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美能达手动镜头——版本问题
来自:Tinsley John(约翰一发笑,上帝就思考)
——转载自色影无忌。作者:jackripper 最开始整理这份资料的时候,是在我自己准备玩回Minolta手动器材的时候。在无忌诸位高人留下的帖子中领悟了许久,却发现自己依然是充满了茫然。――直到后来我知道这与Minolta一贯的经营作风有关,将市场划分为若干区块并投放带有不同标识的产品。 所以我捧着一本厚厚的英文词典开始翻阅所有能找到的,与Minolta手动镜头有关联的帖子。之后,我踏上了攒镜头的不归路。直到我基本上攒到了那些曾让我梦牵魂系的镜头时,整理在手中的资料也够让我骄傲自满一番的了。所以想把它分享出来,因为现在沉迷在Minolta手动器材中的玩家还很多,更有一些入门的新兵。前段时间曾有想法在无忌上申请博客,只是博客一直没批下来,所以相关资料就贴在这里,各取所需好了。 在聊那些具体数据之前,有必要先聊一聊Minolta手动镜头的市场划分。或者叫做版本。 单纯按照市场划分来看,Minolta把整个市场划分成两个最主要的区块,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包括日本本土销售的产品应该也是类同于欧洲市场的样式及产品系列。只是对此我没有具体考证过,不能绝对肯定。 一个对Minolta手动器材颇有研究的美国玩家认为,准对北美市场生产的镜头无论在用料做工及最后的成像上多少要好于发布在欧洲市场的产品。对此我同样没有具体考证过,不敢认同。 但是两大市场的区分,反映在镜头上却很简单。北美市场的产品在镜头标识中带有黄颜色的ROKKOR-X,也就是国内玩家所说的黄标头。这一标识从第二代MC镜头开始采用,一直延续到第二代MD镜头时代。第三代MD镜头无论北美市场还是欧洲市场的产品,镜头标识全部统一为Minolta MD。 而对应于北美市场二代MC到二代MD镜头的欧洲市场,镜头标识中只有一个白色的ROKKOR。举一个例子如:MINOLTA MD W.ROKKOR 28mm 1:2.8 LENS MADE IN JAPAN Ø49mm。这就是典型的欧洲版第二代MD时代的28mm镜头,而用来断定二代MD镜头的依据是其中的Ø49mm,这是第二代MD镜头才开始采用的标识信息。包括北美市场的黄标头也是如此。 北美市场在第二代MD镜头序列后期出现了白色标识的ROKKOR-X,对于此类镜头坊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个人考证之后比较认同的说法是:那段时间Minolta仓库里的黄油漆用光了,采买因为失恋闹情绪所以没有去买新的,生产线上的工人没办法只能改用了仓库里存量比较多的白油漆涂写这个重要的ROKKOR-X标志。 至于说所谓的黄标镜头与非黄标镜头之间是不是存在成像上的差异,差异有多大。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吹毛求疵,不足为论。 但是有一件事需要注意的是,Minolta生产的镜头曾经经历过两次比较大规模的光学结构的革新,一次是在第二代MC镜头前后,不但镜头的光学结构被重新设计,大多数镜头也采用了新的镀膜工艺;第二次是在二/三代MD镜头之间,许多品系的镜头被再一次修改了片组结构,而且,据说也采用了新的镀膜工艺但是我一直没能找到相关的资料。 ――我个人曾测试过50mm\1.7的镜头,三代MD镜头的色彩还原的确要比早期镜头浓郁艳丽。但这种情况在50mm\1.4上却没有发生,因为50mm\1.4是为数不多的在二代MD期间就展开了两个产品系列的镜头,并且一直没有再修改光学设计。 那么,在这篇东西里面难免会存在一些煽风点火的东西,毕竟Minolta曾经设计生产了许多值得骄傲的手动镜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放毒,抑或在一个连八十岁老阿婆都在玩数码相机的年代,我就是捅破了藏有炭疽病毒的存储罐,还会有人中毒吗? 抛开地域划分,如果根据生产年代加以区分,Minolta的手动头大致可以分为SR头,MC头,MD头。 其中的SR头因为年代久远,除了真正的器材发烧以外寻常用户很难用到。但应该承认其中也不乏良品。想着当时我曾有一颗前MC时代的55mm/1.7,也就是50mm标头的前身,无论从镜头品相到最终成像无不让人爱不释手。真实的全金属感觉是后来的MC直至MD头无法比拟的。当然,全金属头的缺点也不是没有,份量太重。 一代MC镜头开始引入许多新的技术,联合测光啊什么的。镜头标识出现了明显的MC字样,如: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TELE ROKKOR-PF 1:2.5 f=100mm <序列号>。此时镜头标识还是完全白漆涂字。 从二代MC镜头开始,产品标识中加入了黄色的ROKKOR-X标识(针对北美市场产品而言),但黄标后面仍然保留镜头片组结构数据,如MINO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W.ROKKOR-X SI 1:2.5 f=28mm <序列号>。 而三代MC头则取消了镜头标识中的片组结构数据,简化为MC ROKKOR-X。 这种标注方式被一直保留到一代MD镜头中。典型的一代MD镜头标识为: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D W.ROKKOR-X 1:2 f=28mm。标识中不再有产品序列号,序列号被改标在镜身上。 到了二代MD头,标识中的字样又发生了变化。如:MINOLTA MD ROKKOR-X 45mm 1:2. LENS MADE IN JAPAN Ø49mm。不但词语顺序发生了变化,内容也有所不同。 而三代MD头时最好辨认的,因为标识最简单。MINOLTA MD 50mm 1:1.4 JAPAN Ø49mm。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一个产品系列是CELTIC镜头。Cel镜头是Minolta在MC及MD镜头的生产序列中,为了兼顾当时的低收入用户设计开发的一个单独的镜头品系。虽然有着同主流镜头相同的焦段设定和光圈设计,但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售价,镜头多采用低成本材料或者低成本镀膜技术。至于同主流镜头存在多大的差异,没有作过实际测试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本着一分钱一分货的原则,Cel镜头既然能卖得很低价,自然有省钱的地方存在。 Cel镜头都会在标识中明显标出其特别的身份。如: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MINOLTA CELTIC 1:2.8 f=35mm <序列号>;及MINOLTA MD MINOLTA CELTIC 135mm 1:2.8 LENS MADE IN JAPAN Ø49mm。 这种镜头版本上区别,从上面的镜头标识进行甄别是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而实际上每一次镜头版本的升级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在镜头上。从最开始的半自动光圈技术到后来的自动光圈技术,再到后来的联合测光等等,这其中还不包括Minolta镜头卡口技术的一系列变革。 对于用户来说,或者我个人的感受,许多版本升级增加的功能并不都是会被经常用到的。比如三代MD镜头上的最下光圈锁。或者许多功能是为了迎合相机机身技术的提升而增加的,比如为了便于光圈刻度直读修改了中置光圈环的设计方案。 那么,这种版本的变化对于我们这些玩家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很难说。 我曾经想到要把手中的所有镜头重新洗牌,置换成一代MD镜头。原因是28mm/2.8只有一代MD头出了Ø55mm滤镜口径。后来我发现这根本就不可能。因为象85mm/1.7历史上就没出过一代MD镜头,是从MC序列直接跨进了二代MD序列;而35mm/1.8甚至在一代MD头时就使用了Ø49mm的滤镜接口,要想保留全部Ø55mm滤镜接口,只能收三代MC头。 --也许这就是版本变化对于我们这些寻常玩家的作用吧,把我们本来已经开始平静的生活搅混,让我们再一次燃烧起来! 在最初开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倒是很犹豫,应该如何系统地阐述Minolta手动头的版本问题--不是按照年代的断代,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版本论述。然后我发现这项工作对我来说似乎有些太庞大了,Minolta历史上出现过的好版本镜头是如此之多,许多镜头不要说我没见过,就是连听说都没有过,又如何能够系统地加以阐述?! 但是有一点我的确有意在回避,就是Minolta同Leica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许多人--我一直以为是我们中国的用户,后来发现大洋彼岸的美国鬼子原来也如此。都认为Minolta同Leica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的合作,然后,Minolta镜头拥有纯正的Leica血统的传言就逐渐演变成事实了。按照我的理解,两个公司之间的合作是有的,建立在共同获利的基础上。甚至有人考证之后认为,Minolta同Leica的合作,真正得到了好处的是Leica,而Minolta镜头因此拥有了Leica血统就有些牵强了。 继续Minolta镜头的版本。 如果认真研究Minolta历史上出现的好版本镜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而且需要相当丰厚的物质条件做后盾。许多镜头要拿在手里仔细把玩认真体会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妙,而这里面还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每个人的个人好恶。 我更喜欢55mm滤镜接口的镜头,没有任何理由。所以为此我只能放弃45mm/2.0饼干头。因为这支镜头从来没有出过55mm口径。midnight喜欢老版本的MC头,所以他只能为此收集到所有的官方遮光罩,因为老MC头在充分展现梦幻般色彩还原功力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抗逆光性差的问题,需要遮光罩配合使用。这倒成就了另一个好处,许多镜头在配合遮光罩使用时,都会显现出一种应有的气势。虽然Mionlta手动镜头的遮光罩远不如自动头使用的莲花瓣遮光罩看起来讨喜,但那种厚重质朴的做工还是可圈可点了。我现在一直很感兴趣最古老的一款矩形遮光罩,坊间倒是偶有出货。但是配合这款遮光罩的镜头实在是太古老太难使用了。为了一支遮光罩再去搞一支老镜头回来,总让我想起买椟环珠来。 关于鹰眼头前镜片组会发黄,说真的我一直有冲动要把它放到阳光下面曝晒,看看事实是否真的会让它发黄,然后再置于密闭的黑暗中等待发黄的前镜片组恢复正常。但是,虽然我很少使用,但是鹰眼头的珍贵我当然是知道的。自然只是想想而已,如何会舍得让它忍受这样的折磨呢。说到鹰眼,前几天看到一个欧洲人出鹰眼的官方遮光罩,最后居然以几十刀的高价成交--真是物以稀为贵!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X700不同版本探究 PDF版 要的留下邮箱~ (yukita)
- 请美能达高手来看下这三款50 1.4 (龙喵)
- 美能达X700 50 1.4 出相机了 (无止境)
- 出一套自用x700 (Zaku)
- 美能达vx群!! (大家佛啊士大夫)