跟帖相区别。 《蛇人》插图:
《斫蟒》插图:
读聊斋《斫蟒》一篇,兄弟遇巨蟒,弟见兄为蟒吞噬,放弃逃跑,转身力搏,终于救下了兄长。蒲翁赞叹了一番如此兄弟。
于是想起碰到的一桩事,相似的危险相反的结果。
读大学的时候游三峡,船一路走,从重庆到武汉再继续坐船一路到上海。出重庆不久的时候,两间舱房因为一张可以坐在甲板上看风景的凳子起了争执。当时注意全在风光,只记得一边是兄弟俩,很抱团儿,于是赢了凳子,另一边一路就不吭声了。大家也以为事情到此为止。
也不知是岳阳还是哪里,两舱房的人都下了船,我们来游玩的,也跟着上码头转转,刚上岸,只见吵架败了的男子突然抄起一辆西瓜车上砍西瓜的大菜刀,几步抢上来,冲着那弟弟的脑袋一下一下重重砍下,血流如注,满脸满身......离得我们太近,我胆子一向大,可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当时记得腿都软了,满心恐慌,觉得这人可怎么办,哪儿还能活?
这砍人的下了狠劲是要把人弄死,一连砍了十几刀,砍完就快速往前面人流里跑去,离开了现场,这整个过程中,那哥哥就在后面七八步远,逡巡不前,木着脸,想必是既害怕又不知如何是好,但也畏惧,知道自己上前,也会一并被砍,可是,以二人之力,他若能及时上前,或许就能治得下砍人的那个。
我心里一面体会恐惧的力量,竟然能吓阻人救自己血亲;一面难受这哥哥就这么看着不敢上前,两人同出,只是不知是否能同归;一面还想,就为一个凳子......浑身不大有知觉的恍惚,也不知是否是跟着转了转周围,还是回了船上。
去年新闻里好像有误闯野生动物园,父亲虎口救儿,那小伙子却留下父亲就这么逃离了......
遇到虎豹蟒蛇的几率已很小,但愿虎豹蟒蛇一样的人也少些,我们不知道人性的真相又如何呢?
#作业#《蛇人》《斫蟒》
两篇都是关于蛇的,所以合并在一起阅读。体会也并了吧。
前一篇,蛇是灵物,是主角。后一篇,蛇是凶物,突然降临的灾祸,主角是人,兄弟情谊。
其实比兄弟情谊更深一点。像前两天的新闻,面临高考的男生见义勇为,冒了巨大危险,救人受伤,错过高考。后面这事儿传播开来,多家大学愿意为受伤错过高考的这孩子敞开大门免考接收,男生却拒绝,说他如果答应,人家会咋想你的动机呢,在那个危险的刹那,这孩子一定是没想到那么多的,绝非欧阳海之歌里面,英雄在那一刹那想到了一大堆毛泽东思想什么的劳什子。想到那些第一不可能,第二除非神经病。就是什么都没想才对了,那是本真的状态,你的人性的底子是什么,毫无假借。《斫蟒》这篇里的弟弟,也是这样的吧。一看哥哥被吞了,急眼了,拼了。如是而已。
后面的评论“噫!农民也有这种人啊”,这句猛一看有点政治不正确,无非也是说先天天性的厚薄分布不看后天的层级和教育,是对的。下一句,或言“蟒蛇不吃你是被你的高尚情操感动了”,异史氏曰信然,我不信然。
这是道德层面的评价。对文章来说并不是重要的。好看不好看才重要。这篇可读性太一般。好看的还是前面一篇《蛇人》。二青小青,有慧根,有情意,在主人身边忠心耿耿,帮衬打工,入了大野想必也会汲天地之精华,修成正果吧。蒲公的总结,又指畜骂人了,还是有愤懑有寄托的,所以写二蛇才那么“饱蘸墨汁”,写的情意拳拳。
#作业#(蛇人),在蒲公笔下,本文中的蛇是灵物,还是有感情的灵物,与蛇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不禁让我想到了小时候读的非常著名的《农夫与蛇》的故事,善良的农夫怜惜一条冻僵的蛇,结果蛇醒来后反而把救命恩人咬死了。这个故事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告诉我们善良要看对象,而蛇在人们心目中成为邪恶的化身。今一比较,此蛇人何其幸运。。。
确实,两篇的蛇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与人类两种可能的关系,前者温柔解人意,是合作的,后面是伤人猛兽,属于危机四伏的外在世界......
两个讲“感情”的故事,一个跨越物种,一个是手足情深…… 煞风景地说,根据周围有养蛇的朋友的说法,蛇这东西根本没有感情,最多也就是相安无事,指望它把饲主当成重生父母再造爹娘那是痴心妄想。蒲老先生最后感慨的“独怪俨然而人者”云云,才是重点所在,不过这也没啥可“独怪”的,长得像个人似的不干人事,又岂是当时独有的,如果史记那种时候的故纸堆里大发这样的感慨倒也罢了,十八世纪的人还恁地看不开,其可怪也欤。 手足情深那个倒是朴素多了,纯本能反应做出的选择。有人说至亲有难必须抵死相救,不然以后要如何面对这种悔恨;也有人说非人力所能及也的时候应该及时止损,万一没救成反搭上自己,让依靠自己的人怎么活。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不到大难临头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选择。 PS:如果我是那个弟弟,听到有农人表示大蟒没把你们俩一勺烩了都是因为“乃德义所感”——我要不把他腿打折以后我管他叫爹。
遇到猛兽,千万赶紧逃跑......
理论上来说能跑过猛兽的可能性为零…………还是龟缩在水泥丛林里比较保险XD
唉,同意......人世腌臢,然我们赖以栖居;天地有情,却又危机四伏!
物色:后汉书,严光传: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注:言以形貌求之也。光武以物色访严光,故以访寻为物色也。
雹神:李左车。京剧《淮河营》有段蒯彻拉住李左车的西皮流水,马连良的最好,感兴趣的可以搜来听。唱辞如下:京剧《淮河营》唱词
蒯彻:【西皮摇板】淮南王他把令传下,
李左车:【西皮摇板】分作三班去见他。 蒯彻:【西皮摇板】分明是先把虎威诈,不由得吾等—— 蒯彻、李左车:【西皮摇板】笑哈哈。 栾布:【西皮流水】战鼓不住咚咚打,只打得栾布心内麻。乘此机会我就溜了吧,生死的关头屎也不叫拉。 蒯彻:【西皮流水】此时间不可闹笑话,胡言乱语怎瞒咱?在长安是你夸大话,为什么事到如今耍奸滑?左手拉住了李左车,右手再把栾布拉。三人同把那鬼门关上爬, 【散板】生死二字且由他。
《斫蟒》写得很真实。说是“悌弟”,怎么看到哥哥被蟒蛇吞了先是想着逃跑呢?仔细想想,正常人看到可怕的事情,第一反应本就如此。“初骇欲奔”,之后才会回过神来“怒出樵斧斫蟒首”救哥哥。如果没有这个“初骇欲奔”,就成了“高大全”,如果写一段要不要救哥哥的心理斗争,就成了应试教育下的小学生作文。
#聊斋微博读书会#11蛇人,斫蟒。蛇人爱之饲之驯之纵之,虽为主人获利之物,能感其恩情,从其所劝。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是好也。下篇兄弟抵命相救,似乎老套了些,这俩篇一起,虽说是说蛇性,还不如说折射人性。在某些关头,其实不必生死,那些说不上生死的事情才恰恰体现人之本质。
《蛇人》故事很丰满,细节很动人。举两个小例子。开始写“二青额头有赤点”是一个伏笔,到后面蛇人被追,“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虽是小细节,让人觉得很合理,其实也是体现了蛇人与二青的熟悉、亲近。 “纵身绕蛇人如昔弄状,觉其意殊不恶,但躯巨重,不胜其绕,仆地祈祷,乃释之。”这句非常喜欢,仿佛是多年未见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遇到一位亲密的叔伯,依然要放肆地重玩童年的游戏。只是“你已经长大了,我却老了”。 蒲松龄笔下,蛇通人性,蛇人与蛇,既像是主人与宠物的关系,又有东家与西家的雇佣关系。对于“宠物”,从未养过,也许是害怕付出,所以也无福享用此中快乐。听《玉蜻蜓》等评弹演出,感觉传统社会,融洽的主仆关系似乎也正是如此。 蒲公这段点评算是到位,人畜之间尚可通情若此,世界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恩将仇报、落井下石之辈呢?读后让人深思。
聊斋中确实有厚厚人情味寓于细节中......
是呀,真心希望人与人之间多点善解人意,少一些危机四伏
唉...我持悲观态度,人心太复杂、太琐碎、太不同......
求同存异吧
嗯,也只此一途。
#作业#《蛇人》动物的驯养常常伴随一些暴力手段,故而每每看动物表演心里总会有些不忍。而高明的驯兽师则能和动物彼此相惜,亲密沟通,如蛇人与二青。唯有寄托了感情,即使是兽类,也能察觉,才有心灵相通之感。蛇人待二青尤为不同:“爱之异于他蛇。”二青不见了,“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所以到后来二青失而复得,引荐小青,以至归山后领受蛇人嘱咐,颇通人性。蛇是有灵性的动物,《白蛇传》也是灵蛇报恩的故事。 故事之余,我也想起数年前的夏天,炎热一如今日,去海洋公园看了海豚表演,顶着烈日转球,站立,穿环,喷水,散场后观众已经离去,而年轻的驯兽师半跪在水池便,给海豚投喂食物,时不时亲吻它,海豚也用喙轻触驯兽师,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场景,因为当初感触太深。 在小说里看到过一句:“人心是那样曲折,或许直来直往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真心唯有真情才可换得,于人如此,动物亦然。
[内容不可见]
#作业#《斫蟒》这篇没什么想说的,只有个问题:胡兄被胡弟曳出来后“耳鼻俱化”是蟒蛇的消化液造成的还是毒液呢?貌似应该是消化液,胡弟与蟒蛇争斗把胡兄拖出来应该时间不会太长,胡兄面部就已经被腐蚀了,消化液效力这么强大?【原谅一个木有常识的文科生】
不到大难临头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选择。 ——赞这句。我也不知。
在小说里看到过一句:“人心是那样曲折,或许直来直往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维摩诘所说经》: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
蛇应该不会口腔分泌这种腐蚀液体吧,但小说里这么写,那我们推想其机制,就当是带有腐蚀性的消化液,为什么会有呢,因为这不是普通蛇而是蛇精。。。。哈哈
我认为我会作出伟大的选择,但不在那情境,绝不敢说这样自以为。
我也需要多读佛经了^_^
哈哈强迫症又开始想蛇精后续故事了……
所谓大难临头很可能是超出我们心理极限的东西,简单干脆的舍命什么的,倒也罢了,我觉得不算什么,在很多情况下舍弃生命也并不那么为难,只要过程干脆,那门槛不难跨过。但人的薄弱罩门太多了,而针对这些罩门的各种手段也太多了。记得《1984》的男主角是怎么最后崩溃的吗,那个场景想想太可怕,换了我,怕是撑不住?再比如,在被强迫状态下给上了毒品而且深不可拔以后,能撑过去吗,也没谱。这种场景可以设想很多种。所以以前看红岩之类的书就想,真要赶上革命年代,我是绝不会从事地下工作啥的,知道自己是个俗人,先就留意别把自己架到恐高的位置上,反而能保持节操善始善终。
突然想到四五岁的时候听邻居老奶奶讲过:以前她小时候在村子里,有个农夫锄地斩断一条蛇的尾巴,十多年后被一条碗口大的蛇喷了一脸毒液死掉了,很多人看到那条蛇没尾巴……听了后我好几天没睡好==这个机制也是设定的蛇精咩?哈哈
毒液如果入伤口,入眼睛,确实可以导致死亡。。。。重点在没尾巴。。。。如果是真的那确实是蛇精吧。。。
依我看,其实不是自己把自己放到什么情境位置,而是但愿有点儿狗屎运,能别碰和少碰上极端情况。对人类,绝大多数时候命运是不可控的......
整个叙述是很丰富的,还有耗子反常提醒这个农人等情节,我都简化了……没说原来是多小一条蛇,但是十多年长到碗口粗也很了不得==邻居奶奶讲得好生动,情节之诡异跌宕起伏,令我惊叹且畏惧。后来她当了我一年语文老师……
对,希罗多德《历史》就曾讲过这个主旨的故事,哪怕是贵为强大王朝的国王,在未盖棺论定之前也不能说自己是最幸福的。
民间的神异故事传统真是一直不曾中断呀。。。。
高手在民间
作业:《蛇人》《斫蟒》
#聊斋17#《蛇人》。疲惫萎顿一天,我脑袋空空也。心尤喜《蛇人》,“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一语道尽无限。故人,恋恋,故既去,顷之复来。二青小青,卿卿我心。前日与老友谈及评判人的标准,同说不是能力也不是德行,而是--是不是重感情。有能力、果敢与我何干?没能力,拖泥带水情意牵缠又怎忍弃!
#聊斋18#《斫蟒》,有悌弟如此者哉!想必平日兄对弟一定是爱护有加,采樵都是兄弟同去。悠悠遥想这农人一家平时相亲相爱,和睦温情的家庭场景。无端地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和小妹妹,林格伦《狮心兄弟》,及《旧约》中的亚伯和该隐,《卡拉马佐夫兄弟》,曹植七步诗,鲁迅的《兄弟》...
巨蟒无毒吧
哈哈,已经神化成传说了~
交友第一条就是诚吧,诚则厚,厚则久。
林格伦《狮心兄弟》,头一次听说,搜了一下原来是北欧儿童文学。北欧作品读的很少,安徒生不用说了,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骑鹅旅行记,很幸运的是在尚不算太大的初中阶段阅读的,那时候是能全身心的浸泡在书中构建的世界的,完全是像纳尼亚传奇一样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林格伦的作品非常好,本本都好。纳尼亚出新版了,插图很不错,译文还没和原来的比较过,不过我比较念旧,最早引进的那版就非常好了。纳尼亚传奇的作者,他的其他作品也非常棒。
更正和补充一下我作业的最后一句: 是鲁迅的《弟兄》,和彷徨合在一起的小说。
我记忆最深的是那句“兄弟怡怡”... 不胜唏嘘。记得当年为这四个字”兄弟怡怡“,特地去翻看了论语。还有“鶺鸰在原”,典出《诗经》“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对鲁迅的古文底子佩服得一踏实糊涂,随手拈来。
小树这方面的阅读很广泛啊
#作业# 《蛇人》小时候听很多蛇通灵的说法,会报恩会报仇,还有蛇盘居家里是吉兆不驱赶等等。也看到过耍蛇的戏法,从嘴里进入鼻子出来,当时年幼,不懂鼻子口腔的结构,只是看的浑身难受为那个耍蛇人难过。
#微博聊斋读书会# 《斫蟒》中国的传统很注重手足情深。这样的故事貌似不少。好像有一个就是兄弟遇强盗争相赴死最后感化强盗的,还有一个兄弟遇猛虎相救的记不清了。
好可怕!
哈哈!赞最后一句!
#作业# 蛇人 写二青的来去颇为动人。异史氏说,连蛇这样的蠢物都有留恋故人的情义,人却常常背恩弃主,真是不如一蛇。其实物有灵物蠢物,人有重情无情,善于弄蛇者方见蛇之情义,善于识人者才知趋贤能而远奸佞。否则,人固有背信弃义的,蛇也难保不是农夫与蛇之蛇呀。
#作业#斫蟒 向来对蟒吞活人情节接受无力就不细加讨论了,但其中一则但评颇可玩味:“农人未尝学问,且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如此弟弟,乃真弟弟。”就是说弟弟看见哥哥被蛇吞,虽也特别害怕,仍然回来救助,这种行为是勇敢的,而且特别由于这个弟弟是农夫没读过书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就更加勇敢。
在这里,读过书,受过道德品行的教育和约束,反而成了成为至人的妨碍。由于读书了,所以你的所作所为有可能是出自书本的要求,有可能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有可能是为了扬名。而不是出自本心。
如此又回到了《考城隍》里的“有心无心”之说,没有读过书的人,更容易无心。而读过书的人,冲破书本藩篱还需加一层功力。
考城隍放在第一篇果然有其总领之意义。
人在急难之中往往会发出令人吃惊的潜力,尤其当出发点是唤出本心情感之时,比如亲情,又比如正义感,如此文中的弟弟对于哥哥的兄弟之爱,再如母亲对子女的爱等等……想到之前的一个新闻,国外一位老妇人在街上正遇到一群抢银行的劫匪,于是二话不说冲上去追打他们,而那群匪徒竟然落荒而逃。所谓邪不胜正,这个时候老妇人所拥有的气势实在是不同寻常的。而做贼心虚,多数时候做坏事的人心里是很惶恐的,这时只要有人敢于站出来大喝一声,绝对属于一记惊雷,其震慑力是相当强的。 狭路相逢之下,气势很重要,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场。人与人相较如此,人与蛇相较亦如此。弟弟救哥哥时,不自觉所散发出的强烈气场,一定为巨蟒所感知,故忌惮而退。此番气场,即为“德义”。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